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本次课程主要是在讲述书法简史的同时引导各位学员进行选帖。</font></h3> 一、先秦时期书法(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div>主要是甲骨文金文,这两类我们把它叫做“大篆”。</div><h3>甲骨文是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一八九九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数量超过十万枚。</h3> 这一时期书法有什么特点呢?<h3>它是属于文字的雏形阶段,但已经具备了美的要素,像对称、稳定这样的格局已经形成了;用笔、结字、章法这三个要素也已形成。虽然图画文字还较明显,接近绘画的线描,比较复杂,但同时在孕育着我们书法艺术最原始的美。</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家可以注意到这两张图片里面的文字已经有列的概念,文字是一列一列的记录一些东西,但还没有行的概念。上图的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到现在来看,发展到后面的一些行书,草书,包括大草;比如:王铎、董其昌、林散之的行草书作品都有借鉴甲骨文的排列方式,把中间对齐、左边对齐、或者不对齐这样的感觉用在了自己的创作当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为什么在我们日常学习中,会出现临帖临得还不错,但当我们要去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会难以协调一行字上下、左右间的关系,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大篆的关注比较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由于这些文字是汉字刚建立起来的模样,所以规范性差一些,有的字可能有多种写法甚至互相抵触。但甲骨文散发着浪漫自由的气息,所以篆刻时经常会使用甲骨文来刻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那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如何来选择先秦的书法呢?可以自己搜集一些甲骨文、金文的图片,借鉴清代中后期一些书法家书写、篆刻的经验来进行学习。</font></h3> 二、秦代书法(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公元八年)<h3>秦代书法在中国书法书法史上比较重要,秦始皇统一各个诸侯国以后,当时的丞相李斯在原来金文的基础上把它优化改造成了小篆,变得精美,方正了许多,在原来大篆基础上进行了规范,让大篆的象形意味减弱了一些。</h3> <h3><font color="#010101">另外一点就是,小篆形势比较高古一些,笔画可以随意弯曲,比如:竖画,在唐楷里面就是一个竖画,但在小篆里面,可以拐两个弯、三个弯,那么这就为刻印章提供了便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篆的特点主要是:横平竖直、圆劲均匀、平衡对称、上紧下松。一般来讲是长方形的字形,因为这一时期大多文字也还是刻在碑上面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面欣赏几张图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斯的小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唐代李阳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五代徐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清代邓石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吴昌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杨沂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篆书的偏旁,结构、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你能掌握的话,刻一些印章是问题不大的。大家会发现篆书基本是由点、横、竖、弯构成,没有勾画,撇画、捺画。写的小篆的时候要注意要节奏鲜明、以中锋行笔为主、虚实相生、结字疏松古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篆是每一位练习静态书体(楷书、小楷、魏碑)的同学都应接触练习的,它对提升你用笔的稳定性和结构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帮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么练习行草书的同学呢,则可以选择写写大篆,它可以让你行草书的线条更加沉实,富有变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有了篆书的稳定性以后,再去写怀素的大草、颜真卿的笔触、对于其中的篆籀味体会会更深刻。不写篆书的同学可以努力去找找篆书用笔的感觉。比如说一些书法家,在创作之前,会找几个小篆写一写,让自己的手活动开来,进入稳定的书写状态。所以建议对今文字比较难上手的同学建议可以先写写篆隶,更能找到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两汉书法</font></h3> 两汉书法比较突出的主要在隶书方面,“隶变”在西汉中期就基本完成了。隶变产生的原因是小篆复杂、规整、繁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文字有所改变。