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鑫陪伴❤️想画就画🌈打卡第1⃣️8⃣️天——致敬大师——保罗· 塞尚

水鑫美学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5>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著名画家,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h5> <h5>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h5> <h5>他的作品大多是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br>表现结实几何体感,忽略物体质感和造型准确性<br>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以及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br>有时为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独立和真实性</h5> <h5>他也是后印象派主义的画家之一。<br>什么是后印象主义呢?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h5> <h5>/// &nbsp;&nbsp;观察、再观察。<br>当你在观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印象派画家注重短暂的视觉记忆,除了被观看物体的形态之外,更注重光影的变化,将短暂的视觉感受记录在画布上;而写实主义者则利用明暗、透视和线条,营造类似于摄像照片的精确感。对此两者,塞尚似乎都不太满意,他经年累月地观察同一组静物画面、同一处风景,观看不再是机械的复制与短逝的印象。</h5><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5>塞尚对观察的执着和投入仅从绘画主题的重复上就可见一斑。在一生的创作年表中,塞尚画过大量的《静物画》、《圣维克多山》、《浴女》、以及《自画像》和《塞尚夫人像》,这些同一主题的作品像是一种基于经验积累的绘画实验,不同时期的画作展现了塞尚各个阶段的发展方向。<br>塞尚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是静物,他认为他的作品大多是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和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以及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塞尚在创作中排除繁琐的细节描绘,而着力于对物象的简化、概括的处理。他说:“要用圆柱体、圆锥体、球体来表现自然。”</h5> <h5>他共画过&nbsp;270&nbsp;多幅静物画,其中一大半是水果,这一大半水果中大多数是苹果——一个苹果、几个苹果、一大堆苹果...</h5> <h5>塞尚的作品,景物描绘都很简约,而且富于几何意味。塞尚把静物归纳为几何体,并解析物体造型、色彩、空间的变化。塞尚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水果被归纳为圆。方形、圆形、三角形,三个形状几乎能解构世界上所有的元素,构图更加严谨,使得整个画面有足够的支撑。花卉静物中,圆形、弧形、三角型、方形随处可见。</h5> <h5>上面两幅都是塞尚的静物画作品:《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画》(1905)、《桌上有餐巾和水果的静物画》(1895-1900)。两幅画都有一种整体和谐的美感,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画中桌子平面和画上的内容,就会发现一些打破透视法则的物体布局方式。首先,两幅画中的桌子都是以一种轻微俯视的视角来进行观看的,这很容易理解,这样布局可以让观者看到更多桌面上的水果与其他物体,但是桌面上的物体则采用平视和俯视相结合的视角,如第二幅静物画中的果盘和盘子旁边的梨子,它们立在桌子上,盘中之物尽览眼中,而盘子却能屹立在桌上不滚落下来。但是,这样经不起“推敲”的物体布局组合在一起却出奇地和谐,它们仿佛被结结实实地组合在一起,像许多零件构成的完美结构,给人留下整体的美感。</h5> <h5>/// &nbsp;&nbsp;色彩:坚实的平稳、持久的沉静。<br>对印象主义的研究让塞尚发现印象主义的不足,印象主义强调在瞬息万变的户外场景中捕捉光影的质感,它们上不再拘泥于在调色板调和颜料,而直接利用色彩与笔触在画布上涂抹出混合不清的色彩感,正是这样却丢失了传统绘画中平衡而准确的秩序感。塞尚对此感到焦虑,他希望让“印象主义成为某种更坚实、更持久的东西,像博物馆里的艺术”,为了能够同时获得印象主义的创新成果和传统绘画中的宁静与平稳,塞尚开始大量绘画实验。<br>这种画面中体量感不是靠线条表现,而是靠作者自由组合的色彩块面表现。<br>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许多人人物色彩作品。</h5><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5>在塞尚的绘画作品中不排斥强烈的色彩对比,冷色和暖色的色彩互相依靠,它们厚重而不单一、破碎而不凌乱。在讲到他的画作时,塞尚经常重复一句话:“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h5> <h5>以上两幅塞尚夫人像中,可以看到色彩静谧而和谐地共生在一起,自然的笔触中透露出一种宁静与永恒,背景与人物主体恰当地呼应着,可见塞尚的色彩实验获得的成功。</h5> <h5>/// &nbsp;&nbsp;造型:整体的形态。<br>在观察物体时,塞尚注重的不是细节,更多的是整体的形态,他说:“让我重复告诉过你的话……通过圆柱体、球形体、圆锥体来描绘自然。”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有其各自的形态,绘画不是复刻,从实际的物体形状到画布上的对象,这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塞尚将其看作许多几何物体的排列组合:一栋房子是一个四方形的盒子、一个苹果就像是一个椭圆体、花瓶是柱体……这些形态像是丰满坚实的立体存在,从内部架构物体形态的真实。</h5><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5>塞尚在画风景时,会仔细研究眼前的景象。<br>从各种角度,把房屋、树木和山丘用几何形状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把这些形状重新安排,把他想画的东西组成一张画。</h5> <h5>塞尚画过许多圣维克多山,他从不同角度和时间观察这座山的变化,这座山也见证了塞尚绘画状态的成熟。起伏的山峦是不规则的块状几何图案,山前的房舍整齐地排列在一起,饱满的立方体富有秩序感,伫立在矩形连接的田地中,像一整块无法分开的结构,而草丛则是柔和的团状,它们互相掩映,丛丛叠叠,与身后的圣维克多山拉开了距离,映衬着景物沐浴在永恒的阳光中,宁静优雅,昭示一种无法被打破的秩序感。</h5> <h5></h5><h5></h5><h5>❤️❤️❤️</h5><h5>塞尚的作品看似简单的几何化,却再现大自然形体组合的魅力,而不是平庸的模仿照抄,用塞尚的话说,“绘画不是追随自然,而是和自然平等存在着<br>从塞尚开始,绘画逐渐强调自身价值所在造型,也变成绘画的目的,各种构成因素并用,极大地充实画面,简约抽象成为最终目的,塞尚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h5><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