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故事在心中的留影

鸥鹭(风光画意摄影+歌者)

<p>你是否想过有这样一个地方,接近你想象中的模样。这样一座淡泊的古城,经过了岁月的洗刷沉淀。默默的以它不动声色的力量 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只为在某个清晨或者黄昏,捧一盏茶,像《边城》里的翠翠一样,等一个偶然路过心上的人。</p> <p>可能读过《边城》的读者都会受到心灵上的震撼,都会感叹那里的人们的爱情,为翠翠父母的悲情故事儿感叹惋惜,为翠翠的爱情感到惋惜。可是在这段故事中,在他们的爱情里,谁都没有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让人看起来一切都是偶然的,却又那么自然而不可避免。</p> <p>《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p> <p>来到这里,仿佛看到了《边城》的翠翠。</p> <p>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城因此而得名。凤凰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p><p><br></p><p>凤凰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闻名于世,又有新西兰作家艾黎将其描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引发更多关注。古城内的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众多古建筑,以及浓厚的苗族风情,构成了凤凰独具一格的味道。许多人说,在凤凰的时光犹如一场梦,不愿醒来。</p> <p>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p><p><br></p><p>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p> <p>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p> <p>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他们也带着这份心境来到这个古城去体验,去拍照,留下一些珍贵的回忆。</p> <p>这里江水与山相伴,一间间民居错落有致镶嵌在山坡上,据说古民居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孕育着许多着名人士、文人墨客,沈从文用他的文章将凤凰古城推向中国,推向世界。我们穿行在铺着石板的小街、小巷参观名人故居。登上观景台一览相伴沱江的古城,绿树中弥漫着晨雾一派怡静的美,令人心旷神怡。</p> <p>毋庸置疑,凤凰是美丽的。凤凰之美,美在她有独特的潜质。在地图上,她不过是弹丸之地,可置身城中,却会发现,这里居然有着如此巨大、庞杂、奇异乃至矛盾的“容纳”:灵秀的山水与刚毅的长城同在,骁勇的将军武士与倜傥的文人雅客同宗;这里走出了掌握最现代技术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却盛产“赶尸”“放蛊”“神兵”等荒诞的传说;这里过去曾经血光聚集,而今却安宁祥和……这就是凤凰,说不尽道不明,她定然隐藏着巨大的磁场,否则,怎会有那么多人为之心旌摇曳,为之魂牵梦萦?</p> <p>沱江河是古城凤凰的母亲河。坐上乌蓬船,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别有一番韵味。顺水而下,穿过虹桥便是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p><p><br></p><p>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伟。城墙有东、北两座城楼,久经沧桑,依然壮观。</p> <p>沱江河水清澈,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悠游缓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可以撑一支长篙漫溯。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似一幅韵味颇浓的山水画。</p> <p>沱江吊脚楼,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p> <p>万名塔,位于沱江沙湾北岸,与遐昌阁、虹桥相映。塔用青砖和混合沙浆以及钢筋混泥土砌筑而成。塔为六方、七级,每层六个翘角,精美秀丽,且悬挂铜制风铃。塔高22.98米,一层直径4.5米,向上每层直径缩小0.3米。塔面装饰雅致,塔身挺拔秀丽,宛若少女婷婷玉立于沱江之畔。一层有楹联六副,皆为名人所题,或颂或感,风格各异。</p> <p>如原县长吴官林题联:“塔静梧高凌空引凤;河清岸曲流水藏蛟"。民主人士田鹤丹题联:"喜层层凌云高起;恰悠悠在水一方"。塔身映入沱江碧波之中,摇摇晃晃,显得格外秀气动人。</p> <p>凤凰东正街,是一条宽3米,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自道门口往南,经十字街、东正街、西正街、回龙阁、营哨冲、陡山喇、接官亭、墓地直到天下第一泉,全长3000余米。