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由于疫情形势紧逼,我们的新三组2月7日重新整编成立,我们快速磨合,共同迎敌。每天站在与病毒赛跑的起跑线上,随时等候发令枪的响来。</h3><h3>枪声响来,我就是第一个接棒人。做为三组的组长,我要对每次的工作任务进行统筹协调,流调,采样,隔离,总结等等,都需要精心组织,有时其他组需要人员我们还要紧急调配。为了不影响疫情处置任务,已经连续奋战了20几个日日夜夜。在现场的我身上穿着防护衣,脚上踏着42号的男士大雨鞋,戴着双层手套的手持着细细的笔,来到深夜的村庄我冻的发抖,来到封闭的传染病区热的我衣服湿透,有时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真的想一头倒下。与其说调查现场更艰苦,还不如说回来进行总结分析更重要。为了给领导决策提供更及时更精准的防控信息,我还要坐在电脑前,总结梳理调查信息,尽量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可以说我的工作是对体力脑力全方面的考察,现场需要勇敢担当,回来需要细心周全,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曾经弱不经风的娇女之身竟能担动如此之重任。</h3> <h3>第二棒,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葛常亮是我单位疫情处置组中唯一一位卫健系统外的人 ,然而他却带着胃病初愈的身躯第一时间进入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角色,协助我共同出入传染病区,仔细询问病人的传染链,我俩精诚配合,只看到葛常亮瘦弱的身躯开始晃动,是不是热的不行啊,有点,不行就休息一下,没事,坚持就胜利,等调查结束脱下隔离衣,他的衣服早已湿透,汗水不停的往下滴。回到单位我们还要共同总结调查过程,他更是认真仔细,已经离开卫健系统10年之久的他,依然对流调工作如此认真负责,面对眼前的病人又是这样毫不畏惧,这就是新时期的市场监督人,有担当,重使命,疫情面前能与我们并肩作战的人,一名不忘初心的老防疫。一直低调的他总是面带微笑,和蔼的说,没事,17年前我们共抗非典,相信这次我们一样会打赢战役,有了他的坚持与鼓励,使得我们新三组很快进入了有序的疫情处置状态。<br></h3> <h3>第三棒,来自妇计中心的商超升大哥,更是默默无闻,一心扑在消杀工作上,分组第一天就到现场为采样人员进行消杀保障工作,他那高大的身躯,总是将喷雾器背在肩上,为我们进入疫区的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消毒,总是将场所及人员消毒的全面又彻底,并每天检查配制消毒液,保证现场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及消毒用量,从而使得我们进入疫区的人员心里更加踏实有底 ,心想既使有病毒落在身上,只要有商大哥这个顶天立地的“消毒壮士”在出口为我们站岗,进行病毒的大扫荡,我们就什么都不怕,也就是这种无形的力量,一天天激励着我们三组战胜病疫的决心,消除了我们对病毒的恐惧。</h3> <h3>第四棒,三组的战场上还有一名必不可少的后勤保障战士,那就是负责车辆维护及物资保障的蒋伯良大哥。他要保证出现场之前车辆的完好状态,处置物资的完备整齐。对于一名妇计中心的老司机来说,也许开车对他已是轻车熟路,但是对疫情处置的几十种物资准备就没那么容易了,大到盛放污物的大桶,小到一个口罩,零零散散,大包小包都有,但是认真的他第一天就熟悉了这些物资,每次我们要什么物资,他总是第一时间信手拈来,并十分中肯的跟我说,没事,这些就交给我就行,你们不用操心物资的事,一心处理前方病人的调查工作就行了。又是一番感动涌上心头,使得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br></h3> <h3>每次调查回到单位,我们都要进行调查总结,有时都要用上一两个小时, 这两位妇计中心的大哥总是在车上耐心的等我们,我打电话让他们找个暖和屋休息,他们说怕影响我们工作,就在车上等我们就行,等总结结束,我们一组四人坐上蒋哥开得稳稳的处置车回到住所,那种暖暖的感觉油然而生,做为一名女同志的我,每天有了三位大哥与我并肩作战,早已没有了担忧与恐惧。</h3><h3> </h3> <h3>这就是我们新三组,每天坚持工作在一线,精诚合作,密切配合,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让我们这四个人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抗疫战斗堡垒!我们四人跑在与病毒赛跑的跑道上,完成每天的接力赛!</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