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20年的春天非同寻常,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上下打响了肺炎疫情阻击战,为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养成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自2月12日起我校开展了《天水市三中疫情防控学生家长心理疏导工作》,我校心理教师王旭姿对学校各级学生、家长做了三期线上直播讲座。</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衣天使筑城墙,内心防护铸铁壁</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旭姿老师防控讲座线上直播</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生与家长观看线上直播讲座</h3></font></h3> <h3> 宅家中别持续“刷”疫情,做喜欢且有意义的事</h3><h3> 公众通过哪些方式可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疫情本身属于应激性事件。适当的应激反应是必要的,然而,应激不足和应激过度对身心健康和社会情绪稳定都不利。应激不足,表现为思想麻痹大意、反应迟缓,进不了警觉期。而应激过度则表现为应对措施过猛、公众恐慌等。</h3><h3> 对于大众而言,如果长时间宅在家中,以及过度暴露在负面信息之下,会出现替代性创伤的现象。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会对心理造成一些创伤影响,进而影响个人行为。其中一个表现为,持续不断地看手机,心理会出现紧张、担心、焦虑等情绪。</h3><h3> 长期对不可预期事件的紧张、担心会导致焦虑,如果不进行积极干预,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活问题,影响我们的生活。</h3><h3> 对此,我们提出了五点建议,应对负面情绪。</h3><h3> 1. 保持规律的作息,按时一日三餐。根据养生规律,早睡晚起;</h3><h3> 2.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平时大家都很忙碌,这个时候可以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挖掘一些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h3><h3> 对于父母而言,在这期间实际增多了对孩子的陪伴,可以利用机会增加高质量的亲子陪伴。</h3><h3> 3. 适当隔离疫情信息。这次冠状病毒的传播对公众而言,更多的情绪是恐慌,而恐慌来源于不清楚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过多的信息未必对身心有利,看着上升的数字,未来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个人容易产生焦虑,进而形成社会性焦虑和恐慌。因此,适当地屏蔽疫情信息是很有必要的,去做一些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h3><h3> 4. 故事疗愈的方法。故事具有疗愈力量,虽然它并不直接告诉读者怎么做,但是故事的隐喻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全社会,度过危机之后,都能有所成长,这不仅能让内心更坚强,也能从危险中吸取新的经验教训,对当下做出反思。</h3><h3> 5. 做一些小练习。比如,可以跟着视频练习传统医学里 健身功法,也可以唱歌、跳舞,以及练习稳定情绪的 “保险箱技术”,还可以简单的放松练习。</h3><h3> 除了大众的自我调节,心理支持需要全方位合作,包括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统筹组织救援,以及社会媒介传播科普知识等。“面对疫情,我们不孤单,一起携手,共渡难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