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活札记

使者

<p>  人们说知青岁月,是一首深沉的歌,是一首难忘的歌,也有人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蹉跎岁月。经历过那个年代艰难困苦生活的人,饱经风霜后,都会有很多感慨。</p><p> 那时不是你愿意不愿意上山下乡的问题,而是必须去,只不过可以选择去哪里,比起来老三届的知青要幸运一些。</p><p> 当时高中毕业后,面临的人生诀择就是上山下乡。那个时候真是迷迷糊糊的,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一片茫然。</p><p> 在七十年代,从小学到高中,总共十年时间里,正在进行的所谓教育革命,初中、高中各两年,小学还是六年。</p><p>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记得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看到的是满街标语口号,街区机关到处贴的都是大字报。在上学的路上时不时的能够遇见,把所谓的走资派游街批斗的场景,还有敲锣打鼓游行的人群,以及造反派撒的传单漫天飞舞,花花绿绿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内容。</p><p> 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在学校的校园里,那时开展的是批林批孔,反对师道尊严,走五七道路,勤工俭学,学工学农,提倡学习黄帅反朝流革命小将和白卷先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毕业的学生,可想而知,当时会有多高的文化水平。</p> <p>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那时的主旋律。&nbsp;&nbsp;我是在上山下乡运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响应号召,作为一名知青上山下乡,到了豫鄂结合部的一个公社(乡镇)的马湾大队,在这个广阔天地里,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开始了我人生迈入社会,独立生活的第一步。</p><p><img src="http://static2.ivwen.com/users/69493508/cd04cf727776e32ebfe15f44ed51882b.jpg?meipian-raw/bucket/ivwen/key/dXNlcnMvNjk0OTM1MDgvY2QwNGNmNzI3Nzc2ZTMyZWJmZTE1ZjQ0ZWQ1MTg4MmIuanBn/sign/16ab449111be0743f90716d1baca3639"></p><p><br></p><p> 那时候的交通条件不好,从农村到城市,来回折腾坐车非常不方便。每天车辆的班次很少,有时买一张车票还需要央人托己,才能够买到。在农村乘车更加不便,遥远的路途,返回一次家乡也是非常麻烦。由于客车数量有限,那时经常用卡车加上帆布蓬拉客,美其名曰叫代客车。尽管如此,还是比没有车强。</p> <p>  小小年纪,来到农村后,许多问题接憧而来。大队支书亲切的望着我,深情地说:娃子呀,恁们老远从城市来这穷地方,看着你还是个娃秧子哩,身单力薄,能干啥活呢?老书记的话虽然土气一些,但是说的非常中肯实在。</p><p> 农村的状况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困难,那时农村还在用牛拉车、犁地,还是处在比较原始的生产耕耘方式。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但是收入很低,那时农村人生活普遍贫穷,仍然是缺吃少穿。看起来缺乏营养的面孔不在少数,穿的衣服也是破旧甚至还带着补钉;小麦面是稀缺资源,吃的主粮是产量大的红薯。当时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是当时农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来到农村广阔天地,孤身一人,对于生活起居等各方面都不太适应。</p><p> 忘不了的是村里的老书记,他是一个解放初期就在村里,当干部的老党员、老积极,处事公道,工作作风朴实接地气,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p><p> 村里的老书记一直都把我的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琢磨着让我干啥活更合适。有一天老书记在嘘寒问暖后对我说,小伙子,你看村里缺老师,你是城市来的,见多识广,去村里当民办老师咋样?我当时又感激又胆怯,心想还是处处有好人,这是老书记对我的关心和信任,但顾忌的是自己文化水平有限,恐怕误人子弟。</p><p> 俗话说教学相长,我是在老书记的支持鼓励下,硬着头皮,打肿脸充胖子,走上了这神圣的三尺讲台。</p><p> 我忘不了的是第一次讲课,在校长介绍了我以后,让我给同学们上课,当我看着教室里的学生,自己却慌了神,竟然不知道如何去讲,匆匆忙忙让学生们自己先预习功课。</p><p> 从此以后,我虚心向老校长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认真备课,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p><p> 首先是每天早晨起来练习毛笔字,不管什么欧体、赵体、柳体,比葫芦画瓢,初步解决了讲课板书时,在黑板上写粉笔字上下均衡的把控问题。</p><p> 其次是按照教学计划,博览群书,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认真准备并且讲好每一节课。那时每周只休闲一天,每星期十八节课 ,平均一天三节课时,我承担的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政治、常识课,讲一晌课下来口干舌渴,也是非常辛苦,但是感到每天的生活,非常充实和快乐。</p> <h3>  在农村的知青岁月,我发现朴实无华的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里,也是卧虎藏龙之地。</h3><h3> 同事中担任教美术课的张老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学校里墙上的雷锋像,在他的笔下画得栩栩如生。他讲的美术课程学生们都喜欢听,并且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负责组织的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公社最出名。</h3><h3> 另外一位朱老师,他的人生经历,简直就是著名作家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嘉林的原型。他有真才实学,在数次命运转折时,被那时农村的派性势力打压下去,屡败屡战,最终修成正果。经历了坎坷人生的他,考试成了正式教师,并且调整进了县城。</h3><h3> 还有那校园附近清澈见底的小河,课外活动时,孩子们逮鱼捉蟹,玩的是那么开心,那时根本没有什么污染,原生态的环境是那么纯净。</h3><h3> 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到了第二年的招兵季,我在老书记的呵护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征兵程序,接到了梦寐以求的那张入伍通知书,愉快地步入军旅生涯。</h3><h3> 往事如烟,知青岁月如歌。这期间充满了我的期待,也经历了郁闷和烦恼,特别是忘不了老书记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学校里那些淳朴的同事之间的友谊。这段人生经历,到现在还深深铭刻在心里……</h3> <h3>  说起来知青岁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极其特殊的一个时期。许多经历过了那个时期的朋友,就算是当时年龄最小的人,现在也都不年轻了;再者是所谓的知青,其实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没有学习到多少文化知识的一群青少年,说青葱也好,芳华也好,当时都是风华正茂,确实都很年轻;另外我认为其中的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不是太想在幼稚、年少时就离开父母,背井离乡到农村去。只是随潮流而动,命运的小舟在历史的漩涡里漂泊。</h3><h3> 现在回忆起那个年代,虽然历经艰辛,但是,当走过来那些日子后,真的感觉到,这也是人生的精神财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这样的特殊岁月里,励志了我们的人生。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