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孩子们,大家好!今天的古诗课堂又和大家见面啦!</p> <p>课堂回顾</p> <p><br></p> <p> 清代才子袁枚,作为一个非常注重生活情趣的人,他在田园中遍植花草,营造理想中的诗情画意,偶然发现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的苔藓,由此成就了一首经典之作---《苔》。这首小诗用平淡的话语,赞颂了苔藓极其平凡的生命。</p> <p> 袁枚,早年入仕,敢于革新,颇有政绩,但他却不留恋官场的荣华富贵,决然归隐,一心教书育人。其思想独特,生活率性求真,诗文小说创作既丰且佳,诗歌声明贯注江浙。</p> <p>诗句赏析</p><p>「白日不到处」,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旺盛的生命,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阻碍,焕发青春的光采。</p><p>「苔花如米小」,苔藓的花像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这既是谦虚,也是骄傲!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但它却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百花一样开放的权利。</p> <p><br></p> <p> 这首诗通过描写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也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p> <h3> 从苔身上,相信同学们也学到了很多。 <br></h3> <p> 这首二十个字的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是写给你我,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而又尊贵的生命。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p> <p><br></p> <p> 诗作《苔》被改编后,一夜间刷屏。通过今人的改编传唱,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重新走入我们的视野。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和传唱古诗文,让经典再一次流行。</p> <p>制作人:右所镇小湾小学 向丹丹</p><p>指导教师:赵永生</p><p>初审教师:海燕</p><p>终审教师:胡友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