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之雪

赫明华

<h3>  <font color="#39b54a" style="">疫情之灾难对你我的任何影响,都来自于我们内在的不检点,但我们很少把这个罪魁祸首归罪于自己……这便是作者发表此文的动因。</font></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领悟小语**************</h3><h3> <font color="#010101">假使思想一旦获得解放,行动就可以自由地运作,心灵即摆脱来自过去的不间断的强加,同时又不受未来的模式的制约,这么做才不是逃避现实。观察一下自身的心灵的运作,不难发现,一旦头脑接受过去指引或头脑努力使自己适应某个未来的理想模式,活在当下的涵义就被彻底地掩盖了起来。</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br></h3> <h3><font color="#39b54a"><b>一、那叫声里有撕心裂肺的痛,有刻骨铭心的恨。</b></font></h3><h3>  北方的冬季,经常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满眼白茫茫的辽阔原野向着天边延伸,在天际底下除了几棵百年的老槐树有些碍眼,还有几户人家的房舍给白色的原野增添几份空旷感外,整个世界都显得洁白无垠。披着厚厚白棉衣的房子顶部露出熏黑的烟筒,挣扎着触摸冬日的晨光,屋里温和的气氛化作雪霜贴满了窗户玻璃。</h3><h3>  好奇的孩子用那细嫩的小手指在窗户玻璃上画着笨拙的图案。那可怜的小手指冻得红红的还在不停地画,直到妈咪心疼地强行拽离,孩子的哭声和妈妈的呵斥声盛满了农家房屋。</h3><h3>  麻雀已经几天没有吃到食物了,它们三五成群喋喋不休地议论着这个它们眼里即将爆发的“世界末日”。有人扫开一块雪地,大约露出直径1米的空地,空地上松散地撒些稻谷,再扣上一个竹箩筐,用一根大约0.2米长的木棍将箩筐支起来,木棍中间系根长长的麻绳,将麻绳铺放到农屋的房门内,将门留一条足够人眼瞄向那箩筐的宽度,一手扯着麻绳,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箩筐之下的地面。</h3><h3>  一会儿,一只麻雀从老槐树上飞到地面,左顾右盼,眼盯着稻谷,若有所思,它没有下嘴。这只麻雀显得较老一些,羽毛在寒风吹拂下格外凌乱,它冲着房屋后老槐树上的几只稍小一点的麻雀叽叽喳喳一阵子,又有几只麻雀从树上慌张地飞下来。</h3><h3>  就在它们饥不择食地啄取地面的谷物时,支起箩筐的木棍突然被屋里的人撤离,箩筐严严实实地将2只麻雀扣在箩筐里了,另几只呼啦一下飞走了……</h3><h3>  空中散发了一些麻雀身上的羽毛,狂风似乎更浓,将羽毛吹向枯树枝,树枝将其拦了下来,晃晃悠悠的羽毛轻轻抖落到雪地上。</h3><h3>  那只逃出来的较老的麻雀,又一次从树上冲向扣在地上的箩筐,它可能已经在慌乱中发现自己的孩子落入了箩筐中,它用尖锐的喙去咬箩筐的边沿,用爪子乱抓箩筐上的竹条。待屋里有人开门奔向箩筐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幼子被擒拿的那只老麻雀又飞回到老槐树上。</h3><h3>  狂风呼号,槐树枝被寒风刮得吹起了独有的哀伤的哨声,老麻雀独自留在槐树枝上,在摇摆的枝条上向着广袤的苍穹使劲地叫了几声便扬长而去了。</h3><h3>  那叫声里有撕心裂肺的痛,有刻骨铭心的恨。伤痕的种子永远埋葬在老麻雀的心底,事隔多久,它还会回忆并咀嚼这段难以忘怀的痛苦和对人类的恨意。</h3> <h3> <font color="#39b54a"><b>二、这种投射的阴影所创造的问题,不能通过思想获得肤浅的解决……</b></font></h3><h3>  动物与人类、人类与人类、动物与动物、人与自然,这些关系一直在相互作用着,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一方总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另一方。