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2019年10月25日晨,我们原66届北京五中初三(1)班四位老同学:杨雨前、赵述仁、徐长祥、杨智辉,驾车来到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的清西陵。<br></div><div><br></div>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br><br><br> 在清西陵售票处房屋外拍摄的正在盛开的粉色月季花 拍摄的正在盛开的红色月季花 1961年,清西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1月评为国家首批4A级景区。 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八年(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br><br>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区域内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岗峦起伏,林木丛茂,河道纵横,为北易水河的发源地,最高海拔1121m。周围群峦叠嶂,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荆关,北枕永宁山,现抵易水河。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在方圆200华里、<br>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 泰陵的日常表演仪式 雍正戎服画像<div>“雍正的死被列为清朝四大迷案之一,是是非非全凭后世书写,真相或许只有当事人才知晓吧。</div><div><br><div>泰陵建于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于乾隆元年九月十六日完工,耗时六年。<br><br>内葬三人:清世宗宪皇帝雍正、原配皇后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敦肃皇贵妃年氏!<br></div></div> <div>三路三孔桥</div><div><br></div>清世宗泰陵,居于清西陵陵区的中心位置,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清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帝及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br><br>清泰陵是西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大,体系完整。清西陵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过一座联拱式的五孔桥,进入陵区,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条宽十余米、长5华里的神道贯穿陵区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楼、七孔石拱桥、石像生、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 圣德神功碑楼<div>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俗称大碑楼楼高26.05米,四面辟门,重循九脊歇山顶,楼内有两统高大的品屃驮石碑,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碑楼坐落在94米×94米的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很高约12米的华表相衬。</div> 雍正陵——小碑楼<br> 小碑楼又叫溢号碑亭,是放置溢号碑的亭式建筑,四面有门,为四角重檐歇山顶,楼内竖龙蚨碑一通,碑阳镑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溢号和徽号。 泰陵(雍正陵)——隆恩门<br> 隆恩门是陵区前后两大部分的分界和门户,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隆恩门前面的建筑分别坐落在神道正中与神道两旁的广场上,隆恩门后面的宫殿式建筑群则由一道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包围起采,形成了结构严谨的两层院落。进入隆恩门的第一层院是一个砖石漫地的庭院,有大小不等的五座建筑,整齐地排列在广场的正中和东西两侧,最前边两座矮小的建筑是焚帛炉,北面是东、西配殿,再北是隆恩殿,隆恩殿是陵区主体建筑之一。 隆恩门前的丹陛石,上面刻有象征帝王身份的飞龙雕像 在隆恩门前的香炉底座前,听导游小杜讲解。此香炉上半部分已经被破坏,只剩下香炉坐还陈列在原地。 隆恩门大门前的鼎式铜香炉 导游向我们介绍,隆恩殿左边这个龙头叫“螭”,即是龙首。<div><br></div><div>螭(chī )或螭首,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div> 雍正陵——陵寝门<br> 陵寝门又称三座门、琉璃花门,是陵寝前朝通往后寝的门户。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每座门洞均面阔一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反正两面均镶嵌着彩色琉璃构件拼合的缠枝莲花图案,庄重华美。