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打断了我们的生活,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疫”就此展开。<br>这可能是我们有生以来最艰难的一个春节。<br>第一个不出门的春节,<br>第一个没有聚餐的春节,<br>第一个令人“害怕”的春节。<br>面对疫情,有一群人勇敢地站出来,挡在了我们身前……<br>——南京战疫记·第一期<br>本期执行:在南京app<br>主办单位:南京新媒体人士联谊会、 南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 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br>指导单位:南京市委统战部、 南京市委网信办、 南京市卫健委<br> 元宵夜,星夜集结,硬核支援!<br><br>2月8日元宵节当晚,南京市第一医院召集赴湖北医疗队消息在微信群里一经发出,各科室医护人员就在第一时间积极报名。10分钟之内,名额就满员;1个小时后,2名领队、54名医护人员名单确定。 南京市第一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在微信群里积极报名驰援武汉<br><br>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时刻体现着一院精神,南京速度!<br><br>“南京一院!”<br><br>“到!” 2月9日下午2点,由56名医务人员组建的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正式出征! 国难当头,他们不畏艰险,奋勇坚强。生死一线,他们负重前行,逆风飞翔。<br><br>硬仗来袭,第一个不眠之夜:2小时收治47例患者<br><br>2月10日深夜,还没来得及熟悉病房,还没把医护值班表排出来,收治病人的紧急通知就已到达,刚落地武汉第二天的一院医疗队迎来了第一场战斗——连夜收治47例以重症病人为主的患者。这些患者中不乏孤寡老人、夫妻感染、全家多人感染、甚至还有一位怀孕28周的孕妇。<br><br>时间紧,任务重。在领队、南京市第一医院戚建伟副院长的指挥下,团队在已有排班的基础上迅速做出调整,排出了大小夜班和加强班的人员,确保病人收治。<br><br>凌晨2:30左右,47位病人全部收治完毕。这场战斗用时2小时顺利结束。 <h3><font color="#010101">医疗队队长戚建伟,为每一个进入病区“战士”写下姓名和鼓励的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一刻,他们都是用生命拯救生命的抗疫战士。这一刻,只因为他们是中国医生。</font></h3> 我们之所以不惧怕黑夜,是因为坚信黎明终将到来。<br><br>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个冬天显得格外漫长,但是前线的医护人员的无畏与勇气,却让这个漫长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br><br>但也许,你该知道这些。<br><br>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医务人员确诊新冠肺炎1716例,占全国确诊病例3.8%;而在03年非典的战场上,医护人员感染比例更高达20%,死亡人数中有三分之一是医护人员。<br><br>这一数字的出现并不意外,前线的医护人员是新冠病毒医疗战的主力部队,且不说物资紧缺的问题,在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的情况下,始终处于高危环境下的医护人员自身的免疫力大幅下降(更别说女性医护面临的生理期),这让他们时刻暴露在被病毒侵袭的危险之中。<br><br>那或许,他们也会“害怕”吗? 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科护士徐晓敏:<br><br>“抽血对护士来说是家常便饭,但现在的我却害怕了。怕手上带了太多层手套,手感会变差;怕抽不出来会增加武汉人民的痛苦。”<br><br>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峰:<br><br>“我怕忙起来没时间跟孩子通话,怕没有我做的菜孩子们吃不好,怕家里两个孩子会太想我。”<br><br> 南京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蔡仁田:<br><br>到达驰援医院后,一进病房他就带着团队把六个病区的270多位患者情况全部梳理了一遍,病情比较重的,治疗效果欠佳的都给出了治疗意见。他一边调整治疗方案,一边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和疾病治疗同期进行。<br><br>“我怕因为我的任何一点疏忽和遗漏,会耽误病情,那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生命、一个家庭,我怕对不起武汉人民的重托。”<br><br>他们说:<br><br>“我怕我万一倒下了,一时没人能顶我的岗,我的病人怎么办...”<br><br>“我怕万一被爸妈发现我偷偷来了武汉,他们会担心我...”<br><br>“我怕太久没剪头发,回去我家狗都会不认识我了....”<br><br>“我怕这身防护服把我捂得比我媳妇都要白了....”<br><br>“我怕....”<br><br>“我怕....”<br><br>“我怕....”