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殇

沈茉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蓝如洗,暖阳普照,和风徐徐,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小城春天已经来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街上的店铺,今天次第开了门,一改往日的空旷萧条,人间似乎一下又生鲜活泼起来了。只是每个小区,每家单位门口都守着戴口罩,穿白大褂的人,旁边摆一绿色的正方形手提广播,一个铿锵的男声不停循环播放:广大市民朋友们,疫情期间,不要走亲访友,若有发烧、咳嗽症状,赶紧前往县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云云。街上步履匆匆的人群,都戴着各色口罩,时刻提醒我们,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上,疫情正在发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零一九年年末,暗自滋生、不断繁衍的新冠病毒悄悄袭击了我的同胞们,人类显得后知后觉,被动防控。除夕夜,国内各大部队医院抽调精兵强将紧急集结,驰援武汉,离别场面催人泪下。随着救援队伍不断壮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增援工作已经波及我所在的小县城,医务人员被推向神台,各种溢美之词占据了所有的空间。人们开始寄希望于这个白衣裹身的人群,把他们想象成战胜病魔的勇士,拯救人类的神灵,各大媒体、自由写作者拼尽全力挖掘英雄身后的感人事迹,加以锤炼之后,发表于诸多报刊头条,这些正能量的故事,瞬间博得广大观众掌声。因为疫情,朋友圈一时特别热闹,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批先进工作者,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记录各自的伟大,各自的不容易。以至于大报记者也能出现发错图、配错文的失误。文字充分发挥了赞美的力量。</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年伊始,所有人都满怀希望,铆足干劲准备为自己深爱的人或事业去努力,谁也没料到生活竟会以这样残酷的方式惩戒人类。江城武汉,千万人口居住的国际大城市,深深地陷入了困境。作家方方每天撰写日记,记录普通武汉市民与疫情抗争实况,并从各种渠道了解就医信息,为所有读她文字的人提供帮助。看到她不遗余力地想用自己的能量去救赎身边的所有人,以证明自己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瞬间泪崩!这是一个写作者神圣的使命,文字在此时也真正发挥了它神奇而独特的慰藉作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也是医生,曾经宣过誓,立过志,要为人类的健康奉献终身。看到同行们义无反顾,奔赴一线的身影,相信许多人都想践行初心。而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时时提醒我们:医学有时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如果我们过多地依赖药物,而放松自身精神和心理的调养,医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看到即将开拔一线的同事,每天多次练习穿脱防护衣,努力学习各种护理知识,恶补心理治疗方法,心底每每无限痛惜。她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孩子,有家人,是妻子又是母亲。面对两难的抉择,最终势必要选择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可内心里巨大的不安以及对陌生环境的不确定,总是如潮水般汹涌而至。面临诸多生理心理的问题,桩桩件件都要努力去克服。诸如护目镜起雾,即使面前一片模糊也不能用手去摸;脸上压痕一层一层日日增生,还要强忍着痛把所有防护用具加上去;生理期无论肚子有多疼,都不能弯腰低头,更不能误了上班时辰,让其他同事多分担一分钟;为了避免上卫生间,少食减餐以致发生低血糖也要努力坚持。这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种种挑战,都在真实地每天发生着,她们需要强大的内心,并将这种力量传递给患病的人群,彼此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熬过各自生命里最难的时期。她们,要求的不是盛誉、财富、鲜花和绵延不绝的掌声,而是面对病毒时,对于职业责任的履行,对于自己作为医护人员,内心求得的安宁,还有期望世间所有人对于这份职业永久的尊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