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小窍门(四)——心补、脑补、耳补之综合运用  锡林浩特市第一中学  马老师

马桂兰

<h3>嗨,同学们,大家好!<br>现在咱们开讲,你们开看!<br> <br> 这几天我们一连气讲了读诗的三种方法,聪明的你一定悟到了,其实心补、脑补、耳补是一体的,不可割裂的。但是老师为了把每种“补”说得清楚些、明白些,就让它们耍单了。<br> <br> 这节课我们结合着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说一说综合运用“三补”的基本原则。《破阵子》原词如下☟<br> <br>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br> <br>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br>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br> <br> 读诗的时候,有的诗句需要“三补”齐上阵,有的诗句用其一或者其二就可。比如这首词的前两句,需要综合运用“三补”。第三句到第七句,用脑补和耳补还原场面和声音就行,但需要我们用心感受战场的氛围和气势。最后三句就得用“心补”了。<br> “补”还要根据诗词传达出的信息而有所侧重,不可平均使力,这便是综合运用“三补”的基本原则。比如这首词吧,老师认为头两句和末三句应该重点“补”,当然中间五句也不是不补,只是相对次要。<br>  那我们就试着重点“补”一下首尾五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喝醉了酒的词人把灯火挑亮,趁着亮光细细地看着手中的宝剑,他一会摸摸剑刃,一会儿又试试剑锋。看着摸着试着,不知什么时候给睡着了。一入睡在他的梦乡里马上响起了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传来的号角声。<br>  这个“补”的过程会让我们产生好多疑问:词人为什么要喝酒?还要喝醉?“醉”了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而要“挑”亮了灯“看剑”?不自觉睡着后,为什么不梦别的,偏偏要让战斗的“号角声”入梦?通过这一系列的自问,我们是不是就能“心补”到这样的结论:原来词人醉着、睡着心心念念的就一件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清醒之后的词人心里想什么还用说吗?你不被感动吗?词人的这颗心是如此地赤诚,梦中的场景又是那样地豪壮,可是现实只能是“可怜白发生”。呜呼!词人满腔的报国心、忠君念只能付之东流。这是何等的悲壮!又是何等的悲哀!忠诚而有志的人不被任用,决不仅仅是个人之不幸,真正是国之大不幸啊!</h3> <h3> 还有,老师昨天给同学们留的作业。“心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最后两句,一方面是为了让大家练一下“心补”这种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大家读诗要会读重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捋捋杜甫这首词。<br><br>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r><br>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br>  <br>  这首诗通过写“流泪”,看妻,卷书,放歌,纵酒,“回家”等几个镜头,传神地写出了杜甫听到蓟北被收复这个大好喜讯时因喜而“欲狂”的情形。</h3> <h3>  说到这里,老师还是想重点“心补”一下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明明是诗人虚拟回家的行踪和行程,却给人以诗人一家已经成行甚至快到家了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作者选择“即从……穿……,便下……向……”这样的用词、这样的句式本来就给我们造成此种赶脚,二是作者自己本身就特别想要这种感觉。试想一下,杜甫本来有自己的家,是“安史之乱”让他和他的家人颠沛流离,有家而不得回。现在他听说自己的家乡解放了,他不能马上启程,但畅想畅想总完全可以吧。所以,这两句传达出的深层次的含义就是诗人没等启程,心已归家。在诗人的潜意识里,他生生地把畅想变成了美好的现实。至此,他有多么思念家乡,有多么渴望回家,我们就可见一斑了。<br><br>  “安史之乱”给那时的百姓带来了怎样的灾难,又让多少个杜甫遭受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是我们从这首“喜庆”诗背后“心补”到的弦外之音!<br><br> 所以,“补”有时候需要锁定重点,如果重点“补”足了,我们的理解也会相对深入,认识也会相对到位。<br><br>【点拨时刻】<br>“补”的重点如果选对了,补足了,有时候能让你更深地走入诗里。<br> <br>【露露才艺】<br>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补”一下你对后主李煜的《虞美人》的理解。<br><br> 虞美人<br>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月明中。<br>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r>                          <br>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学习的优秀成果分享在马老师美篇后的“评论”处,我很期待哦!<br> <br>【下节预告】<br>读诗小窍门(五)——不可放过的三种修辞<br>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