当人们企图去影响或改变对方时,在他自己的基因里存有的贪婪、嫉妒、仇恨等毒素便流淌出来,染污着自然与生命。</h3><h3>  战争的无休止带来杀戮,海啸带来城市村落的无情之吞灭,地震无数次地欲彻底灭绝生命,雾霾肆无忌惮地浸染京津冀的上空。这些阴影都是内心的贪婪、权欲、仇恨等心绪的外在投射。</h3><h3>  这种投射的阴影所创造的问题不能通过思想获得肤浅的解决,任何肤浅的解决方案,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因为头脑的肤浅,意味着思想受到了局限,任何局限的事物不可能是圆满的。你可以此时停止思绪的野马,回味一下你的个人经历,是不是一直在肤浅地生活着。</h3><h3>  太阳出来了,雪地格外刺眼,被车轮碾压的雪更像明亮的镜子一块块散落在车辙里,发着散乱的光。干涸的小河被积雪覆盖后,只能看到它的轮廓还有河面上倾斜的芦苇草。芦苇草随风摆动,没精打采地任由劲风的捉弄。</h3><h3>  白杨树在一入冬,就狡猾地把自己的叶子抖落干净,拿出一副枯萎的可怜相以应对北国冬雪的蹂躏。其实,它在积蓄着能量,等待冰雪的融化,等待春雨的到来,因为它怀揣着一个梦想:在那样一个冰雪消融、春暖花开的早晨,它会将自己修炼了一冬才铸就的一枚新芽悄然送上枝头。</h3> <h3> <font color="#39b54a"><b>三、每一个具体问题都隐藏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当我们真的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根本性问题就会解决。</b></font></h3><h3>  自然的一切运作,不需要思想,不需要把控,更不需要解释,它就在当下,没有人为的时间概念,没有计划与安排。人类自己有了记忆,随着记忆的反应和思维的处理,思想便形成了。当我们有了对错好坏的取舍判断的思想观念时,问题就像魔咒一样永远伴着自己的一生。</h3><h3>  是一个一个解决问题,还是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我们通常习惯于对一个具体问题肤浅地处理,很少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每一个具体问题都隐藏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当我们真的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根本性问题就会解决。</h3><h3>  一旦根本性问题得到解决,要么就不会存在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又肤浅的问题,要么你就会用你习得的方法和手段去自如地处理这一个个肤浅的问题。之所以肤浅,是因为我们通常在思想的层面去处理问题,而思想总是局限的,因为思想是记忆的反应,而记忆总是受限的。</h3><h3>  重视具体问题,忽视根本性问题的解决必然会导致更多的肤浅问题出现。肤浅的问题总是思想对目前现状的逃避。思想的出现,就意味着问题的缺席。思想是借着过去的回忆与将来的渴望逃离现实的。</h3><h3>  细细揣摩一下就会发现任何一个行动如果被困在过去与将来的围墙之内,它就依然是被过去或将来所奴役的行动。因而这个活动就注定是一种逃离当下的行为。如果行动受过去观念指引或按将来愿景操作,也是一种背离当下的逃避。</h3><h3>  没有活在当下的行动就是不完整的,如果我们能够彻底认识活在当下的含义,那么行动就是完整与圆满的,它表现的状态是:心中不会制造出更多的冲突和痛苦。之所以会有冲突与痛苦,是因为那受限的行为,受限的行为来自于受限的思想,是因为那些出于过去或出于未来的思想的种种阻碍。</h3><h3>  假使思想一旦获得解放,行动就可以自由地运作,心灵即摆脱来自过去的不间断的强加,同时又不受未来的模式的制约,这么做才不是逃避当下。观察一下自身的心灵的运作,不难发现,一旦头脑接受过去指引或头脑努力使自己适应某个未来的理想或模式,活在当下的含义就被彻底地掩盖了起来。</h3><h3>  正午太阳正浓,光线几乎垂直照射到地球表层,寒冷的大地毫不拒绝地将全部光线揽在怀里,覆盖在大地上的白雪也似乎感到一丝的暖意。