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 <font color="#167efb"><b>用灵性和激情喂养的诗歌庄稼</b></font></h1><div> </div><div> <b> 张改过</b></div> <h3><font color="#167efb"> <b> 我和何小龙先生并不熟悉,我们只匆匆见过两次。一次是2017年夏天先生来崇信县采风,我和崇信几个文友在龙泉寺广场陪先生散步;一次是今年六月在平凉市图书馆参加一个朗诵活动,只和他打了个招呼,话也没说几句。我是读何小龙先生的诗集《陇地埙音》才走近他的。<br> 读完先生的诗集,如饮甘醇,掩卷遐思,回味悠长。他的诗写得酣畅淋漓,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读诗如读人,读完他的诗歌,他对文学的执着,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坚守,在诗歌写作上的孜孜探索,对现实生活的真诚关注,这一切都值得我学习。<br> 《陇地埙音》共分六个部分,选入的诗歌近200首。他的每一首诗歌都带着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用敏锐的心灵捕捉到的思想之蝶,是诗人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的诗歌庄稼。他的诗读起来绝无枯涩、隐晦、造作和虚伪。读他的诗给人一种力量,能直击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b>读完先生的诗集,如饮甘醇,掩卷遐思,回味悠长。他的诗写得酣畅淋漓,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读诗如读人,读完他的诗歌,他对文学的执着,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坚守,在诗歌写作上的孜孜探索,对现实生活的真诚关注,这一切都值得我学习。<br></b><b style=""> 《陇地埙音》共分六个部分,选入的诗歌近200首。他的每一首诗歌都带着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用敏锐的心灵捕捉到的思想之蝶,是诗人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的诗歌庄稼。他的诗读起来绝无枯涩、隐晦、造作和虚伪。读他的诗给人一种力量,能直击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优美、凝练,他的诗是人人都能读懂的,他的诗歌写作走的是大众路线。在这样的语言主调下,又会瞬间江河急转,波涛汹涌,浪花飞溅,闪烁出炫目的光晕,他的诗歌语言极具张力,又饱含着浓郁的感情。“你泣不成声/以双手掩面 ……我真没想到/时尚、能干的你/心里会蓄满这么多的泪水/——许多辛酸于委屈/沤成的苦汁/倾倒吧!/今夜,我愿成为一只/高脚杯,盛放/你眼泪婆娑的/悲伤”(《倾诉与聆听》)。诗人以高脚杯自喻,盛放的是对方的悲伤,而这悲伤是“眼泪婆娑的”,是可以看见的,甚至是可以感受分量的。一个是真诚的聆听者,满怀着宽容、理解、体贴,一个是毫无戒备的倾诉者,愿把悲伤倾诉成眼泪。<br> “春天来了/——我的身体也好像长出花骨朵/就等春风一吻/开出璀璨的花”(《春天来了》)诗人巧妙的语言信手拈来,运用得恰到好处,春风多么的温柔,多么的有情有义,春风的“吻”是对灵魂的唤醒,是对激情的召唤,是对思想的催芽,是对精神的浇灌。那么诗人身体的“花骨朵”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和温暖色彩的喻体,这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意象,理解成诗人对自我的认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生命执着的信念……产生诸如此类的联想和理解有何不可呢?诗人说话绝不累赘,言简义丰,把众多的臆想空间和审美维度留给读者去补充去丰富去感知。</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 <b>“春天,泾河封冻/一把软剑,插入银质剑鞘……白鹭,则是一位从皇宫里流落民间的女子/素洁衣衫掩不住高贵气质……虽然,一双修长的腿/也会一次次蹚过现实浑水……白鹭在岁月中持久的修行/而她像莲花般绽放的美/谁的灵魂能够企及”(《白鹭之一》)。诗句里“软剑”、“银质剑鞘”、“民间的女子”、“浑水”这些生动的意象比喻什么,自然不用赘述。但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语言运用上的灵活与精准,似乎随意的衔来一个词语,却能安放得如此稳妥,这些意象又能瞬间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点燃读者思维的火花,敲开读者心灵的门扉。每一个人,我们谁没有“蹚过现实浑水”?这句话很朴素,很坦诚,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诗人问“谁的灵魂能够企及”,是呀,谁在现实的浑水里能坚守一份高洁和坚贞?诗人的发问,是对自己身处世俗人间却能保持灵魂修行的自我告白,是对出淤泥而不染的更多洁身自好者的歌咏,是对清澈人世、清者自清人格的真诚渴望。<br> 如诗人这般,能和读者保持如此语言上的亲近感、亲和力和共鸣效应,能在精练的语言里蓄满浓浓的感情水分,是多好的诗歌语言。和那些造辞枯涩、取义不明、意象庞杂、思维跳跃飞转、读来似懂非懂,甚至反复诵读仍是一头雾水的诗歌,把读者弄得云遮雾绕、抓耳挠腮、哭笑不得、空洞无物、读诗像猜谜语的诗歌相比,何小龙先生的诗谁能说不是很好的诗呢?</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b style="">如诗人这般,能和读者保持如此语言上的亲近感、亲和力和共鸣效应,能在精练的语言里蓄满浓浓的感情水分,是多好的诗歌语言。和那些造辞枯涩、取义不明、意象庞杂、思维跳跃飞转、读来似懂非懂,甚至反复诵读仍是一头雾水的诗歌,把读者弄得云遮雾绕、抓耳挠腮、哭笑不得、空洞无物、读诗像猜谜语的诗歌相比,何小龙先生的诗谁能说不是很好的诗呢?</b></font></h3> <h3> <b><font color="#167efb">他的诗歌,在温和平静、通达晓畅的思维和语言流向里,瞬间奇思妙想,瞬间蓓蕾绽放,雪莲耀眼。既譬喻精美,又造义深刻的语言现象是非常多的。诗歌是语言极致的艺术,先生在诗歌语言运用上到了随意自如、点化成金、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是岁月修炼的结果,这是对文学热忱之情持久催发诗人的精深造诣。</font></b></h3> <h3> <b style=""><font color="#167efb">然而诗人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诗歌语言的拿捏上,他的语言是因情而生,因事而发,不难看出他的诗歌里秉持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他的每一首诗都是有感而发,带着深沉的思索和灵感的光环。因对事有所感悟,对物有所启迪,对人有所爱憎,对世态和自然有所深思,便一发不可收,诗如泉涌,一挥而就,花落纸上。他对待生活是认真的,对待诗歌是虔诚的,对待人生是审慎的。这些都是我读了他的诗歌而感觉到的。</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