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缘起】</b><br></h3><h3> 2020年的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格外寒冷。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整个华夏民族摁了“暂停键”,我们恐慌无比,每天对着手机、电视不停地刷新有关疫情的点滴消息。很少有惊喜,只是越来越紧锁的眉头。原以为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将牢底坐穿”。然而,“云伴读”改变了我们的假期生活方式。整整17天,从早到晚,倾情陪伴,36种思想,35位教育名家、名师全面伴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想的盛宴,更是温暖的心灵之光。邱校长用这样隔着网络隔不断关爱的陪伴,给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戴上了“精神口罩”,让我们的寒假不再“孤读”。</h3> <h3> 云伴读的最后一天,一丘校长为大家伴读的是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一书。这本书,他在过去的2019年,在线下为近10所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伴读。莒南二小新教育团队的老师们如约守候,静赴一丘校长带给我们的这最后两场精神盛宴。<br></h3> <h3> 教育,离不开学校。谈教育,就避免不了谈学校。邱校长先从自己关于“考试素质的趋向”的角度,给当下国内中小学大致分了四类。<br></h3> <h3> 究竟如何看出某一所学校,大致属于哪一类?考虑两个问题:</h3><div>1,因教师外派学习或病假落下的音体美课,补足率有多少? 2,有多少初中关注了升入高中之外的近50%的学生去向?</div><h3> 全国的“211”,“985”高校有很多人去参观,但是那些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老师去参观的有多少?可我们要知道,有将近50%的学生,今生是和清华、北大、985,211,甚至是普通的大学无缘的,这50%的学生难道不是我们的学生吗?</h3><h3></h3> <h3> 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要“五育并举”;每一位学生都很重要;每个孩子对这个家庭来说,就是100%。那些考入职业技校的学生是否也是“每一位”里的学生呢?所以,我们可否办一所“守常识,不应试,重素质;能升学,有规模,中成本”的“理想型”学校?</h3> <h3> 许多常识,走着走着会忘记了初衷,所以要回归常识。原有的常识随着人们认识的增加,要不断超越,超越“常识”。这就是《教育常识》的两个核心观点。</h3> 也许我们已经走的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br> 也许,我们急于进取,急于追求一些显性的成果,而忽略了常识,甚至忘记了 “教育即生长”、“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人始终是未完成的”……基本的教育常识,我们疲于应付,产生倦怠,满是困惑,所以我们需要“返常识”。<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始于阅读,终于行动】</b></div><h3> 邱校长站在一位学校管理的研究者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五个方面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让学校“返常识”,怎样来超越“常识”:</h3> <b>1、【教育目的】快乐有感,幸福可期</b><div><h3>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h3><h3> 教育是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让人获得幸福力,获得完整的全面的幸福,让学生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h3></div> <h3> 在李政涛教授《教育常识》这本书的第13篇,题目叫《教育,是帮助学生开掘幸福之源》。如何帮助学生开启幸福之源,享受今天的幸福,同时奠基明天的幸福,二者要兼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启幸福之源,就要关注到每一个人。</h3> <h3> 新教育提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要寻找幸福的生活,就要有“完整”。怎么完整?从学校层面讲,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追问,追求幸福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就是“完整”,或者说“五育融合”。一句话,做“幸福教育”就是一个教育常识。</h3> <h3><b>2、【阅读文化】读了再说,足时足量</b><br> 不是说读书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种生活方式。 ——陈平原</h3> <h3> 教育,是开掘幸福之源。阅读,就是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学会生存,学会存在,没有阅读的学校几乎不能成为真正的学校。教育的大部分目标都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 </h3><h3>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阅读从教育的维度来看,是追求幸福的最低廉、最直接、最基本的一种方式。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只从“得语文者得高考”这一目的出发。 </h3><h3> 我们的学校“返常识”就应该从阅读开始,从校长、教师阅读开始。从这一角度来看,新教育实验倡导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师生共读共写共成长,就是“返常识”教育。</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支持阅读,是一种人道主义行为</h3> <h3> 关于学生的阅读,邱校长提出要做到“八个字”:足时足量 结构优良。