<div><br></div><div>清泰陵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div>我们是从北部进入,首先参观的是后部分殿宇和地下宫殿。</div></div> 二柱门<div>坐落于三座门内神道上,木石结构,面阔一间,为柱出头冲天式牌坊,是一座装饰性的建筑,寓意辟邪、吉祥。</div> 雍正陵——石五供 方城 明楼<br><br><div>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着方城、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方城上建有明楼,方城两边有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方城即宝顶前的方形城堡式建筑,长宽各20.55米,高15.4米。宝城中间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名字叫宝顶,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诸宝顶中面积最大。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div> 雍正陵——石五供<br><br><div> 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把的地方,供台分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扦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须弥座周围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如传说中的“八仙”图案等。</div> 雍正陵——方城 明楼 徐长祥同学留影 明楼碑: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世宗宪皇帝之陵”。底座采用雕有仰覆莲纹布的须弥摩,饰五彩。 在明楼二层眺望前方 在方城上俯看陵寝院内 皇帝的陵墓四周一般都种高大的松树,蓄意万古长青之意。 此图左侧,明楼后边的圆形土丘即为宝顶,其下面为安葬雍正皇帝的地宫,宝顶用白灰、砂土、黄土掺合成“三合土”,层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加了铁钉,异常坚固。 方城下哑巴院内的金刚墙<br> <div>在明楼与宝顶之间有一小院。因这个小院前半部呈圆形,酷似月牙,所以叫“月牙城”。月牙城又称为“哑巴院”。哑巴院迎面的琉璃影壁下面是金刚墙,墙后是通往地宫的隧道口,封闭墓穴的出口是整个陵寝的最后一道工序。为了防止陵寝出口泄密,监工大臣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叫哑巴来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这样完工以后,即使把哑巴们放出去,他们也泄露不了秘密。于是,在封闭墓穴和修筑月牙城这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监工大臣们从各地召集哑巴来做封闭前的工程。</div> 雍正陵——宝顶后面的方城<div><br></div><div>为了节约时间,参观完雍正陵宝顶后面的方城后,我们原路返回,去参观清嘉庆皇帝孝和睿皇后的陵寝—昌西陵 ,雍正陵的北半部分就留待下午顺路时再参观了。</div> 在河北易县的清代皇家陵寝清西陵内,有一座形制非常有特点的帝后陵寝—昌西陵,这是清嘉庆皇帝孝和睿皇后的陵寝。<div><br>来到昌西陵的隆恩门前,你会明显感觉到比皇帝陵的大门小了很多。走进大门,来到隆恩殿前,同样规模很小,建筑面积不足300平米,而且是单檐歇山顶。由于年代久远,大殿显得非常古老,屋檐上的彩画都已起皮脱落,牌匾上的字迹也快看不清了。<br></div> 清仁宗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墓。始建于1851年(咸丰元年),建成于1852年(咸丰三年),有154年的历史。 孝和睿皇后<br><br>在清代初期,皇后即使后去世,也是要与皇帝合葬的。但从皇太极的孝庄皇后开始,则依“卑不动尊”的规矩,开始为皇后单独建陵。<br><br>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就是这种情况,她在嘉庆帝死后29年去世,于是道光皇帝下旨为其建造昌西陵。不过这道谕旨刚下两天,道光皇帝就驾崩了。所以昌西陵其实是咸丰皇帝为孝和睿皇后修建的。 昌西陵,虽然建筑比较简陋,但其俭约朴素的风格,独具的建筑特色,却又必然使它小而不卑,简而不俗,为自己在中国的古建筑史册中争取了应有的一笔,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研究古代回音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div><br></div><div><br></div> 宝顶:位于陵寝中轴线末端的方形台基上,内葬喜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 昌西陵虽然规模较小,但我们现在看来,还是颇具亮点。<br><br>比如它的后围墙是一个半圆弧形,表面上看没什么新奇之处,但是如果你在一侧贴墙说话,可在另一侧墙边听到清晰的声音,也就是奇特的回音壁。<br><br><br> 在月台前面神道中心有一块石头,你站在那里发出声音,会听到很大的回响,这块石头叫做回音石。这和北京天坛皇穹宇内的回音壁、圜丘坛中心的回音石效果是一样的。 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 昌西陵回音石与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用于陵寝建筑的新创造。