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冰是睡着的水

<h3>  近日,这一句唐诗在网络上火了。<br><br>  源于2月9日,日本舞鹤市医疗支援物资抵达大连机场,包装箱上印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句诗。曝光后,这句诗迅速传播,掀起讨论无数。<br><br>  疫情紧张的当下,火了一句唐诗,也是意料之外。这句诗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为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今整理出来供自己学习。</h3> <h3><br>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唐诗则是这个诗国的巅峰,占据了半壁江山。据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四万八千多首。唐诗内容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送别等。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就是一首送别诗。</h3> <h3> 创作背景<br><br>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br> <br>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br></h3> <h3> 注释<br><br>⑴侍御:官职名。<br>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沅水也写作流水。<br>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br>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h3> <h3> 译文<br><br>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br>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h3> <h3> 鉴赏<br><br>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br><br>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h3> <h3> 写法<br><br>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br>  <br>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br>  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h3> <h3>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br><br>  最有名就是这两句。为了证明龙标和武冈距离很近,诗人拿出实际例子来论证。他说,你看这青山,两地是同样的一座青山,云雨也是同样的云雨,就连夜间的明月也是同样的一轮明月。龙标和武冈近到这种地步,哪里像是两乡呢?所以你不用伤感,我们只不过是变成好邻居了。<br>  诗人送别难道真的一点都不悲伤吗?当然不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伤感。但是为了宽慰好友,为了不加重好友的伤感, 他故意说城自己不难受,故作轻松,强颜欢笑,一切都为了能让好友心里好过一点。而自己则将这种伤感深深地埋在心底,如此体贴、蕴藉,无不表现出对好友柴侍御的深情厚谊。诗人越是不说,我们反而能越能感受到诗人动人的情谊,细腻、婉转,令人动容。</h3> <h3>  同样写离别之思,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是对思念正面的描写,而王昌龄的这句诗应该是反写的经典之作。</h3> <h3>  王昌龄贬龙标,是王昌龄的不幸,却是龙标(黔城)之幸。<br><br>  王昌龄在龙标八年,共写下了27首诗,诗中可以看出,王昌龄虽远在湘西荒蛮之地,却有不少的朋友来看他,也看出王昌龄是一个交游甚广的人。他的诗如:“《送程六》、《送吴十九往沅陵》、《送柴侍御》、《送胡大》、《送魏二》、《别皇甫五》、《泸溪别人》等。一次次相聚,一次次送别,芙蓉楼便是他赋诗别友的场所和心灵的寄托,我们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就是这里。<br><br>  王昌龄任龙标县尉八年,为政以宽,政绩显赫,这在《黔阳县志·政绩一》有载。天宝十五年66岁的王昌龄回濠州避战乱,也就是在今安徽凤阳县,时期安禄山之乱,王昌龄力主出兵援救宋州,平叛救国,触怒了贪生怕死却按兵不动刺史闾丘晓,因而被闾所杀。后来王昌龄的好友张镐把闾丘晓也杀了,算是给王昌龄灵魂一个安慰。<br><br>  <br><br>  </h3> <h3><br>  另外,“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句诗,也美到了不少网友,有人留言说想了解这两句诗的出处。<br>  据说,这来自一首偈诗《绣袈裟衣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所谓偈诗,其实是佛经的一种体裁,阐发佛理的韵文。唐明皇时期,日本的长屋王曾造千件袈裟,赠与中国诸僧,并把这首偈诗绣在了衣缘上,表示与大唐友好。鉴真看了非常感动,遂决意东渡。</h3> <h3> <br> 另有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为秦王出兵救援楚国时所作,大致相当于一支动员令。果然,在此歌的鼓舞之下,秦军斗志昂扬,一举击退了吴兵……</h3> <h3>  唐诗如此的辉煌这与当时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是分不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