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周恩来总理的革命历程(一)

绿水长流

<h3>  淮安,是苏北平原上一座古老的城市。它是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滔滔东流的淮河交汇点。1898年3月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清晨,周恩来诞生在这座城内驸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里。</h3><h3>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过继给了最小的叔父周贻淦,不久叔父去世,幼年的周恩来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陈氏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寒的读书人家庭,在诗文书画上有较好的修养,那时才22岁。由于年轻守寡,从不外出,把全部的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五岁就送他进私塾读书。这对幼年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影响是异常深刻的。</h3><h3> 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1908年生母和嗣母相继去世,家里债台高筑,父亲经别人介绍只好去湖北谋事,这时10岁的周恩来领着2个弟弟又回到淮安。父亲和伯父在外地谋生,叔父貽奎从年轻时就瘫痪在床,所以家里什么事都需要周恩来这个全家最年长的男子出头露面,生活极其艰苦。就是在这样的困苦日子里,周恩来依然咬紧牙关到东门附近表舅龚荫荪的家塾里读书。在这样两年多的艰难困苦的日子里,磨练了同他的年龄似乎很不相称的那种精明果断、富有条理的办事能力,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封建社会和制度强烈的憎恨。</h3><h3> 在他12岁那年,伯父周贻赓在奉天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俸饷科已升任科员,生活稍微安定一点,周恩来平时家里有什么大事难事都写信与他商量,伯父自己没有子女,十分喜爱这个侄儿的才学,也很同情他的处境,就要求他到东北去和自己生活。</h3><h3> 这在周恩来的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h3> <h3>  1910年春天,周恩来来到东北,先后在当地两所初级小学读书,学校周围就是前几年日俄战争的战场,老师也经常讲述时局的危急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富于感情的周恩来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就在这些年头里,他时刻关心国事,养成了每天读报的习惯。老师问学生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和其他同学的回答截然不同:“为了中华之崛起”!</h3> <h3>  1913年2月,周贻赓由于工作调动到天津,周恩来随伯父到天津进入南开学校学习。展现在他面前的世界更加广阔而多样了。从15岁到19岁,正是对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南开学校的教育对周恩来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除了刻苦学习文化课外,他还热衷于公益事业,积极担任各种学会的会长、副会长等,在他主持的《敬业》创刊号上,发表了自己的诗作《春日偶成》:“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表达了他对于黑暗时政的忧愤之情。周恩来由于他的聪明才干和热心为大家办事,博得了同学们的信任,毕业时同学录中对他作了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业,无不尽力。”</h3><h3> 南开学校的创办人严修和校长张伯苓十分器重周恩来的人品和才学,在以后周恩来的学习和革命生涯中,严修对他的资助和帮助,起到关键作用。</h3><h3> 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随着对中国国情的加深了解,周恩来忧国忧民的心情更加炽热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处境正在继续恶化: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英国武装侵犯西藏,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日本强行提出“二十一条”,督军团事件,张勋复辟等等丑剧一幕接着一幕上演。对祖国怀着深挚感情的周恩来,怎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在他的作文里,到处可以看到这类悲愤的呼声:“呜呼,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一种爱国热忱,似已达于沸点”。</h3><h3> 究竟怎样才能将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少年的周恩来正处在最初的探索中,一时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h3> <h3>  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在朋友的资助下东渡日本求学。他在8月30日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他从天津登轮东渡,临行前夕,写下了那首抒发他青年时期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h3><h3> 到日本后,他努力学习,虚心观察,得到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接触并认真研读陈独秀的《新青年》后,顿时感到豁然开朗。1918年2月15日他在日记的开头处,兴奋地写下两句诗:“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在东京的一段时间里,他先后两次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均失败,生活异常艰难。这时一场突发的爱国运动改变了周恩来在日本的全部生活。