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能让你偶尔便能想起的,<br></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一定不止一次在你的人生轨迹中出现过。<br></b></span><b>而风筝对我而言,<br></b><b>便是其中之一。</b></h1> <h1><b>第一次见到风筝,不是书上。<br></b><b>依稀记得刚去金华小学读书的第二年春天。有一位家里条件好的高年级同学,把家里给他从城里买的风筝带来了。下课后,跑到学校西边的马路上放。围观的同学很多,而我,只能远远地望着,非常的羡慕。家里穷,虽有城里的亲戚,却是不怎么往来的。买不起,也没人送,因此,我想自己做一个玩。但因从未近距离观察过,风筝究竟是怎么做的,我不知道。后来在家里找来一些偏重的竹条,用废弃的塑料薄膜等捣鼓半天,却怎么也放飞不起来。</b></h1> <h1><b>第二次看到风筝,是在汨罗进修学校。<br></b><b>那天,老婆大人的姑父,带着择君表弟,在单位的操场上放。我那时已经在和老婆大人在谈恋爱,真不好意思开口要亲手去摸一摸风筝,感受一下风筝的温度。</b></h1> <h1><b>九十年代中期,女儿佳易也到了父母陪她放风筝的年龄了。<br></b><b>我有一次从城里经过,咬牙给她买了一个带“孙悟空”图案的风筝。带着她到学校周围,放了很多回。<br></b><b>从学校前面的农田中间,</b></h1><h1><b>放到学校后面的山坡草地;<br></b><b>从北风渐弱的二月,</b></h1><h1><b>放到南风渐强的五月;<br></b><b>从青草发芽,放到栀子花开。<br></b><b>那个长康的石狮中学,虽然交通不便,但那时到处不便;虽然待遇不高,但财政工资月月照常有发;虽然购物不便,但民风整体淳朴;虽然同事间偶有矛盾,但绝大多数还是能互相关照,友谊历久弥新。所以,一不小心,就在那个陶庆嗲说的“艰苦的岁月里”的地方,呆了近十年。换到今天看,门前依绿水,屋后傍青山,在那里工作,反而成了城里人羡慕的风水宝地。<br></b><b>于是,那一段“艰苦的岁月”,也成了女儿最无忧无虑的儿时记忆。</b></h1> <h1><b>1999年下半年,我一个人调到了湘阴三中。春风来的傍晚,远离家人的我,便只好一个人去学校的操场放风筝。那其中的孤独与思念,六十里外的家人,应该也是心同此情吧!</b></h1> <h1><b>好在一年后,我们一起到了老一中。<br></b><b>校内田径场,湘江大桥南,宗棠广场上,到处都能留下我们放风筝的身影。那些走过身边的人,也许定格在时光的隧道里。</b></h1> <h1><b>2008年后,女儿这只风筝,忙着到外地读大学、找工作。东风起的时候,已经不能再陪在我的身边了。我放得再好的送饭风筝,她也看不到了。</b></h1> <h1><b>好在两个姨侄,最喜欢跟我去山里探险。有时也带他们放放风筝,但从他们这些从不缺玩具的深圳孩子眼里,我是看不到多少惊喜与好奇。几十年后,要是他们中的一个,不小心成了作家,回忆起儿时的点点滴滴,也许早忘记了九龙山稻田里放风筝的记忆吧。</b></h1> <h1><b>2015年,新知源拔地而起,高中部有个标准的田径场,是我放风筝以来,见过的最理想的场地——面积大,地面平,颜色艳。<br></b><b>同事看见了,走过来要过把瘾的不少。<br></b><b>学生看见了,胆子大的走过来想放的也不少。<br></b><b>大知源这个美丽的校园里,又增加了一道新的风景。</b></h1> <h1><b>现在,东风已来,春光明媚,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可这场讨厌的疫情,却把野了心的人紧紧钳制在百来平米的狭小空间。从元宵到今天,一宅,又九天了。<br></b><b>明天回老家去!哪怕要请示汇报量体温才能拿那出入证,运点蔬菜,也去屋后的稻田里,放一放风——再回来弹一弹古筝——因为,最近那只风筝,已经坏了大半年了。</b></h1> <h1><b>风筝中有羡慕,有感动,有父爱,有孤独,有思念,有温馨,有牵挂,有热闹,它们一起,构成了你我人生的轨迹。<br></b><b>但愿冠魔早灭,生活回归正轨!趁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们一起去——放,风,筝!</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