怎样读书才有效?他讲到阅读的四个层次:读罢随意;读了再说;读到才好,读破为本;不读不说。怎样才能“读到,读破”?要做到“五有”。其中他特别强调:选择其中的一两项去做是难以成功的,因为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五个方面协同发展,可以一个方面为主,以一带多。</h3> <b>3、【课程教学】励长带短,助生自助</b><h3><b> </b>教育就是帮助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发现与找到最独特,最有特色的自身才能,挖掘并确认它,并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推进到极致与扩张,组建成为自己的才能帝国。 ——任戎</h3> <h3> 下半场的伴读,邱校长从“因材施教”开始谈“返常识”:</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他没有从传统的课程论的角度去讲,而是谈了“长”和“短”问题。因材施教,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但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识才,是扬长带短,注重优势智慧带动不足,扬长带短,发挥优势智能,带动短板。</h3> <h3> 我们的出彩教育,让每个人都表现出自己的精彩。这个精彩就是“扬长”。</h3><h3></h3> 另外,邱校长还讲了自己吃羊肉泡馍的经历得到的两个启发:要想知道自己的长处,得有机会去接触能使自己扬长的事情;要接触有品质的、真实的东西。 <h3> “因材施教”的教育常识,在课程设置上,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努力做到:尊重差异、善待差距。</h3> <h3> 学校,是舞台,而非擂台。学生到学校来,不是为了比较分数的高低,而是为了追求每个人的幸福,寻找每个人的幸福最大值,提升每个人的幸福;不是为了比别人幸福。</h3> <h3> 教育是活生生的人,通过活生生的课程,影响活生生的人。</h3> <h3> 没有爱,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是,只有爱的教育同样不完整。那我们该如何爱学生?如何支持学生的长项?如何帮助学生平短项?这是个“技术活”。怎样实现“扬长避短”?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寻长”,然后通过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有足够的发现自己的可能性,通过搭建的平台让其出彩,从而“励长”,“砺长”。围绕这一点设计课程称之为“助生自助”。</h3> <b>4、【综合评价】真实毕业,素质升学</b><h3><b> </b>我要求你读书用功(好好升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龙应台</h3> <h3> 在改善目前的评价机制时,邱校长用一个“假如”,将听者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这样的思考下,形成了全新的综合评价体系——真实毕业,素质升学。</h3> 由“真实毕业”难免让我们想到,做课程时考虑的毕业生形象问题。学校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该设置怎样的课程去培养?今天,你交给我一个孩子,六年后,我交给你一个怎样的少年?当学生走出校门,达到学校培养人的目的了吗?一丘校长的“真实毕业”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角度去举例说明,但在实际办学中,角度往往不止这一个。 <h3> 升学离不开分数,从五个方面去问分数,就会得到“素质升学”。</h3> <h3> 真正要做到构建多渠道升学通道;形成多课程交汇路径。</h3> <b>5、【空间融合】线上线下,家校无界</b><h3><b> </b>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就让他按他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他走得多快、多慢或多远。 ——《瓦尔登湖》</h3> <h3> 尽管学校有许多资源,尽管学生数量不多。但是资源远远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因此,邱校长实施了“三师制”。</h3> <h3> 结合当前的疫情,邱校长指出,没有哪一位老师可以结合这一问题,给学生整理出综合品德、科学、人文、社会、艺术……诸多学科的教材,所以,需要课程咨询师。</h3> <h3> 这一场疫情带给我们的,或许是一场巨大的教学变革。我们已经无法忽视学生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而海量、便捷的网络学习资源,也要求我们不能再回到“网”、“课”各自独立的状态。唯有“教”、“学”、“网”相互交融,才是教育发展的有利途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情深】</b></h3><h3> 时光流逝,静谧无声。伴读的最后,邱校长提出自己的想法,亦是对所有听者的鼓励:非常日子里,有“非常关注”、“非常作为”;非常日子里,学会过平常的日子;把每个平常的日子,过得非常一点。这样,我们或许就能寻找到我们期待的幸福感,学校也能返回常识。回到常识,超越常识;回到常态,超越常态。</h3><h3> </h3> 大道至简,大爱无边。一丘校长呈现给我们的这场精神饕餮,让我们每一个走在教育道路上的行者,不禁驻足思考,面对学生,我们不能只要求他获取什么样的分数,而应关注他的生命成长,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允许每一个生命活成自己最好得模样。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以何种姿态成长,终将长成什么样的人。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应该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初心,探究当下各自面临的困惑,重整行装,再次出发。 <br> 我们,正在办一所“返常识”的学校。这里有“我”,“我们”,“每一位心怀教育梦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