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首先我们一起看下本课的学习目标。</h3> <h3> 学习到这一课,就意味着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走向了终结。为什么这么说呢?</h3> <h3> 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对于盛极一时的唐朝来说,就像是一场摧枯拉朽的暴风雨,一下子改变了整个唐王朝的命运走向。我们来通过一段视频走近这场暴风雨。</h3> <h3> 这是电影《妖猫传》中的一个片段,讲的就是安史之乱前夕,唐王朝举办“极乐之宴”的情景。由于史料不详,我们不能确定这场宴会是不是真实的,但这场宴会的背后能够反映出的,是人们对那一时期社会状况的认识——认为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是无比繁盛的。那么,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真的像影片中这样繁盛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第一部分:“暴风雨前的宁静:歌舞升平还是粉饰太平?”</h3><h3> 本部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到底是真的繁盛还是假的繁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政治角度来看。</h3> <h3> 根据《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前,也就是所谓的“盛唐”时期,宰相杨国忠曾经派李宓讨伐南蛮。结果,讨伐失败,李宓战死。杨国忠却隐瞒了战败,和唐玄宗说打了胜仗。而值得一提的是,杨国忠就是唐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杨玉环的族哥。</h3><h3> 因此,就唐玄宗个人而言,一边是任人唯亲,一边是追求享乐,唐朝的朝政逐渐走向腐败。这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一个原因。</h3><h3>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个原因与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h3><h3><br></h3> <h3> 杜甫是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的诗人,他在天宝十四载写诗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的,一边是百姓们骨瘦如柴的尸体;另一边却是豪门大户中载歌载舞的景象。这说明当时存在着尖锐的社会矛盾。这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个原因。</h3><h3>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个原因,同学们可能想不到,是与当时唐朝设置的一个职位有关。这个职位就是——节度使。</h3> <h3> 节度使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先从它的名称说起。节,指的是旌节,就是图片上的这根棍子。这根棍子起着一种全权印信的作用,代表皇帝对你的信任。也就是说,有了这根棍子,你就可以完全地、随意地调度你管辖的地区,不用征求任何人的意见。</h3><h3> 为什么要设置节度使呢?这是因为早年的唐朝常常四处征战,边疆地区的形势就比较混乱。为了拱卫边疆,唐朝就在边疆设置了一个个的军区,这些军区被叫做藩镇。藩,保卫。管理藩镇的官员就被称为节度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与我们今天的边防战士是不一样的。边防战士们虽然手中也有枪炮,但他们还是要听党中央的命令,不能擅自做出决定;而节度使的权力却是很大的,只要他愿意,什么都可以做。</h3> <h3> 于是,在天宝年间,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边镇兵 49 万,中央军 9 万。我们用一副漫画来表示一下,边疆的兵就像身高三米的巨人,而中央的兵则像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时由于节度使集权,形成了一种外重内轻的局面。这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个原因。</h3> <h3> 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集权,从种种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安史之乱前的唐朝不过是在粉饰太平!这样,我们就进入了本课的第二部分:“狂风骤雨的侵袭: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h3> <h3> 唐代诗人李约在《过华清宫》中道:“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这里的“四海兵”指的就是安史之乱。</h3><h3><br></h3> <h3> 安史之乱经过(自己讲述)。思考:为什么像安禄山这样深受国家重用的节度使要选择造反?为什么他不利用手上的重兵来保卫边疆?</h3> <h3>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我相信大家的选择都经过了认真地思考,那么,当时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张地图。</h3> <h3> 选 A 的同学,你们代表的是图上红色的藩镇,也就是唐朝还能控制的藩镇。选 B 的同学,你们代表的是蓝色的藩镇,也就是不服朝廷控制,武力对抗中央的藩镇。事实上,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h3> <h3>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这么说有点混乱,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我们从安史之乱的起因说起。首先,是节度使权力太大,安禄山造反。那么,刚刚我们说到,唐朝的对策是怎样的呢?它采取了一种匪夷所思的操作,任用了更多节度使进行镇压。甚至,他对于造反的投降者是怎么处理的呀?它将投降者也任命为了节度使。这就使得藩镇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而在这些藩镇中,真正听皇帝话的藩镇很少,大部分都心怀鬼胎,这样,越来越多的藩镇造反,就形成了什么?藩镇割据!面对藩镇割据,唐朝又重蹈覆辙。等于说,这是在以毒攻毒,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前,藩镇只在边疆;安史之乱后,藩镇到处都是。</h3><h3> 所以,藩镇割据局面逐步形成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第一个后果。那么,安史之乱造成的第二个后果是什么呢?</h3> <h3> 大家看这首诗,《石壕吏》。这首诗讲述的是差吏到石壕村抓人,连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统治者疲于应对各地的动乱,不得不抓普通百姓充军。这就说明,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加剧了。</h3><h3> 除此之外,安史之乱在社会经济方面也造成了影响。</h3> <h3> 大家看课本第 24 页的材料研读,杜甫写了一首诗叫《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蒿藜就是野草。天宝年间,由于战乱,人民不得安生,原先精心打理的院子纷纷长满了野草。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的经济是什么经济呀?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那既然自家的院子都无人耕作,就说明——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了破坏。这就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第三个后果。</h3><h3> 于是,就在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社会矛盾加剧、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安史之乱造成的最大影响出现了——就是,大唐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盛”多“盛”;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有多“衰”。</h3><h3><br></h3> <h3> 安史之乱虽然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它并没有直接造成唐朝的灭亡,真正给予唐朝致命一击的是唐末的黄巢起义。</h3><h3><br></h3> <h3> 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过后,侵袭唐朝已久的暴风雨暂告段落。然而,等待着大唐王朝的,不是新生,而是风雨过后的乱象:五代十国时期的到来。</h3> <h3> 水浒传的引言部分有这么一首诗:“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里的朱,指的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朱温。朱温在后期背叛唐朝,于 907 年自立为王,史称后梁。后梁的建立,标志着唐朝的</h3><h3>灭亡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始。</h3> <h3>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表格,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些皇帝称帝前职位的共同点。</h3><h3> 看完了五代十国皇帝一览表,我们再来看一看五代十国的历时和都城一览表</h3> <h3> 《三国演义》在第一回中说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我们的书本也在第 25 页写道:“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历史的趋势总是走向统一呢?所谓“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请大家思考。</h3> <h3>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和节度使膨胀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而安史之乱又使得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各种矛盾加剧、藩镇格局局面逐渐形成,最终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但安史之乱并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灭亡,真正给予唐朝致命一击的是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到了 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标志着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到来。五代十国的格局大致为北五代、南十国;北更迭、南并立。五代十国虽然是分裂的,但其中却蕴含着统一的趋势。</h3> <h3> 习题检测,做完后再对答案哦。</h3> <h3> 附:本课微课视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