段祺瑞北洋军阀不顾人民的反对,与日本秘密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共同出兵西伯利亚以镇压俄国革命。这个消息给了留日学生很大的震动。5月5日留日各校同学代表会议紧急召开,“以外患紧急,祖国危殆,群议组织团体,共图挽救之法”,6日,“大中华民国救国团”成立并举行秘密会议,由于泄密,很多同学惨遭警察毒打和逮捕。10日传来消息,著名报人彭翼仲从轮船上蹈海而死并留下绝命诗:“霹雳一声中日约,亡奴何必更贪生?”。</h3><h3> 周恩来有着强烈的爱国心,民族危亡的残酷现实使他的满腔热血沸腾起来,他决定放弃考试,参加爱国运动,他积极的参加集会,散发传单,参加“新中学会”等爱国组织。这个时期,他开始研究亲眼看到的日本“米骚动”中暴露出来的严重社会问题,阅读了很多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特别是河上肇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里面说:“唯物史观、资本论和社会民主主义是涉及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原理。”周恩来立刻成为他的热心读者。这时他和同学王朴山合写了:“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同学对他有两个印象:其一是沉着,冷静,不爱说笑,每当讨论问题时,总讲些国家大事,民族的前途,青年一代应该怎样学习。其二是生活朴素,学习刻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记忆力强,条理清晰。</h3><h3> 4月5日,他在京都写下几首诗,其中在《雨中岚山》里写到:“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h3><h3> 周恩来就是怀着这样欣慰的心情,在四月间由神户乘船返回祖国。</h3> <h3>  周恩来从日本回国,是为了进入刚创办的南开学校大学部读书。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席卷神州大地的巨大风暴突然来临,这便是伟大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政府卖国罪行郁积着的愤怒的大爆发。5月4日当天,北平愤怒的学生和各界群众喊出“拒绝巴黎和会签字”、“收回山东权利”、“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口号。他们示威后,火烧曹汝霖的住宅,痛打张宗祥,被卖国政府拘捕三十多人。</h3><h3> 这以后运动迅速遍及全国,周恩来和刘清杨、李毅韬等人领导了天津的爱国运动,并相继多次往返于天津和北平之间,与清政府和天津当局进行英勇的斗争。后来成立“觉悟社”,他宣布“觉悟社”的宗旨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和自决”。为实现这个宗旨,采取的方法有四:“一、取共同研究的态度,发表一切主张;二、对社会一切应用生活,取评论的态度;三、介绍社外人的言论------著作同演讲;四、灌输世界新思潮”。“觉悟社”一成立就得到了李大钊的肯定并第一个演讲。</h3><h3> 为了声讨马良在山东的罪行,配合北平、上海、山东的示威运动,他领导天津学生和各界群众五万余人举行集会和游行,遭到警察镇压,邓颖超被殴打吐血。以后继续进行声势浩大的斗争,1920年1月29日,以周恩来为总指挥,集合学生六千余人,奔赴直隶省公署请愿,与军警发生冲突,造成天津“一·二九流血惨案”,周恩来、郭隆真、于兰渚、张若名等多人被捕。这次被捕,周恩来一直在狱中半年之久,他在狱中继续领导斗争,每天做体操,每晚举行会议,主办读书团,演讲,带领大家研究社会问题,介绍新思潮。他利用这段羁押的时间,重新思考了许多问题。出狱一年多后,他在一封讲到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的信中说:“思想是颤动于狱中”。入狱前,他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改造、积极参加进步活动的学生;出狱后,他就逐步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又说:一种革命意思的萌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可见,这个时期的思考对他此后的一生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h3> <h3>  出狱后,他有一个想法,把“五四”运动以后在全国各地产生的大小进步团体联合起来并加以改造,采取共同行动。他把这一切概括为“改造”和“联合”四个字。最后由这些团体联合发表声明。与此同时,周恩来也在积极准备到欧洲求学,那时,国内正掀起一个到法国勤工俭学的热潮。严修向张伯苓提出,推荐两个南开学生出洋留学,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李福景。</h3><h3> 同行者有郭隆真、李福景、张若名等197人。到欧洲后,生活极其拮据和艰苦,经常饿肚子,有时一天就几片面包裹腹。他先后奔波于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各城市,研究当地的社会状况,履行各种实践,写出大量调查研究的文章。战后的法国,社会矛盾尖锐,共产主义运动日趋高涨。1920年法国共产党成立,并参加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报刊在法国十分流行。周恩来在这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经过反复地学习和思索,周恩来终于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念。</h3><h3> 做出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决不是轻易地。他在日本时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以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和半年狱中的沉思,又到欧洲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各种新思潮进行比较推求,前后经过三年时间的深思熟虑,才最后确定自己的选择。当时中国共产党已在国内筹建,北平最早的成员就是李大钊和张申府。张申府和刘清杨已于1928年12月27日来到法国,刘清杨是天津“觉悟社”的会员,他乡遇故知,自然十分高兴。陈独秀和李大钊委托张申府建立海外的组织,这一年,经张申府、刘清杨介绍,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毕生才学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