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right;">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0/2/18</h5> <h3><b>一、做孩子的“卫生与健康教育”老师</b></h3> 疫情期间,个人卫生是被提及最多的话题之一,“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等等,这些卫生好习惯成了防控疫情的关键。<div> 可能家长在平时重复、唠叨了无数次都未必有效,但现在学校、社区、各种媒体都在反复强调良好生活习惯对防止疫情的重要性,家长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让孩子了解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并以身作则,和孩子一次次地把这些习惯做到位:从公共场所回家以及饭前便后认真洗手,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曲肘遮住口鼻,外出佩戴口罩等。</div> <h3><b>二、做孩子的习惯养成老师</b></h3> 这个“加长版”的寒假,如果任由孩子每天在床上躺着、沙发上坐着,不停地刷手机、看电视,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会让他们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等过段时间回到课堂上,孩子会很不适应严肃、紧张的学校生活,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学期的学习。<br>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把一日生活、学习安排具体化为一张作息时间表,清楚列出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锻炼身体,什么时候娱乐游戏,养成好习惯。<br> 特别重要的是,一定要全家人一起培养好习惯,切不可家长只是管束孩子,而自己却在赖床、刷手机、吃零食。<br> <h3><b>三、做孩子的情绪管理老师</b></h3> 恐慌和紧张情绪和“新冠病毒”一样有一定的传染性,家长如果不能调节好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可能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加不安和紧张。<br> 疫情期间,孩子需要持续待在家里,外出活动减少,不能和同伴一起,他们的负面情绪也可能会持续累积和积压。<br> 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及时进行正面疏导和缓解,也可以通过运动、音乐、阅读来帮助孩子减压,保持积极心态。<br> <b>四、做孩子的风险教育老师</b> 今天的孩子们都是被呵护着成长,他为什么需要了解风险是什么?千万别说这事和孩子无关,孩子本来就是社会的一员,他也需要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和每个人都有关的事。<br> 在眼前这段特殊日子里,给孩子们引入一些“风险教育”,正当其时。哪怕模模糊糊地多懂得一点,都是有益的——“风险”是什么,有可能以什么方式到来,常见的、不多见的风险各有哪些?让孩子慢慢知道,要敬畏风险,学会发现风险,懂得规避风险,生活里最大的风险是看不到风险。<br>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当危险来临,我们能做什么?这也是孩子的必修课。 <b>五、做孩子的品德老师</b> 家庭是一个小课堂。放下手机,关上电视,让两代人在彼此的心灵之间搭建互联网。<br> 给孩子讲一讲故事。故事里有未来的世界,有对科技的发展,有对瘟疫的征服,有对生态的建设,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展开翅膀。<br> 故事里有门外最近发生的事——医生、护士、志愿者、快递员、清洁工,人人都是故事里的主角,大家在紧要的时段里,纷繁的环境下,跌宕的情节中,先后露面,纷纷登场。<br> 故事里有泪水,有笑容;有急切的呼喊,有无尽的盼望;有寒冷的飞雪,有温暖的灯光;有刚刚重获的新生,有突然逝去的梦想;有不幸坍塌的愿念,有坚强挺立的脊梁。 <h3><b>六、做孩子的思想政治老师</b></h3> 家国情怀、舍小家为大家,疫情期间,不是空话。一段段感人的视频让人潸然泪下,一个个出征前的场景把“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真实展现。<br> 明知道会有被感染的危险,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但他们仍旧选择了冲锋在前。有的舍弃即将临产的妻子,有的舍弃嗷嗷待哺的婴儿,有的舍弃年迈的父母,有的舍弃新婚的妻子,有的直接推后婚期……如此等等,都是其家国情怀的真情流露。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font color="#167efb"><b>亲爱的家长们,<br></b><b>所有这些课程,<br></b><b>不用划分学期,<br></b><b>不用搭建课堂,<br></b><b>不用准备讲义。</b><b><br></b><b>它们有个共同的主题,<br></b><b>就是帮助孩子认识生命、认识科学、<br></b><b>认识家、认识国家。</b><b><br></b><b>大人们把自己为人父、<br></b><b>为人母的职责尽到,<br></b><b>把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职责尽到,<br></b><b>课就能讲好。</b></font></u></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