另一个,在秦朝末年、汉朝初年的时候,很多文字是写在竹片上,所以慢慢从篆书这样的竖长方形写成不那么占地方的扁长方形的隶书了。<div> 在秦朝末年已经出现了隶书,叫做古隶,也叫秦隶。那时的隶书还保留了篆书的结构,只是速度比篆书快。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曹全碑》《礼器碑》这样的笔画形态。</div><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从这两张图片可以看出这时的隶书篆书的味道很浓,还不是非常像隶书,但有在变化,这是碑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另一条线是‘简牍’,在唐宋时期是很少看到简牍的,大部分简牍是民国和解放时期通过考古发现的,因为简牍是写在竹子上的,不易保存。当然在魏晋时期王羲之还是见过简牍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由篆书过渡到隶书这个过程叫做隶变,篆书是以平直的线为主的,那么到了隶书以后呢,它就有真正的笔画了。由原来单一的圆滚滚的线过渡到平直的、方正的这种笔画。可以说隶变完成了象形文字朝抽象笔画的转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所以我们研究和学习书法的人是必须要知道这么一个过程叫:隶变。这一时期的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原因是那个时候的人,没有书法这个概念,没有成名成家的概念,就是一种纯粹的记录。我们可以取法秦代末年的秦简、汉简。可以特别关注:敦煌汉简、湖南里耶秦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当代的书法艺术,要超越唐宋元明清的话,就必须要在简牍这一块做文章、下功夫,要把我们所学习的行草书,楷书跟简牍之间的关系打通,这样的话,我们就能超越宋元明清的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因为从宋代以来,实际上很多笔法、字法就已经走入相对平淡、简单的状态。那么简牍是不是就很复杂呢?也不是,其实是要唤起我们对古人那种初始的书写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汉碑也可借鉴,但它是碑刻,所以最好的借鉴是简牍,简牍是当时的墨迹。有机会可以去长沙 ,河南、陕西等博物馆看看简牍。(郴州博物馆有大量的简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到了东汉时期,隶书变得更规范,没有西汉那么自由,但雄浑大气的感觉还存在。东汉中后期的一些隶书,我们又把它叫做八分书,由于笔画出现一些变化,比如捺画,出现波条状,所以是对前面的古隶的一个区分。东汉时期的隶书大家可以上网搜集一些,这里列举几个:《石门颂》《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练隶书,从这几个隶书字帖入手是不错的,但我更倾向大家从简牍出发去练隶书,把简牍练到一定程度,对行草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甚至对楷书的作用也非常大。再吸取一下东汉时期这些隶书名碑的气象,用笔有简牍支撑,肯定是没多大问题的。</font></h3> 再一个是清代的隶书,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他们的隶书秦简、汉简作比较的话,就差的很远了,比较程式化。但也是东汉隶书的一种继承和创新。清代的隶书真正意义在隶书篆书魏碑的基础上超越了前人。<div> 但是横向比较是没法比的,如果我们要取法高古的话大家就要盯紧简牍。</div> <h3><font color="#010101">大家欣赏一些简牍</font></h3> 写的非常自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秦朝末年的简牍已经孕育着草书的诞生,这种草书叫做“古草”也叫“章草”。<div>所以从考古学来看,篆书过去就是隶书,隶书过去就是草书,又叫“草隶”,实际上就是章草。</div> <h3><font color="#010101">学隶书取法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从汉碑里面取它的典雅端庄以及大气。第二方面,简牍,有基础的同学,先写写简牍再回来写行草书,你会受益无穷。这两方面都是我们取法的方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敦煌看到简牍,感触是:我们的书法从未断流,从简牍也好,写经也好,都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两汉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我们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因为它完成了从篆书到隶书的过渡,同时又孕育出了楷书、行书和草书。</font></h3> 四、三国两晋书法<div>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隶书过渡到楷书、行书、草书的一个时期。这个过度的原因跟执政者有很大的原因,如果我们历朝历代的执政者对文字不感兴趣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实际上还在用大篆或者是小篆。那为什么这些执政者当权的皇帝或者是贵族,为什么会重视这一个呢?实际上,他们古人早就发现你要统治百姓,或者是一个国家。你必须让他们在文化上有认同感。那么文化有认同感,首先就是大家要写一样的文字,然后要这个赋予文字审美和功能。