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知道“甲+”的,大抵都是70年前后的人了。<br></h3><h3> 乡村的小学破旧而简陋,满目苍痍的教室,绳捆索绑的课桌,墨汁涂抹的黑板,自己从家带来的凳子,当然,还有讲台上必不可少的教杆,一般是白蜡的,敲黑板,敲脑壳,必不可少,坚固耐用。</h3><h3> 条件虽然艰苦,学风依然优良。听讲时手要背到后面,坐的端端正正。小孩子的耐性终究不持久的,上课不一会就有的趴下了,有的偷偷玩小玩具,老师就拿教杆“啪啪啪”敲桌子,或者拿粉笔的砸在捣乱者的头上,倘若砸偏了,引起一通哄堂大笑,算是一段轻松的时间。上课气氛最活跃的,要数发作业了。作业本一般是油印的,用捆点心的纸绳扎住。掀开封皮,就是老师用红色蘸笔划得“√”或者“x”,还有最后面龙飞凤舞的“甲+”或者“甲—”。</h3><h3> 评价作业质量,当年好像都流行用“甲乙丙丁”吧,最好的是“甲+”,一般是“甲”或者“甲—”,差的是“乙”,除非很不像话,错误很多,书写潦草,老师大抵不会给划“丙”的,最多皱着眉头划一个“乙—”。作业发下来,得“甲+”的大都会兴高采烈的的四处张望,得“乙”的大多做错事般蔫巴巴的,听老师敲着桌子一阵责骂。</h3><h3> 回想起来,那红色是多么的鲜艳啊,我能想象出老师在昏暗的油灯下批改作业的样子,一会高兴的微微点头,划下一连串的“√”,一会皱着眉头,连连批“x”,最后思索一下,划上“甲+”或者“乙”,有是蘸多了墨水,洇在上一页的背面上,依然鲜红艳丽。当年我调皮的用鹅毛造了蘸笔,模仿老师划“甲+”,却始终感觉没有老师划的圆润和鲜艳。长大以后才明白:老师蘸的不止是墨水,还添加了浓浓的心血啊!</h3><h3> 工作多年,那鲜红的“甲+”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激励着我勤奋努力,终生学习,把事情做好,把人做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