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营造书香家庭,传承诗词文化 ——诗词与爱代代相传</h3><h3> 作者/杨家浩(经棚民族实验小学四年二班)</h3><h3> 家是春天的雨,滋润着我们这些茁壮生长的小苗;家是暗夜里的烛火,为远航的小船指引光明的方向,家是一个小小的驿站,是我们疲惫后的避风港,家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们挚爱的亲人。</h3><h3> 我的家是一个典型的五口之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聪明机智、英俊潇洒的我。</h3><h3> 我的爷爷出生于50年代,曾在教育、公安、政府工作,现已退休。我爷爷的爸爸妈妈一天学也没上过,但我爷爷的爸爸硬是靠自学文化,通读了四大名著,并能讲述历代历史故事,这对我爷爷的影响极大,因此上学后爷爷他也酷爱文学,在读高一时就投稿给河北“无名文学编辑部”一篇古风体歌颂老教师的七言诗,“重整麻衣挺起胸,刮掉胡须倍年轻。手握教案雷声起,老九负任又登程。”没想到的是这首诗竟然发表了,这对爷爷来说是天大地鼓励,也因此更坚定了自学的决心。</h3><h3>正因为如此,我的爸爸受爷爷的影响,在爷爷的指导下,从小就看书做笔记,很小的时候就学会顺口溜,知道了什么是押韵,并且想象丰富,能高度概括语言影像,凝炼成句。现在依然能根据情景即兴发挥,常常有很多插科打诨、诙谐幽默的大作,还有很多粉丝呢。</h3><h3> 我的妈妈is a teacher(是一名教师),她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土地贫瘠、封闭落后,但是妈妈从小就对书有浓厚的兴趣。听姥姥说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课外书,只有学校发的教科书。每当发新书的时候,妈妈都爱不释手,一遍又一遍翻来覆去的看。晚上躺在床上仍在阅读,直到睡着了书掉在一边,姥姥帮她拿起来放到一边才肯罢休。尤其是喜欢古诗词,那里边的韵律、意境、生机、情感,都让她着迷,抄录和背诵了很多的名篇名作。所以妈妈成为了那个村里唯一一个念了大学的女孩,成为了一名教师。</h3><h3> 妈妈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从我记事起,妈妈就给我买各种各样的书,堆积如山,其中第一本就是《唐诗三百首》。我不认字,妈妈就每天耐心地教我背诵,我记得我学会的第一首诗是:</h3><h3>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h3><h3>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h3><h3> 我当时感觉神奇无比,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我脑海中就清晰地浮现出了一只鹅在水里自由自在的嬉戏,引吭高歌的样子,而且还句句押韵、朗朗上口,特别容易记住。从此我爱上了古诗词,背诵了《唐诗三百首》、《宋词》、《论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还自己尝试写诗,现有“大作”若干首。</h3><h3> 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让全国人民都陷入恐慌,我们全家虽不能奔赴前线为祖国做贡献,但也响应号召闭门不出,时时关注疫情,日日为祖国忧心。在我的倡议下,我们全家每人赋诗一首,希望疫情早点过去,白衣天使们都能平安归来,我们可以开开心心的上学、玩耍。</h3><h3> 病毒防护歌 </h3><h3> 杨家浩</h3><h3> 新冠病毒来侵扰,疫情防护重细小。</h3><h3> 洗手通风不聚餐,出门口罩要戴好。</h3><h3> 战新冠 </h3><h3> 龙欣欣</h3><h3> 豕辞鼠至庚子年,恶疫新冠肆蔓延。</h3><h3> 天使逆行赴一线,万民戍守共克艰。</h3><h3> 七律.抗冠状病毒咏(新韵)</h3><h3> 文/杨福春</h3><h3> 盛世泱泱禹舜今,阴霾暗暗爪牙伸。</h3><h3> 狂瘟肆虐污疆土,贤士精英献爱心。</h3><h3> 淡月钟馗魑魅镜,白衣天使杏林魂。</h3><h3> 明朝喜看彤天日,一样光辉万里春。</h3><h3> 闭关 </h3><h3> 杨光</h3><h3> 恶疫如魔困真身,空街静巷绝烟尘。</h3><h3> 不觉夕阳归来早,一吃一睡一晨昏。</h3><h3> 烹肴馔,备盏樽,凝神静气独自斟。</h3><h3> 且待一日驱疫尽,好出庭院再抒春。</h3><h3> 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智慧之魂,我们一家对诗词的热爱也将永远传承下去,我会继续学习诗词的深髓,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谐之美,把这种独特的美分享给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中华诗词的魅力代代相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