<br><br>“做好防护就好了,怕什么,专业的事总要专业的人来做,家国危难的时刻,我们不上谁上....” 害怕是天性,而勇敢是选择。<br><br>他们只是凡人,他们也会害怕。但是没有人选择退缩,责任和使命让他们一次次超出了体力和精神的极限。他们也会在没有人在的时候嚎啕大哭,受不了太多无能为力的感觉,但第二天依然坚守在一线。<br><br>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也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眼中的孩子。面对未知他们也会担心害怕,他们也有缺点,也爱吃鸡翅,也爱看电视。<br><br> <h3><font color="#010101">但面对危情,他们“疫”不容辞;穿上白衣,他们就是战士。你不必称他们为英雄,其实他们每天都在这么做。</font></h3> 他们并不害怕,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孤独的前行。他们每个人的身后,都凝聚着一股温暖的力量,支撑着大家一往无前。<br><br>他们有决心、有勇气,有家人的牵绊,有家人的牵绊,有战友的并肩作战,有全体一院人作坚实的后盾,更有武汉人民的热情与关怀。<br><br> “单位寄来了防护物资,单位非常关心我们,知道我们防护物资消耗快,紧急又给我们寄了一批。今天下午收到了物资,感受到了家人一般的亲切关怀!工作更有底气了,加油!<br><br>晚上,武汉的志愿者又为我们送来了汤圆,吃着热乎乎的汤圆,心里更是暖暖的,武汉人民真热情!武汉加油!”<br><br> 江苏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陈久栋的战疫日记<br><br>宁汉一心,疫路同行。虽点滴温暖,汇聚方能克难。每一个努力的普通人,都是是暗夜里的光。哪怕微弱,也要努力照亮能照到的地方。爱,会在每一个有光的角落顽强盛放。<br><br>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有人为祖国“负伤”前行,每天十几小时的超负荷工作,脱去口罩的脸上,满是血印。但你们摘下口罩的样子,依然美的像个天使。 刘颖副主任医师、孙加奎主治医师和阚晓华主管护师<br><br> 南京市第一医院ICU护士赵益槽<br><br>两层帽子、两层口罩、两层手套、两层鞋套、隔离衣、护目镜、防护服、面屏,全副武装的后果就是整个人都是湿透的状态,手臂也被防护服和手套压出了印痕和刮痕。穿着防护服耗氧量增加,经常会有窒息的感觉。 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殷非<br><br>在值完来武汉后的第一个夜班后,周峰才发现自己一夜没喝水,“脱下隔离衣的时候感到很痛苦,鼻子、耳朵、脖子都疼,还好肾不疼!”原来他患有肾结石病,可出发前匆忙又没有带药,于是赶紧附近药房买了点654-2,以备肾结石犯时之需。<br><br>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危重症病房的副主任医师周峰<br><br>有人为人民断发抗“疫”,女子本柔,遇战则刚。为了防止交叉感染,节约穿脱防护服的时间,“头等大事”很重要。在最爱美的年纪,她们毫不犹豫地剪去了自己的长发。<br><br>有人17年后老将再出征,“我经历过非典,有足够经验去面对这次疫情,让我先来……”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袁受涛副主任医师,早在2003年,就冲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与邱海波(中大医院副院长)等重症及传染病领域专家共同作为南京市抗击非典的第一梯队成员胜利完成任务,获得南京市优秀个人荣誉。在随后的甲流、禽流感抗击过程中均参与到一线疫情防控工作。17年过去了,当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他再一次站了出来。 2020年新冠肺炎袁受涛在抗疫一线<br><br>在江苏省组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时,第一个向科室领导提出希望前往武汉疫区中心抢救危重病人。希望利用自己多年的临床、抗击呼吸道流行病的经验,带领战友们一起抗击新冠肺炎。<br><br>截至今天,南京市第一医院已先后派出2批次援湖北医疗队,共计60名医务人员,分别支援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面对疫情,不仅是医护人员,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战斗。这场战役中我们都是参与者,每一个数字、每一段故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br><br>相信很多年后我们都还会记得这个春天,记得这场全民战“疫”,记得我们曾并肩作战。这是个漫长的冬季,雪很大,风很急,风雪背后,那是春天的消息,风雪走后,终会疫过天晴。<br><br>让我们在春天重逢,静待英雄平安归来!<br><br>南京战疫记·第一期<br><br>本期执行:在南京app 查看原文<a href="http://njnewnews.net/newsshow.php?cid=3&id=109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网页链接</a>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