此街形成于元明时期,现存的是清式格局。凤凰古城以这条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p> <p>满街满江的游人,你不知道哪些是故地重游,也不知道哪些是不远千里赶来的。这像是一种狂欢,和不同的陌生人相聚,然后分开。</p> <p>只是手边一直牵着的那个人,生怕你走散,始终不肯松开手心的温度。不相遇之前,不也曾是陌生人?人生照这样来看,便是一场和陌生人的相逢与别离。</p> <p>陈斗南宅院建于清光绪28年(1902年),位于古城内吴家弄一号,在东门城楼和杨家祠堂之间,占地面积366.6平方米,由前进、天井、中堂及后进组成,为四水归堂回廊式院落,四周防火墙高深严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宅院是民国时期的将军府,陈宅出了两位国民革命军少将,陈斗南将军(1886~1931),1924年~1925年间与贺龙为湘西巡防军同僚,关系密切。1926年参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年间贺龙领导工农革命军时在鄂南、湘北闹革命受挫来湘西,陈渠珍委派陈斗南支援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p> <p>出古城北门城楼,来到沱江边,便有一排古跳岩映人眼帘。这是古城人气最旺的风景之一。其实这是一座古道桥梁,最早建于唐代,是乾州进入当时的五寨司城唯一的必经之路。</p> <p>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重修,仍是凤凰至乾城的古道。跳岩最初由四十多个红色长方体岩墩子组成,每墩相距二尺,便于乡民肩挑背驮入城,但每年涨洪水时总有跳岩石墩被冲倒或冲走,经常得复修增添。</p> <p>民国时期,县长李宗祺曾让在跳岩上架以木板,这比以前行走更为方便,但仍逃不掉连墩带跳板被冲走的厄命,洪水陡涨时节,乡民只得绕道。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又重新补缺换新将石墩加大,将两个墩子联成一个,跳岩全长100米,共15个岩墩,上铺厚实的木板,并以铁链在河底从岩上打眼,用铁丝系紧,这样得以稳固下来。几度风雨霜雪,几度沧海桑田,跳岩仍坚固牢实,保存完好,如今不仅仍是两岸人民来往的要道,而且成为凤凰古城颇具民族特色的亮丽风景。</p> <p>2000年秋,为了进一步改善群众过河的条件,也为了更好地美化装点古城,凤凰县拨款在老跳岩几十米距离的河下游,新修了一道双墩跳岩,两排跳岩相隔一尺左右,一高一低,并排而立,横跨江上,每排跳岩66墩,一字列于江面,每个石墩之间的距离也就一小步左右,来的走一排,去的走另一排。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上去一试身手,于是一个挨一个,摩肩接踵,不一会就出现了交通堵塞。很多人进不是,退不是,左不是,右不是,只能站在小小的石墩上等待,听着脚下哗哗的江水声,还真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p> <p>沿着石阶踏步下行,耳边传来了悠扬的山歌,放眼望去,沱江已映入眼帘我们小心地登上了独木舟,身穿民俗服装的苗族船工摇着撸,小舟慢慢离开岸边融入了沱江的怀抱。</p> <p>古城内的民居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沿河岸采用了苗族、土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形式,二是沿街铺面及各街巷房屋主体以典型的汉族穿斗式和部分抬梁式木结构为主,山墙多采用具有徽派特征的马头墙风格。</p> <p>走进这座“深山里的城池”,不得不为她美丽的容颜所动容。当地人说,一连下了四天雨,今天刚好放晴了,呵呵,难怪空气如此清新!风清气自爽啊!</p> <p>虹桥原名卧虹桥,又称“风雨楼”,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是凤凰的中心,从这里去哪儿都很方便。虹桥横卧于母亲河,现在不仅是凤凰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更是游客购物的好去处。在虹桥上看整个凤凰城,沱江两岸的如画风景尽收眼底。虹桥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主要是商铺和杂货店,二层是民俗文化楼,里面藏有从古到今所有关于虹桥风雨楼的书画作品,也是个观光和喝茶的好地方。•</p> <p>幽蓝的夜幕下,沿江两岸的霓虹彩灯次第亮起来了。酒足饭饱后,漫步沱江岸边……</p> <p>醉了,醉了,这灵气的沱江,流光溢彩的水,如天籁之音的葫芦丝。凤凰的夜是活的,走在凤凰中的人也是活的,是抛开了面具、世俗之后的一种真实生活。</p> <p>我也醉了,沉浸在古城的风月之中。不时徘徊灯火阑珊中的古风庭榭,流连月光倾泻下的小桥流水;使人油然而生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p> <p>陶醉在这深深的自由和迷人的夜色里,这来去从容、神思飞扬,便是一种自由生活的至高意境:在史学家眼里,历史的瘢痕是美的;在环保者眼里,自然的生态是美的;在摄影家的镜头里,千沟万壑是美的;在根艺师的眼睛里,怪异的造型是美的;在我的眼中,这份宁静和恬淡,是最美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