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新冠病毒,让一群依靠粉笔黑板教书的人,突然关门做了一群只靠电脑手机教书的网络直播人。身份的转变,只是一瞬间,似乎是没穿戴好即被推上舞台的感觉。新鲜,刺激,每天大家上线就聊直播的种种乐事糗事。但渐渐地,有职业良知的老师,热情洋溢之余,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抓不住挠不到的课堂,我的效率有多少?靠什么隔空喊话有效果?网上晒出花样千样百样。抛红包?晒视频?各种花样,也只是一时的刺激。课堂,毕竟是课堂,它严肃严谨,过于地轻佻能缓和热闹气氛,但课堂本身的效用能否发挥。所以,我们该在热之余,冷静地去想想属于课堂本身的事上来。</h3><h3> 第一,目标。每节课学生总要有所获,网络环境下的每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和平时的课堂能否一样?基于此,再根据学情,目标的制定应具备怎样的特点?教授什么样的内容无须后面重返校园再重讲一遍?最终我们选择上文言文,先让学生利用闲下来的宅在家里的时光,读起来背起来默起来,这是第一个学习目标。第二个目标是疏通文意,掌握重点的字词。学生利用注释和资料,完成这项任务并不难。第三个目标每篇课文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归纳。这种在线课堂,倒是让老师去反思平时的课堂,教的是不是太多了。目标一、目标二给学生下达学习的任务,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第三项目标其实是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更重在知识层面的理解和掌握,而这些知识点就隐匿在单元目标、阅读提示与书后习题中,学生亦有章可循。比如《关雎》一课达成的目标就是:一能熟读成诵,准确默写。二能理解《诗经》重章叠句、比兴的手法。所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授课更应侧重知识性、可操作性强的内容。</h3><h3> 第二,问题。基于以上的目标,我们的问题设计也应有相应的调整。在线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会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不能畅快进行。怎么办?由口动转为手动,化难为易。比如,《小石潭记》一文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借景抒情。书后的思考探究题如下:"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若在平时课堂,基础好一点的班级可以通过自我理解、小组讨论、师生共论来突破难点。条件不允许,把问题分解,一步步理解,一步步写下来。如下:1.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原文找出词句,写出心情变化线索。2.他的这些心情的变化与周围哪些景物关联。请你在文中画出这些景物及特点。3.最后写一段话说说心情与景物的关系。总之变化在于一是问题设计角度小一点容易一点,有递度一点;二是问题设计指向性明确,比如以上三个问题就是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三是问题思考方式和表达的要求由口头表达转为笔头表述。</h3><h3> 第三,互动。互动若直局限于我问你答,效果一定不好,互动的时间也不应局限于课堂内。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对学生听课状态检测的方式之一。学生在自主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时,老师可根据题目的难易,限定时间,到时指名上传完成情况,其他学生可以查阅比较指正,老师也可个别指导,并找出典型错误或优秀答案共同讨论。这样即时上传的环节,既完成了互动、交流、指导,也能及时反馈、诊断、评价、纠正,还能有效提醒企图溜号的学生。亦可用留言抢答、抢答加分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互动不仅是课堂,比如古诗文朗诵、背诵如何训练?可以学习小组互相朗读,可以找老师视频朗诵,可以找家长背诵。朗诵一定要准确、有文言味儿,一遍不过,可多遍读。</h3><h3> 第四、作业。学生在家,如果引导得当,他们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学习资源库。我们要充分利用。所以,课堂以外的作业,既要关注与课堂的关联,又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课堂以外巨大的学习资源。初二语文组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即设计了"抗役情"综合性语文活动系列,旨在将时生活、生命的教育融入到语文的学习中。以综合性学习系列三为例,</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