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之美》,第七集黄河第一桥

罗加莲

<h3>图文制作/罗加莲[原创作品]</h3> <h3>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哺育着黄河两岸的华夏儿女。上个世纪,汹涌澎湃泛滥成灾的黄河水,把甘肃兰州沿线分割成南北两岸,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交通闭塞,制约着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1907年清朝政府终于决定,要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建立一座号称"黄河第一桥"的铁桥,在当时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要建造这样一座耗巨资的举国工程实非易事。</h3><h3>该桥于1907年建造,1909.9月竣工通行。距今已有百年历史。</h3><h3>此桥的建成,意义重大,是一项壮举和奇迹。一桥飞架南北,把千年的黄河天堑变为通途,连接南北两岸,开启了通向新疆、青海、宁夏、内蒙的商道。同时,大桥历经新旧两个中国的历史变迁。曾帮助中国人民度过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走向解放。</h3><h3>该桥建于清朝年间,以33万多两白银承包给德国人修建。由美国人、德国人联合设计。所用建筑材料从每一块大件材料桥柱、桥梁,小到一钉一铆,甚至所使用的每筒油漆,均全部来自德国制造,经海路运送到天津港。再从天津港经由北京、郑州、西安运抵兰州。所有物资和材料的运输全靠我国承担。当年,旧中国陆上的交通工具仅限大轱辘车、骆驼,人背肩扛,远涉千里,艰辛异常,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建成这座黄河上的第一桥。<br></h3><h3>解放后,200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投入940万元对该大桥进行了最大规模彻底维修加固,并新建和完善了南北桥头的扩建与亮化工程,使大桥面貌焕然一新,以崭新的面貌示人。</h3><h3>称奇的是,这座大桥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冲击:冰凌、洪水、地震、泥石流、战争的洗礼,仍雄姿依旧,傲视天下。从未出过任何质量问题。当年清朝政府与德国人签订合同时明确要求,大桥的质量要确保80年,德方做到了。近百年大桥没有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不得不令人惊叹与佩服。</h3><h3>解放后,各地在黄河上已建造起无数座桥梁。而这座桥更觉具有历史意义,它承载的东西太多,它成为现今兰州旅游业的一重大亮点和资源。现在此桥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只供行人和游客观光旅游。</h3> <h3>注:黄河第一桥全景图(网络下载)</h3> <h3>亮化工程全景图(网络下载)</h3> <h3>黄河两岸风光无限。我们沿着山路,来到了山顶八塔公园游玩。站在高处远眺俯瞰黄河第一桥的雄姿,展露无遗。</h3> <h3>白塔公园里风景如画,不仅能登高望远,远眺母亲河,两岸风景尽收眼底,甚是惬意。还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不少的市民在哪里跳广场舞和排练节目。</h3> <h3>在白塔山公园顶上,登高望远眺望"黄河第一桥"。</h3> <h3>我们来到了八塔公园最高处</h3> <h3>从山上往下走,来到了黄河第一桥桥面上。</h3> <h3>解放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把黄河第一桥改为"中山桥"。</h3> <h3>我们来到了桥面上。桥上只供行人和游客行走,禁止车辆通行。这座桥成了旅游观光景点。</h3> <h3>走完桥面,来到了河对岸桥头。</h3> <h3>黄河边上的游船、皮筏子码头风光</h3> <h3>兰州黄河母亲雕塑</h3><h3>此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系长6米宽2.2米高2.6米的花岗岩圆雕,总重量达40余吨。</h3><h3>构图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硕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h3><h3>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h3> <h3>黄河母亲雕塑更是一大景观,游人到此必拍照留影。</h3> <h3>在这里,林老师老家的亲人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热情地款待我们品尝了正宗地道的清真寺羊肉,真是美味佳肴,至今难忘。</h3> <h3>花絮</h3> <h3>结束语:黄河第一桥是我们西北行的最后一站。午饭后,林老师的亲人们当起了向导,把我们送上了高速公路,踏上了回家的路。</h3><h3>历时12天,行程5058公里。沿途领略了大西北的山川河流,戈壁、草地、寺庙、桥梁,风景名胜,壮美景色。一路平安,愉快地结束了西北行旅游。</h3><h3>再见了,大西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