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欧伶俐

<h3><font color="#167efb"> 因为“疫情”,宅在乡下差不多整整一个月了,幸好!有新鲜的蔬菜,有清新的空气,有山野为邻,有好书为伴。但是,每天看见日渐攀升的数字,听到或近或远的故事,内心的惶恐与猜测也总是存在的。早两天,忽然回想起一本书,柴静的《看见》。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记录着她在非典时期的采访报道。于是忍不住又一次翻来一读。同时翻看了当时写的一篇读后感。我想应该是读完后感触蛮深吧,所以读后感都写了好几页,今天读来还觉得心有触动。</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柴静早已不是中央台的柴静,“看见”这档节目也早已没有看见。也不知道往后还会不会有另一个柴静,或者有另一种看见,但是我依然期待还会有柴静式的看见。</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为一个清晰的世界努力!”这是她当初做“看见”这档节目的口号。</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b>读《看见》</b></font></h1> <h3>  我们每天都在看见,看见生活,看见世界,看见喜怒哀乐,看见悲欢离合。我们却很少看见自己的内心。看见的同时,我们也在忽略,在遗忘,能留在我们心头的人和事又有多少呢?</h3><h3> 读柴静的《看见》,让我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更多的看见自己。这本书里记录着她从事新闻工作时所采访的十几个真实的案例。</h3><h3> 有关于“非典”肺炎,唐山、汶川地震的纪实,关于环保、征地的题材,有华南虎事件,药家鑫案的调查,还有关于家庭暴力,留守儿童,奥运健儿,卢安克等等的专题报道。</h3><h3> 这些故事牵动着我,不断地去思考。思考社会,思考生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h3> <h3> 2003年和2008年,对于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h3><h3> 2003年,“非典肺炎”流行。那年三月份,我生下女儿在乡下坐月子,非典对于我来说只是个名词,唯一知道的便是母亲总是拿醋浇在烧红的砖块上,那股酸味儿弥漫于空气中,据说可以消毒,至于外面的世界,我一无所知,孩子就是我的整个世界。直至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才知道在那一场肆虐的疾病当中,有多少人面对绝望无能为力,又有多少人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场与疾病的斗争当中,也有太多温暖的故事。尤其记得,有一个女孩儿得了非典,当记者拍她时,她举着吊瓶转身说,“再拍,再拍,我就把口罩摘下来亲丫的。”惹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h3><h3> 我想在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最终人们战胜了这场疾病。</h3> <h3>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灾难与收获并存的。汶川地震和奥运会同时揪住着中国人的心。此年我的家也发生了地震,丈夫被查出患有“ ”。医生告诉我他最多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当汶川发生地震的那一刻,我正在家里洗碗,一柜子的碗轰然坠地,我预感咱们的家将要崩塌。一个小时后,我们看到新闻,崩塌的是另一个世界。有千千万万的人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生命,但是我没有心思关注,我只关心我的家,我的天。每天奔波于医院之间,只为他能活下来。没有两个月,我的天塌了,我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无法自拔,整整一个夏天,我足不出户,一言不发,那年8月份的奥运会我没有看。老公生前说如果能熬到看完奥运便知足了,但是他没有盼到。到今天我才知道,汶川地震那场灭顶之灾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也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我也终于明白了老公在面对死神来临时的那一份从容,或许他早已从那一场地震中看到了生与死的无常。</h3> <h3>  生与死,苦难与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遇。如果我早一点懂得,内心可能会少一份痛苦,但是我并不怨恨这一段苦难的经历,因为他给了我后来面对问题时需要的力量,他也让我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读他人的故事,了解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微不足道。在书中看到世界何以如此,所以降临在你身上的事儿不过是必然中的一部分,如此,也便坦然了。</h3> <h3>  作为教育工作者,“双城的创伤”给我的启示最深。关于苗苗以及她周围几个同学的集体服毒自杀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父母、老师,很多时候是忽略了的,我们总以为自己够了解他们,够关心他们,其实大多时候我们都不曾走进他们的心里,更未曾打开。</h3><h3> “药家鑫案”再次狠狠地说明,作为父母,理解孩子,给孩子说出自己的机会是多么重要。理解的基础是感受,只有我们与孩子或他人感同身受的时候,心就会变得柔软。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是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h3><h3> 值得庆幸的是板烈村的那些留守儿童们,因为他们遇上了卢安克。“老师关注什么,什么就会生长”。卢安克关注的是这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他耐心地走进他们封闭的心里,用心地感受他们的感受,他无条件地爱教育,爱孩子,所以孩子们爱他。即使再调皮的孩子也会说出“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变。”这就是教育的力量!最理解他的学生说,“如果一个人只为了自己的家,他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是为了自己的学生,那么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是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h3> <h3> 柴静在这一期节目的结尾说:“一个国家的未来,在小学课堂上就已经决定了。”这让我有点不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h3><h3> 最后用这本书里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思考。“什么是幸福?进步就是幸福。接下来的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这一点就踏实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