罗锅墙为半圆形,声波的波长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柬状沿墙面连续反射前进,站于围墙两端的人便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随后,我们开车来到清西陵中的慕陵。<div><br></div><div>乾坤聚秀——清西陵中的慕陵<div><br><div>慕陵是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陵寝,位于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道光在位30年(1820-1850年)。与道光合葬的是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div><div><br></div><div>清宣宗旻宁,年号道光,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绵宁(旻宁)是皇爷爷乾隆和皇爸爸嘉庆都属意的皇位继承人,而且年轻时表现真的不错。嘉庆十八年(1813年),因天理教癸酉之变,取出宫中禁用的鸟铳,连杀二敌的英勇表现,获封和硕智亲王。“智”,聪明,智慧,多少还含有智勇双全的意思。但他当了皇帝之后,“他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道光皇帝应负主要历史责任”。在内忧外患面前,道光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敢,有辱曾经“智”的封号。<br><br>道光是两千年帝制史上最节俭的皇帝,节俭到抠门的地步:穿着补丁衣服、舍不得吃鸡蛋……。在普通小民,也许是最普通的日常节省,但发生在皇帝身上就有点匪夷所思了。</div><div><br></div><div>道光真的节省了吗?了解他对自己陵墓的营建,就知道他的节俭是是表里不一的—他是小节俭,大浪费。他的慕陵是看着俭朴其实很贵。<br><div><br></div></div></div></div>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br><br>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理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旻宁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旻宁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按照乾隆定下来的大“昭穆制度”,道光的陵墓应该建在清东陵,陪伴他爷爷乾隆。道光皇帝登基伊始,也曾花费7年时间在东陵宝华峪建陵,不料竣工后仅隔一年便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盛怒之下,将这座陵墓全部拆除,在西陵另选吉地建陵。这里有一个说法,他从内心里更希望葬在父母身边(嘉庆和母亲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地宫渗水不是一个不能补救的问题,却给了他重新选址的机会。所以,他不惜废弃已经建好的陵墓,在清西陵重新选址,营建慕陵。<br><br>陵墓重建以及“违背祖制”让道光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下旨裁撤了很多建筑:1、不建方城、明楼;2、将三座门改为四柱三门的石牌坊;3、隆恩殿由重檐歇山、面阔5间改为单檐歇山、面阔3间带四廊;4、取消了隆恩殿和月台周围的石栏杆;5、东西配殿由5间改为3间;6、隆恩殿及东西配殿取消彩画,不做地仗,全部原木本色外露;7、取消石像生;8、不建圣德神功碑亭和华表;9、神道不与泰陵神道相接。慕陵没有圣德神功碑楼、华表、石像生、方城和明楼,主要建筑由南往北。<br><br><br> 虽然陵墓在规制上体现了“节俭”之意,但其建筑形式和材质的使用却异常精美。其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到顶做法;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不饰彩画,外露楠木本色,直接在楠木上以蜡涂烫,并在天花、雀替、槅扇、门窗上装饰了1,318条楠木雕龙,仅隆恩殿就有雕龙1,096条。隆恩殿的每一块天花板都是一件雕龙艺术的杰作。用高浮雕加镂空的手法刻成在云雾中舞动俯视的游龙,龙头突出平面达半尺多高,张口鼓腮,仿佛群龙聚会,遨游天际。<br><br>慕陵两建一拆,耗银440多万两,超过了西陵的任何一座陵墓。道光不管穿多少条补丁裤子,也抵不过慕陵的花费。<br><br> 石牌坊,陵寝门由三座门改为这种三间四柱石牌坊 此墙极其平整,这是磨砖对缝工艺。<br><br>磨砖对缝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高级建筑工艺,即将毛砖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等,砌筑成墙时,砖与砖之间干摆灌浆,墙面不挂灰、不涂红,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其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到顶做法 <div>杨雨前、赵述仁、徐长祥,三位同学观赏古建筑。</div><div><br></div>神道碑亭,位于龙凤门内神道上。