<br><h3><br></h3></div> <h3><font color="#010101"> 楷书、行书、草书在两晋时期得到发展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隶书到了两晋时期,已经没有了汉隶的大气,变得比较琐碎、简单、程式化,也就是没落了,没有生命力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一次没落以后一直到清代,中间隔了1000年左右,没有隶书大家出现,没有进行挖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东晋时期,楷书和行书已经比较成熟了,三国时期钟繇的小楷还带着比较重的隶书的味道,所以比较古拙,厚重,是我们取法的一个好样本,是隶书过渡到楷书一个好的典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行书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只是不成体系。东晋时期,王羲之在前人基础上把它变得妍美。所以王羲之在行书方面贡献较大,被称为:书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书法史上只要将某一种书体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它就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很需要这样的人出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草书在两晋时期就由章草过渡到了今草,到东晋时期,篆、隶、楷、行、草已经全部完成了它的演变,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出现第六种书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一幅作品是陆机的《平复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两晋书法的取法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学楷书的同学当你有了一定的唐楷基础以后,就应该向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靠近。这也是明代的董其昌学书之路。学行书的同学可以从《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入手。圣教序是唐代的,但是是集王羲之的字,他们还带有隶书的遗韵,所以会古拙一些。写草书的同学实际上也要回到这一时期,比如:陆机的《平复帖》、索靖的《出师颂》、皇象的《急就章》,从这里面吸取营养。这里说的草书是指小草书,像《书谱》就是学习十七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宋代的米芾说:“书不入晋,终下品。”意思是写字如果不从晋人手的话,始终是低级的。我们学习可以从唐代入手甚至更晚,但最终目标还是要回到晋,不能沾沾自喜在唐代停留,有一定水平以后就要往晋代靠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两晋时期可以选择一些二王的刻帖,比如《淳化阁帖》《大观帖》,里面收录了很多资料。</font></h3> 五、南北朝和隋<h3> 由于社会动荡,分为南朝北朝,南朝以东晋二王书法为主,北朝以魏碑为主,又叫北碑南帖。</h3><div> 隋是南北融合的一个朝代,文化上也融合在一起,碑帖也融合在一起,《龙藏寺碑》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div><h3> 北方与南方的区别是什么呢?北方比较质朴厚重、豪健雄壮;南方是风流倜傥,温婉妩媚。</h3> <h3><font color="#010101"> 北朝重要的碑文比较多,比如《张孟龙碑》《郑文公碑》都可以取法,但是魏碑的结构来讲,不够严整,随意性比较大,但也很打动人,天真浪漫。北朝的碑比南朝的碑艺术性更强,南朝的碑比北朝的碑大气,有庙堂之气。如果用唱歌的来比喻,南朝的碑是美声唱法,北朝的碑是原生态唱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发的图片,张孟龙碑一张,因为不太清晰,所以我们可以看看另外两张他人临的,触动会更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认为这里面最佳的是《石门铭》,康有为也有同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各种墓志铭也可以写写,有取法的必要,但不能当作你主流的创作的风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隋代有一个重要的书法家就是智永,还有王僧虔,羊欣。草堂的同学要高度重视智永,它既是墨迹,又是碑帖结合(魏碑与写经),所以大家要把它弄通弄懂,写自由。</font></h3> 六、唐代书法<h3> </h3> <h3> 唐代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及隋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代书法形成的原因也是受帝王影响比较大,对唐朝影响比较大的书法是二王书法和隋碑的作用,隋把南北朝书风统一以后,唐朝延续隋碑的感觉。</h3><h3> 行书方面,唐代的贡献要比王羲之差一些,楷书旗鼓相当,风格不一。</h3><h3> 所以像初唐时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都深受龙藏寺碑的影响,它就是比较硬挺、瘦劲一些,在他们的身上都可以发现龙藏寺碑的影子。</h3> <h3><font color="#010101"> 隋碑里面《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都是比较好也是对唐代书法影响比较大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再一个是二王,在隋以前,在行草书方面是更崇尚王献之,由于唐太宗的喜好,唐朝才把王羲之提出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个人认为,在草书来讲,王献之是超越他父亲不止一个级别。