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妈最后的告别

原上草

<h3>亲爱的老妈:</h3><h3> 今天是您和子孙的最后一次面对面。我们不想写正式的悼词,只想拉拉家常、回忆过往,因为这才是母子之间最该有的样子!</h3><h3> 老妈,您似乎跟“二”特别有缘。您看您,生于民国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卒于公元二零二零年二月十二日,再过一个月,就是您的八十八岁生日,遗憾的是子孙再也没有机会给您庆祝米寿了。我们知道您最后的日子很辛苦,您就安安静静地躺着,听听子孙和您说说心里话吧。</h3> <h3>  老妈,您也许不知道,您在儿孙心目中有多神奇有多伟大!您看您,没上过学堂,却特别地有见识、有文化。俗语、歇后语、格言,张口即来而又恰如其分,用现在的话就是“金句频出”,如“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等。您和老爸就是这样用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简单朴素的语言,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向子孙阐释这人世间的大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您的小女儿已将这些金句整理成《父母的家教语录》,作为您二老留给子孙的宝贵精神遗产,构筑属于我们的精神大厦。<br></h3> <h3>  难以忘记那一个个承欢膝下的夜晚:在繁星满天的夏夜,我们以广阔的天地为背景,手拿蒲扇围坐竹床,老妈您教我们数数、说歇后语,老爸则声音高亢地唱楚剧。或是在寒冷的冬夜,就着一盏煤油灯,老妈您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让我们猜谜语,老爸一边搓草绳一边给我们娓娓讲述《穆桂英挂帅》等民间故事。<br></h3><h3> 在这样一个个食不果腹的夜晚,您和老爸用亲情和爱心为我们子女营造了浓浓的家庭氛围,用最朴素的方式为我们点亮了智慧之灯,开启了我们求知的欲望,给了我们最早的启蒙教育和最好的精神食粮。</h3> <h3>  到了上学的年龄,您和老爸又把子女一个个送进学堂,克勤克俭、承受冷语和白眼,哪怕连年超支、缺粮饿肚皮、家徒四壁都在所不惜!<br></h3><h3> 永远忘不了每当我们要交学杂费的情景。老妈您常常是晚饭过后一个人静悄悄地出门,在村子里溜达,眼睛观察哪家还亮着灯,心里掂量谁有能力又不拂您的薄面。那份煎熬那份挣扎与难堪,只有您自己心里清楚啊,亲爱的老妈!它也早已刻进了子女的生命里,成为子女努力上进的最大动力。</h3> <h3>  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唯成分论”的年代,对于父母双方家庭成分都很黑的我们来说,读书是没有前途的。可是您和老爸硬是扛住了所有的压力让子女接受完整的教育,你们没进过学堂,讲不出大道理,但你们有尊重知识的朴素理念,你们深信“读得书多无价宝,一字不识好伤心”。<br></h3><h3> 真的非常感谢老爸老妈!正是你们对知识的重视、正是你们的远见卓识,才成就了儿女们的今天!</h3> <h3>  老妈,您知道吗?您的神奇还在于您身板虽小,却有胆有识、能量巨大。</h3><h3> 在管控严厉的计划经济时代,您总能变着法子赚点钱补贴家用。您悄悄收集乡邻无力消费的票证,买好莜面、猪肉或者布匹,然后利用生产队每月休息一两天的机会,半夜坐船到武汉或者黄石,将这些紧俏物质卖给条件好的城里人来赚取差价。您看您,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竟然有眼光发现城乡之间的物质差价;身材单薄的您竟然有胆量起五更睡半夜独自去城里寻找买主。我们家老爸保守,老妈您活泛,您的两个儿子应该都是遗传了您的商业头脑吧。有胆有识的老妈,您真的很了不起!</h3> <h3>  老妈,记忆中的您精明能干,除了农村风俗不允许女的上房捡瓦外,好像啥都能干。白天在生产队按时出工,收工间隙打仗似的做家务,到了晚上常常就着一盏豆大的油灯缝缝补补、做鞋纳垫,至于几时睡觉,睡梦中的我们是一点儿都不知晓。属于男人活计的补鞋、箍桶、堆草垛等,老妈您都不在话下。</h3><h3> 老妈您还特节能环保,做得多吃得少。</h3><h3> 您的大女儿印象最深的是1959年大饥荒,老爸在矿上做工,您带着两个女儿在家务农。修防洪堤每天挑泥担土换来四个小糠坨和四个小糠粑,分两个给带二女儿的族人,六岁的大女儿一口气吃了四个还不够,劳累了一整天的您只能吃两个充饥。您的大女儿至今都很愧疚,自责当年不懂事,更无从体会老妈是怎么熬过来的。</h3><h3> 所以印象中的老妈是超人,可以不眠不休、整天干活、不吃不喝、无所不能,如今的我们都明白:老妈,您是能人而不是超人!