追忆新疆行

单柱杰

<h3> </h3><h3> 摄影:崔丛伟、单柱杰</h3> <p class="ql-block">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猫在家里难得清闲。静下心来,略梳理一下记忆的碎片,曾经有过的记忆,好多略显模糊。当看到2011年9月去北疆的照片时,倍感亲切,太多的记忆悠然而生。总结那段经历,对我们夫妻二人的摄影之路更有意义。八年前,贾伟成老师带领12位影友,去北疆采风的难忘行程,历历在目,大家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摸爬滚打,这是我俩第一次体会到摄影人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决定出行后,匆忙购置相机,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拿起单反相机,对光圈、快门、景深、构图等一窍不通,就连相机简单操作也是无从下手,崔丛伟也是年初报的摄影班,只学了三个多月。我们夫妻俩的职业与摄影艺术毫无关联,零基础,逆向前行,踏上了北彊摄影之路。</p> <h3>  这是贾卫军、贾伟成两位老师,为去新疆六位学员举办影展时的“前言”。采风回来后,我便报了盘锦市老年大学摄影班,跟随贾卫军老师学摄影,竟然度过了九个年头。</h3> <h3>  首先到了吐鲁番葡萄沟,维族姑娘把我们引进她家做客,欣赏欢快的维族舞蹈,听她讲葡萄干的晒制工艺。这座房子四面都是通风口,是专门存放葡萄干所用。</h3> <h3>  漂亮的维族小女孩,爸爸是烤馕饼的师傅,香甜的大囊伴随我们采风全程。</h3> <h3>  从乌鲁木齐出发,经克拉玛依,下午到了魔鬼城。这里几十公里没有人烟,四季风沙肆虐,凄凉沧桑,让人毛骨悚然。在魔鬼城恰巧赶上中秋节,我们吟诗赏月,歌舞相伴,拍魔鬼城的圆月高挂,品新疆的瓜果,在距家乡几千公里之外,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中秋佳节。</h3> <h3>  众多奇石怪状的丘陵,独特的风蚀地貌。</h3> <h3>  看到美景无从下手,边拍边问,贾伟成、徐伟、连经州等是我的老师,问了忘,忘了再问,自己都觉得絮烦。</h3> <h3>  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是克拉玛依油田在这里开采的油井。照片还是不完美,机位应在高些,将远处的山峦体现在画面中。</h3> <h3>  执着的摄影人,利用各种姿态,把枯枝做前景,将远处的丘陵纳入画面。</h3> <h3>  五彩滩,也叫五彩河,是新疆著名的雅丹地貌之一。南岸有绿洲、沙漠,北岸是悬崖式的雅丹地貌,山势起伏,颜色多变。遗憾的是照片没有拍摄出五彩滩的壮美气势。</h3> <h3>  徐伟大哥正在专心拍片,前面是“天下第一滩”的木制标牌,我便把它拍下来,算是环境人像吧。</h3> <h3>  晚霞照耀下,五彩河色彩斑斓。</h3> <h3>  白哈巴村,在中国最西北角,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哈萨克族和图瓦人居住在这里,他们依然居住着原始木屋。我们也住在这样的木屋里,旁边是一条小溪,厕所就架在小溪上,夜间风从门窗刮进来,冻的哆哆嗦嗦无法入睡,上厕所是一件难事。天还没亮,我们头顶星星,一路上坡走到拍摄点。后面是边防部队的一个哨所,上面写着“西北第一哨”。</h3><h3> 金黄色的朝霞交相辉映,木屋、草垛、炊烟,白桦树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h3><h3><br></h3> <h3>  这张照片拍摄的时机稍晚了一点,因骑自行车的小男孩将要冲出画面。</h3> <h3>  图瓦族的小伙和哈萨克族女孩。</h3> <h3>  喀纳斯被誉为“人间仙境”,山水相映美不胜收。经过前几日的磨练,拍摄水平在逐渐提升。</h3> <h3>  晨起,仙境般的雾气萦绕,好似走进童话世界,神仙湾、月亮湾、卧龙湾、喀纳斯湖,层林尽染,流金溢彩。</h3> <h3>  我坐在下面的圆木是建房用的,采风队就住在这里,图瓦人的房子全部是木头搭建,尖房顶。</h3><h3> 晚饭后天已黑,屋前的几位图瓦族男女,借着自家汽车的灯光和车内音响,跳起欢快的自编舞蹈。