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新冠”小知识——安全距离有多远

熹熹阳

丰职防疫小先锋告诉你,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包含新冠肺炎)的安全距离是一米,为什么呢? 同学们、家长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发现,权威疾控机构的专家不断强调:不扎堆、不聚集,见面必须保持至少1米的安全距离。<div><br></div><div><font color="#ff8a00">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安全接触距离至少是1米呢?</font><br><br></div> 很多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结核病)都会经过空气进行传播。空气传播主要分为三种形式,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由于尘埃传播主要涉及肺结核、炭疽等会形成芽孢(一种细菌的休眠体)的病原体,在新冠肺炎的传播中不会涉及,因此我们重点来了解飞沫传播和飞沫核传播。 飞沫传播是指患者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含有病毒的飞沫喷出,被易感者吸入,从而引起感染的情况。这些飞沫的直径一般多在100~200μm,由于重力的作用很容易落到地面,喷射范围一般不超过1米。同时,飞沫也可以落到物体的表面,经过手的接触而传播给易感者,构成间接的接触传播。 <font color="#ff8a00" style="">那是不是病人喷出的飞沫就肯定能让对方得病呢?<br></font><br>其实,这和飞沫喷出的方式、能喷射的距离远近和病毒含量有关。此外,每个人说话、咳嗽和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大小并不相同,大的飞沫含有的病毒虽然比小飞沫含有的病毒量大,但喷出的距离却有限,一般不会超过1米。因此,1米安全接触距离的说法是科学的。 <font color="#ff8a00">还有人会问:大的飞沫是掉下来了,那小的飞沫怎么样了呢?</font><div><br></div><div>这就要谈到另外一种空气传播方式:飞沫核传播。<br></div> 飞沫核指的是较小的飞沫(直径小于100μm)悬浮在空气中,经过脱水蒸发而形成含有病毒的直径小于5μm的小颗粒。由于它的直径比飞沫更小更轻,因此更易于悬浮在空气中,随空气流动可以扩散到数米甚至数十米之外,形成生物气溶胶。<div><br><div><font color="#ff8a00">那是不是说明,空气中到处都是病毒,正常呼吸都会感染呢?</font></div><div><br>事实上,与新型冠状病毒同家族的SARS和MERS冠状病毒虽然存在过疑似飞沫核传播的迹象,但由于大多数传播都发生在2米以内,很难区分是飞沫传播还是飞沫核传播。因此,国家卫建委公布的最新第五版诊疗方案中提出,新冠肺炎的气溶胶传播途径尚待明确。<br></div></div> 同时,吸入的病毒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会让人发病。<font color="#ff8a00">随着空气流动</font>,生物气溶胶会向四面八方扩散,病毒浓度将随着传播距离快速降低至安全范围。同时,任何病原微生物都不能永久地存活在空气中,<font color="#ff8a00">所以一般公众不需要担心呼吸空气就会感染。</font><br><br>然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病人进行医疗处置的操作过程中,由于与病人存在近距离的接触,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会有大量含病毒的气溶胶颗粒从呼吸道喷出,极大增加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因此,气溶胶传播的防护对于医务人员更加重要。<br> 相信通过以上知识,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强调至少1米安全距离。因此,防控新冠肺炎一定要注意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注意呼吸礼仪,同时,勤开窗通风、勤洗手也非常重要。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说了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一米安全距离,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要做到不聚集、少出门。同时我们要再次强调有效预防新冠的措施:<b style=""><font color="#ff8a00">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多开窗,适度、科学消毒。</font></b>请大家一定牢记! <h5>来源:丰台疾控</h5>

飞沫

传播

新冠

距离

病毒

空气

气溶胶

安全

喷出

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