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您对这个家对这群儿女爱得深沉!</h3><h3> 老妈,您用全部的身心养大我们,却严重地透支了自己,从年轻到年老都是那么单薄那么虚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有您,亲爱的老妈!</h3> <h3>  老妈,虽然您把子女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省着吃抢着做,竭尽全力呵护子女,但您对子女绝不溺爱。当子女犯错或言行不合规范时,您绝不轻饶,每个子女都尝过您的语言暴力、不理不睬的冷暴力甚至棒打的热暴力。这些严厉的管教虽然让子女的心灵受到一定的伤害,但更积极的一面是让子女克服了陋习。“娇子多败儿” “惯子如杀子”等俗语一直是您和老爸信奉的育子教条。的确如此,“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感谢父母严慈相济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子女养成了好习惯,还培育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好家风,特别值得欣慰的是这种家风已在第三代乃至第四代身上体现。“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没错,优秀的母亲就是一所优质的学校!老妈,您知道吗?这就是您的厉害之处:教育子孙,严慈相济、有赏有罚,子孙对您也是敬爱有加!</h3> <h3>  老妈,今天聊的这些虽然琐碎,但点点滴滴都是我们母子一场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啊!<br></h3><h3> 老妈,您常说“自己是在苦水里泡大的”,此话我深信不疑!您看您,出生优渥,但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您的人生轨迹,“阿爷从军阿娘亡”,五岁半的您从一个城里的娇娇女沦落为仰人鼻息的童养媳,如一株茕茕孑立的小草在陌生的土地上生长着,孤苦无依。</h3><h3> 解放后,十六岁的您勇敢地解除了不合理的婚姻,自主嫁给了我们的老爸,生活虽然很清贫但却充满了温馨。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家庭也像我们的国家一样迎来了春天,您和老爸给子女的教育投资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我们家的日子蒸蒸日上。谁曾想,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就像方糖之于咖啡那样快速地溶解、分散,品味的只是悠悠长长的苦涩。您们在古稀之年又遭遇人生的寒冬,痛失长子。本应是围着火炉获取人生温暖的时候,丧子之痛的打击犹如雪上加霜,让垂暮之年的你们不堪一击!从此疾病缠身,成为医院的常客。</h3> <h3>  亲爱的老妈,我们都能坦然接受您离世的结果,米寿毕竟是大多数人的奢望;但我们不忍心您承受病痛的折磨。尤其是最后的日子,您还上手术台挨刀子,浑身插满管子躺在重症室,独自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即便是最后的告别,陪伴您最多的二女儿和您最疼爱的大孙女以及众子孙因疫情阻隔都不能赶来见您最后一面;非常时期,一切从简,鲜花灵堂全不让摆,仅留五分钟让至亲告个别。老妈,您真的是生不逢时、逝也不逢时呀!每念及此,子孙都心痛不已却又无能为力!<br></h3><h3> 老妈,当您每次从鬼门关被拉回来时,您总说是子孙的孝心感动了天和地,但这一次您的儿子竭尽全力却没能产生奇迹。也许是您真的太累了,想彻底休息吧!</h3> <h3>  亲爱的老妈,最后的最后,我们想给您念几句诗,是余光中先生写给自己母亲的。对于一辈子渴求文化尊重文化的您而言,这应该是最好的送行吧!</h3><h3> “当初我们见面</h3><h3> 你迎我以微笑,而我答你以大哭</h3><h3> 惊天,动地</h3><h3> 现在我们分手</h3><h3> 我送你以大哭,而你答我以无言</h3><h3> 关天,闭地</h3><h3> 不论初见或永别</h3><h3> 我总是对你以大哭</h3><h3> 哭世界始于你一笑</h3><h3> 而幸福终于你闭目”</h3><h3> 亲爱的老妈,虽然您的身影离开了我们,但您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您辛劳了一辈子,是该好好休息了!我们母子一场,后会有期!安息吧,亲爱的老妈! </h3><h3> </h3><h3> 您的儿女敬叩</h3><h3> 二0二0年二月十二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