我居住这家的女主人能歌善舞,还没有将厨房收拾干净,就加入了跳舞的行列。采风队一行被他们的多彩舞姿所折服,也加入其中,大家翩翩起舞,我虽不会,但也连蹦带跳,欢乐的气氛,融入了民族和谐,也忘记了疲劳。</h3> <h3>  这是去喀纳斯的木桥,上游是喀纳斯湖。同行影友连经州正在桥下拍照。</h3> <h3>  禾木是图瓦族聚居的村落,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早起,沿着河边走进白桦林中,登上观景台,观赏酷似仙境的禾木村全景,日出前后的禾木村,炊烟袅袅,梦幻而祥和。</h3> <h3>  从观景台下山,成群的牛马在小溪边喝水,机遇不能错过,当即举起相机,将画面定格在镜中。</h3> <h3>  木垒胡杨林,位于木垒县160公里处,路况不好,总算在太阳落山前赶到了这里。景区交通不便,住宿紧张,只有1个板房和1个大毡房,我们12人只能住在这个毡房里。尽管习惯了一路的艰苦环境,但是这样的住宿条件还是平生第一次。天黑电就停了( 因为只用一个小发电机发电),晚上伸手不见五指,风夹着沙尘,将毡房刮的呼呼作响,但我们毕竟是12人的大家庭,人们谈笑风生,早已把艰苦的环境置之度外。</h3> <h3>  秋季的胡杨是最美的时刻,苍劲的树干,震撼却无声。</h3> <h3>  夕阳下的胡杨剪影,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h3> <h3>  五彩城,面积不大的雅丹地貌,因为要赶路,我们在这里没有长时间停留。</h3> <h3>  库木塔格沙漠地处鄯善县,是世界上唯一与城市相连,并与之共存的沙漠,有沙不进,绿不退,人不迁之美誉。我们从这里经过,在沙漠边缘暂短停留。</h3> <h3>  从禾木村出发,经可可托海,去木垒胡杨林,在阿勒泰山脉附近,途中遇到风烟滚滚的哈萨克牧民转场。哈萨克族是世界上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很多地方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哈萨克牧民每年春秋两季,会举家长途跋涉数百公里,上演着人类与牲畜为生存而最有规律,最气势磅礴的大迁徙。</h3> <h3>  一对青年小夫妻,带着他们的全部家当,饱经风霜,行进在父辈们走过的路。经风蚀日晒,却还是那样坚毅漂亮。</h3> <h3>  女主人抱着孩子,骑在领头的骏马上,在扬尘跋涉的途中,无疑是牧民转场的一道靓丽风景。</h3> <h3>  途中休息搭建的毡房和马架子(我给起的名)。</h3> <h3>  母爱</h3> <h3>  老汉头上的帽子,就是一件难得工艺品,花纹绣的精致,如今难以找到。</h3> <h3>  一对对负重的驮队,一群群牛羊光影在我面前经过,是那样的梦幻,牧人的吆喝声穿越在山谷中,久久回荡。</h3> <h3>  温馨的一家三口人,在转场的洪流中,这样携妻带小的场景,让我为之感叹。捡起干燥的牛粪,生起灶火,一壶奶茶,一锅风干的羊肉,便是他们丰盛的美餐。</h3> <h3>  尽管孩子手上落着苍蝇,可还是吃着我给他的巧克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艰难的生活可能己有所改变。</h3> <h3>  这是他们一家人的全部家当,劈柴,炉子,铺盖,及其它生活日用品,勤劳的哈萨克人生活方式让人敬畏。</h3> <h3>  这家人非常友好,我 把随身吃的东西给了孩子,向一家人告别,为他们不屈不挠的秉性感动。</h3> <h3>  带红头巾的女牧民非常抢眼,一个人在崎岖的山路上赶着羊群。勤劳勇敢的哈萨克妇女,是转场途中真正的女汉子。</h3> <h3>  乌鲁木齐距天池较近,我们来到天池一游。</h3> <h3>  采风行程结束了,大家在乌鲁木齐欢聚晚餐,品尝新疆特色的羊头和羊肉串,及各色美食,席间采风队员载歌载舞,共叙采风收获,重温这段快乐。</h3><h3> </h3> <h3>  采风队员在欢声笑语中,带着收获,带着留恋踏上了返程的路。但是对于我却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这些遗憾竟然为我以后的摄影之路,增添了智慧和动力,这段经历将永远珍藏。再见了美丽的新疆,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