篆书隶书当时没有发现大家。唐代在书法上仅次于汉晋,草书和楷书都是很辉煌的,但也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唐代书法的主要特点是严谨端庄,典雅大方,有庙堂之气,像美声唱法。唐代的建筑、舞蹈也很大气,唐代的楷书后面也没有人超越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唐代是群星璀璨,数不过来,重点来讲一下楷行草,大家可以去百度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李邕的字帖,看一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钟绍京的《灵飞经》,像唐人写经,作为唐代的小楷,也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学习书法进入传统的一个门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唐代行书取法对象:颜真卿行书,李邕行书,陆柬之行书、杜牧行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唐代草书取法对象:张旭草书、怀素草书、孙过庭草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七、 宋代的书法</font></h3><h3><br></h3> <h3> 由于承接五代十国,比较动荡,有些东西失传,但因为战乱,也有新面貌出来,所以战乱有的时候是一种破坏性的,有的时候它又成就了一种新气象。这个时候的书法是尚意书风,受王献之影响比较大。</h3> <h3><font color="#010101"> 宋代是一个很委屈,很奇葩的朝代,也是历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一个朝代。相比唐朝,写字没有那么严谨,更洒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宋代的代表人物: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当中最传统的是蔡襄,其次米芾、再其次黄庭坚、最后苏轼,反过来。苏轼写字比较随性,笔法简单,意趣很好,很圆厚,比后期明代的书法强很多。黄庭坚的行书和苏轼风格比较接近,互相影响较大,但又保留了自己的风格。黄庭坚是一个比较善于学习的人,五十多岁开始写草书,写成了一代大家。</font></h3> 取法宋人宋高宗是不错的,写过一些贴,比如:千字文<div> 宋徽宗瘦金体,学习它的创造性</div><div> 宋代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有很多不朽的杰作,比如:宋画;对于书法来说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很多刻本都是宋代刻的,到现在已经失传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从楷书的角度来说,到了宋代,开始走向没落,规范化了,没什么趣味性。</font></h3> <h3>八,元明书法</h3><h3> 元代基本上是赵孟頫的天下,还有鲜于枢、康里子山等人。</h3><h3> 赵孟頫身居高位,可以看到好的帖。他篆、隶、楷、行、草都写,画也画的比较好。赵孟頫字帖比较多,他是一个勤奋有才气的人。</h3><h3> 鲜于枢、康里子山受赵孟頫影响较大,他们也在复古,行草书里面往往带有章草的味道。</h3><h3> 明代大家:董其昌,张瑞图、祝允明、徐渭、文征明</h3><h3> 明代尚态书风明显,董其昌是一个需要注意的书法家,文征明的小楷,祝允明草书,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的个性,傅山的大的行书在形式上比较有意思,这些都是比较有创意的书法家。</h3> <h3> </h3><h3> 九、清代书法<br></h3><h3> 中国书法史第一座高峰:魏晋,第二座:两汉时期<br></h3><h3>第三座:唐朝, 第四座:清朝<br> 清朝康乾盛世是董其昌和赵孟頫的天下,受他们影响比较大。中后期受碑学影响较大。康有为、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金农、吴昌硕、八大这些书法家对金石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继承。这一个时期的人是下了功夫的,又是一次碑和帖的融合。他们书法的个性很多都是从魏碑墓志里面学习来的。</h3><h3> 如何取法清代末年书法?现在很多碑帖融合的字比较容易入国展,因为风格比较明显。如果想入展,可以选择比较有个性的书法家学习,如果想扎扎实实打基础练功夫可以选择董其昌、颜真卿、王羲之等,各取所需。</h3> 十、民国书法<h3><br></h3> 这些都是民国时期的民国四大书法家的字。水平也很高,比较难得的是于右任先生的这种带有碑味的草书,他也编过一本,叫标准草书。对普及草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div> 最后这个是林散之的草书。</div><div> 晚清的书风。启发了民国,照耀了民国,但愿也能照耀着我们。</div> <h3><font color="#010101">民国的书法是一座宝库,写对联可以看看潭延闿的楷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到现在为止已经把从古到今的书法简史梳理了一遍,接下来是每个同学选取字帖的问题,每个朝代都在后面附上了如何去取法这个朝代,其实我们了解中国书法史就更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处在什么位置,有什么更高妙的需要我们去探寻,也不会计较现在写的不好,以后都是会懂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