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谥号,背面按照道光皇帝的遗嘱,刻有咸丰帝亲自撰写的记述宣宗一生事迹的碑文,这在清陵中绝无仅有,其实是兼有圣德神功碑的作用<div><br></div><div>俗称小碑楼<br>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嘉庆帝死在热河行宫,八月二十七,绵宁在太和殿即皇帝位,时年39岁,第二年改元“道光”,共执政30年,死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享午69岁,庙号谥号令称为“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敬宽定成皇帝”。<br></div> 具服殿:这是每个陵寝都必有的,也叫更衣殿,是供祭陵帝、后、妃更衣、休息、方便之所 慕陵金丝楠木的隆恩殿<br><br>慕陵在清东西两陵区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隆恩殿面阔由五间改为三间,殿内装饰不施彩画,月台的规制也比前代简单。地宫之上只有石圈。这也许是和道光皇帝提倡节俭有关。 慕陵的隆恩殿平面略近方形,与东西两侧殿之间各施隔扇,外绕走廊,这在清代九座帝王陵寝中是独一无二的。图为大殿台基“御路”的龙飞凤舞雕饰。 龙是中国人营构的理想化动物形象,到了汉代,龙又逐渐与皇权联系在一起,元明以后更有甚之。这个龙头雕刻,是慕陵隆恩殿“御路”龙凤雕饰的局部。 慕陵隆恩殿“御路”石雕局部——凤头 隆恩殿<div><br></div><div>整个大殿的技艺巧夺天工,天花板、隔扇、雀替、藻井等处饰有楠木雕龙数千条,除天花板上面的龙头还在,其他的雕龙全部无头,说是在文革期间被人抠走的</div> 珍贵的金丝楠木,不饰彩画,外露楠木本色,直接在楠木上以蜡涂烫。 <div>隆恩殿单从外形上看就有些不同凡响<br>道光陵最初选在东陵,后因发现地宫浸水,便改在西陵重建。道光认为,地宫浸水,可能是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会在地宫里吐水了。于是便在西陵中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造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div> 因此慕陵的隆恩殿别具一格,不仅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都有龙,而且梁枋、雀替,全是楠木雕成的游龙和蟠龙,表面都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殿门一开,楠木香气便会扑鼻而来 金丝楠木大殿精细的雕刻<div>慕陵是一座木雕艺术的殿堂,以精湛的楠木雕龙闻名。</div> 因为第一座陵墓出现渗水问题,再次建陵的时候,隆恩殿的天花板被雕成了“千龙吸水”。以高浮雕加镂空的手法刻成在云雾中舞动的龙身和向下俯视的龙头。龙头突出平面达半尺多高,一个个张口鼓腮伸向空中,仿佛“群龙聚会,龙口吐香”。每一块天花板都是一件雕龙艺术的杰作。 一路三孔石拱桥及石平桥,慕陵没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惯例,而是变成了一路拱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平桥。<div><br></div><div>青白石平桥三座,仅中路桥安有栏板<br><br>石牌坊,三间四柱三楼形式,取代传统的三座门。石牌坊两侧连墙,牌坊中门正面额枋上刻有满蒙汉三文“慕陵”,背面刻有汉文:“皇考宣宗成皇帝朱笔遗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子臣奕詝敬录”,道光帝死后,文宗重读此谕,遂定名慕陵<br></div> 隆恩殿的背面 慕陵三座门石柱下的石兽<div><br><div>慕陵的三座门与其他陵的琉璃三座门不同,而是一座用汉白玉砌成的牌坊式建筑。图中石兽石是被压在“牌坊”石柱下的镇邪图腾。</div></div> 慕陵的石五供<br><br>嘉庆十八年九月,林清义军攻入紫禁城,宫内—片慌张混乱之时,皇次子绵宁倒还镇静,亲持鸟枪,击毙了两个义军,稳住了阵脚,等待大批清军赶到,打败了义军。他因这次建立的功勋,被封为和硕智亲王。这时他还不知道,早在14年前,嘉庆帝就亲自写了建储密诏,定他为皇太子。密诏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那时绵宁才17岁。 石五供的放大照片 这里除葬有道光之外,还附葬有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慕陵没建方城明楼,也没有那种大宝顶 参观完慕陵,我们原路返回。 龙凤门 <br>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div>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br><br>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div><div>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div><br></div><div> 《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br> 宋代:赵佶<br><div><br></div></div></div> <br><div>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div><div>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br><br></div><div>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br><br></div><div>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div> 宋代: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