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丰南区第一实验小学 梁玉红</h3> 时下防疫大战的前沿,许许多多专家、医护人员和维护着社会正常运转的普普通通的人们,不计生死,艰苦奋战在防疫第一线。全民防疫,固守家中,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是我们目前能够对国家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但是因为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被打乱,与家人更长时间的相处,可能平时因为工作繁忙,并不突出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现,我们需要对自己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当下这种特殊的生活状态。更需要与家人有效地沟通,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把自己和家庭的状态调适到最佳,提高身心免疫力,是最好的健康保障。 <br> <div>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今天我们要谈的有效沟通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自己的有效沟通,二是与家人的有效沟通。<br><br> 所谓沟通的有效就是在达成沟通的目标,所以沟通要以目标为导向。<br><br> 一、与自己的有效沟通<br> </div><div> 与自己的沟通,首先要确立一个目标,例如当前在防疫状况下,各种原因造成我们可能有一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例如紧张、焦虑,我们不想要它们,那么我们首先要想一下,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那就是这种不良情绪的反面,平静和放松。那么我们就以平静和放松做为我们的目标来与自己沟通一下。<br> </div><div> 我们一般经常把问题放在脑子里面想,有时候发现想来想去想不清楚。这时候如果找人说一说,说着说着就感觉越来越清晰了。也有人喜欢把想法写在纸上或者画在纸上,也会发现自己的思考越来越清晰了。这种情况可以叫做思维可视化,思维一旦被看到,就更加容易梳理。从脑科学的层面来解释的话,是因为思考、说或者是写,分别动用了人的大脑的不同部位,所以感觉上会有所不同,起到的效果也并不一样。所以今天我们来尝试一下,把脑子中的想法写在纸上,进行一下分析梳理,这是一个与自我沟通的好办法。</div> 上面这张图,画起来很简单,中间上面的格子里,写的是我们的目标,平静与放松。下面的两个格子左边有一个减号,代表您要思考一下,想要得到平静和放松的心理状态,需要减少做一些什么事?右边有一个加号,代表想要得到平静和放松的心理状态,需要增加做些什么事?可以把自己想到的,或者搜索到的信息写下来。当我们这么写下来的时候,感觉头脑中的想法就越来越清晰了。<br><br> 例如,我们想要自己的心态平静而放松,要减少的是熬夜、长时间玩手机、信息过载,关注负面消息,相信朋友力圈传言等等行为;要增加的是比如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每天保持良好作息,每天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做一下冥想练习,每天适量运动、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等等。<br> 当然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采取行动,用切实的行动去拿到想要的结果。 下面这里还有一张图,非常适合您来做与自我的沟通。 这是一个跷跷板,此时的状态代表一种失衡的状态,左边的方框里代表失衡状态下份量太重的部分,右边的方框代表份量太轻的部分。箭头代表如何增加与减少,使达到平衡。<div><br></div> 当下这种工作生活状态中,假如您感觉您的生活状态有些失衡,可以拿出纸和笔,用这张图来思考一下,如何去做一个调整。<br><br><div> 以上两个图都是与自我沟通的好办法,您也可以把它们画得漂亮一些,甚至涂上颜色,好像一个作品一样。因为画图写字,是一个跟自己对话、梳理自己的思想的过程,沉下心来慢慢涂色是一个很好的放松过程。经过这样的梳理,使我们的思想从混乱变清晰,从无序变有序,这样就让我们感觉有了把握自己的力量。</div> <div> 二、与家人的有效沟通</div><div><br></div><div> 有人总结与他人沟通的效果,说的是什么只占到7%,怎么说占到38%,而身体语言占到了55%。身体语言包括了手势、表情、姿态、声音、眼神等几方面,例如:柔和的手势表示友好、商量;强硬的手势则意味着:“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微笑的表情表示友善礼貌;皱眉表示怀疑和不满意;眼神一直盯着看有时候可能意味着不礼貌,但也可以表示兴趣和寻求支持;姿态方面,双臂环抱表示防御,独处一隅表示傲慢或者不感兴趣;声音方面抑扬顿挫表示热情,忽然停顿则制造悬念,吸引到注意力。</div><div><br> 还有人在谈到沟通的心态时,把它概括为三个心,即“喜悦心、包容心、同理心”。但是无论是喜悦心、包容心,还是怎么去说与身体语言,无不是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有了真正的同理心,才会有喜悦心与包容心,才会有合适的身体语言。 </div>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只关注到他做了什么,他说了什么,然后就在这个层次上直接反应,于是就产生了很多的误会和冲突。那是因为每个人说的话和他的行为表现,只是表面呈现出来的东西,而他的观念和感受却隐藏在表象的下面,就像一个冰山一样,我们只看到水面的冰山,没有看到水下的部分,就是沟通触礁的原因。<br><br> 所谓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了解和接纳他人的情绪和感受。我们怎样才能扩展我们关注的维度呢?<br><br> 现在有这样一个例子:孩子反复地问家长同样一个问题:“妈妈,什么时候才会开学啊?”<br><br> 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如何做到同理孩子呢?现在我们用一张图来考察一下这个情况。 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扩展关注点,从只关注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扩展到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意图和感受。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换位思考,当面对孩子这么说、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放下自己的认知框架,减少了成见和评判,就不至于做出不合适甚至暴力的反应了。<div><br><div> 这个练习我们可以常常做,针对不同人不同事,直到成为我们的常规觉察模式,就初步培养起同理心了。有了真正的同理心,是实现有效沟通的第一步。<br><div> </div><div> 这里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自于一本讲亲子有效沟通的特别棒的书,名字叫做《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div></div></div> 孩子的小乌龟死了,伤心地找到爸爸:“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呢。”爸爸安慰孩子:“不要伤心,不就是一只小乌龟吗?”“明天我再给你买一只去。”<br><br> 孩子的原意不是想要另一只,而是想要倾诉他的感受、寻求理解来的,可父母明着安慰孩子、舍不得孩子伤心,事实却也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其实是父母并没有感受到孩子的意图和感受,作出了错误的反应。<br><br> 如果是这样的呢,孩子心爱的小乌龟死了,爸爸觉察到孩子很伤心,并对孩子说:“小乌龟死了,你一定很痛心吧!”这就是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感受,明白孩子说这话的意图后的表达方式。<br><br> 用“痛心”这个词将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帮助,这就是一个帮助孩子了解接纳自己情绪的过程。<br> <br> 所以当家长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改变心不在焉的态度,要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认同孩子的感受,而非直接给出建议和帮助。将孩子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而非否定孩子的感受,再借助一些游戏化的方式,不要做过多解释,又能满足孩子的愿望。<br> <br> 例如孩子想要吃薯片,妈妈适时说:“我知道你非常想吃,真希望我们家有这东西。”或者顺势拿起手边的一个东西,假装那是薯片,并且借机和孩子玩假装吃的游戏,孩子的注意力就能迅速被转移。对孩子来说,接受现实就变得容易多了。 当下孩子们延迟开学,每天在家里上网课,完成作业。平时喜欢跑跑跳跳的他们,现在活动范围变得很小,见不到一起玩的小伙伴们,在情绪方面可能也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特别需要我们家长,面对孩子的种种表现的时候,要有同理心,有爱有尊重有理解有规则,给孩子更多的温暖与支持。 <div><br><div> 调适好自己的状态,与家人和谐相处,让自己和整个家庭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千千万万个这样健康的家庭,就是我们国家这个生命体的一个个健康的细胞,散发出活力和生机。这一定有助于这个生命体的修复,也会使她在未来变得更加有生命力,更加强健!</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