狂风一直没有半点减弱的意思,它夹杂着从农房屋顶飘散的细沙雪,由平原的村落向东南方向席卷,当狂风遭到东山坡一大片松树林的迎头阻击后,便将其夹杂的细沙雪倾倒给松树林旁边的沟壑里,然后大批向北逃窜了。</h3><h3>  自然的一切都在自由地运作,高山、村落、平原、湖泊等岿然不动,它们凭借着风、雨、雪、水等流动的精灵妆点美化成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但这个世界毕竟是变幻莫测的,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也一定有其虚幻性,可我们却执著为永恒。</h3> <h3><font color="#39b54a"><b>四、“过去”“现在”“未来”,是谁在欺骗当下?</b></font></h3><h3>  其实,只有流动,没有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等文字概念只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用来表述事物的定义罢了。头脑其实只有当下的流动,没有过去与未来,是它自己被自己定义的时间概念给欺骗了。头脑总是喜欢给自己在“过去”挖个陷阱,“现在”又把自己埋葬在陷阱里,又可笑地梦想在“未来”的时日里从陷阱里爬出来。</h3><h3>  若是深入探讨“过去”这个概念便会知道: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记忆都是过去的代名词。如果我们并未深刻理解这些价值观念的涵义,就习惯地拿自己的行为与未被深刻理解的价值观念相比对。</h3><h3>  所有的价值观念,总是建立在自我保护和自我安全感之上的。我们进一步可以看到,记忆是如何不断地去限制你的思想,进而束缚你的行动的。这种记忆,实际上是出于自我保护而去适应生活的观念,是一种抵挡痛苦的自卫方法,是一种抗拒经验的狡猾的保护。因此,记忆局限着思想,思想指导行动,那么行动必然是局限的。局限的行动不可能产生圆满的结果。</h3><h3>  未来,总是与理想、希冀等画上等号,我们总习惯拿理想、希冀等当下实相的对立面去逃避现实。我们试图让当下即刻的行动去适应这一理想。这些理想,仅仅是一些因为不完整和挫败而产生的防护、希冀,于是未来就在当下的行动上设置了一道障碍。结果它的行动要么去依附过去,要么去依附未来。一个依附于过去或未来的行动,只能是一个虚妄的行动;只能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行动; 只能是一个彻头彻尾逃离当下的行动。</h3><h3>  如何活在当下的方法,不存在于抗拒过去的经验与排斥未来的希冀中,而是在我们全然地觉察这种经验或希冀本身的行动过程中。而在这种觉察过程中,头脑与心灵不要有任何逃避,因为逃避就是凭借记忆的工具依附于过去进而离开当下;在这种觉察的过程中,头脑与心灵不要有任何的支撑,因为任何支撑都是内在的方法、准则、观念,它们将你的思绪引向未来,它们通过制造的幻觉来麻痹你的行为。</h3><h3>  山上的积雪掩埋了沟壑,使得整个大山都显得并不那么狡诈善变,反而比以往更单纯直白了。犹如全然地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后使得大脑里记忆的沟壑被抹平一样。大脑在这种澄明中,在这种简单中,理解之花才会绽放,生命的狂喜才会到来。</h3><h3>  雪松是这座山上唯一能体现出生命迹象的事物,它那如针的叶保护了滋养它生命的水分,也使得它仍披着绿色的着装。这是北方满山遍野白雪皑皑的世界里唯一靓丽的景色,尽管它身上也承载着白雪的覆盖,但那投射出生命的绿意却鼓舞着整个大山。</h3><h3>  大山也因拥有这片雪松林的一片深绿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春天不会太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6年1月17日写于辽宁赫屯</b></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