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灯笼母亲的画儿

妆模作样

<h3> 《父亲的灯笼母亲的画儿》 &nbsp; 作者:刘永萍 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们老家,有扎花灯、赏花灯的传统。小时候,每到正月初十左右,爸爸就开始忙开着扎灯笼了,我没事就蹲在边上看。 只见爸爸把高粱秸杆截成长短不一的段儿,用布条缠呀,绑呀,变戏法般,一会儿功夫,灯笼的骨架就出来了。别人家扎的灯笼都是方形的、圆形,爸爸扎的却都是正六边形的。骨架扎好后,熬一盆浆糊,用白色的有光纸糊在各个面上,在底部钉上个木头底座,中间留一颗钉头朝上的钉子,用做插蜡烛用,这样一个大灯笼轮廓就成型了。接下来就该妈妈出场了—— 妈妈天生手巧,她找出张写对联用的大红纸对折几下,拿起剪刀在上面“咔嚓嚓”几下,翻转过来再“咔嚓嚓”几下,把纸伸展开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花边。用浆糊粘在灯笼上下骨架上,再剪些毛线、纸条固定在灯笼下沿,这样就形成整个灯笼的雏形。然后,妈妈提起毛笔,沾上我上学画画用的水彩颜色,不用打任何草稿,直接在灯笼的各个有光纸面上画上各种花鸟、动物……在一边看得我眼花缭乱,简直是羡慕、佩服、崇拜地看着妈妈把一个灯笼装扮得花枝招展。 元宵节这天,从天没大黑,家家孩子都就开始提着灯笼上街转悠了。小孩子好胜心强,往往是提着灯笼互相之间你评价我的好,我夸夸你的俊。最后,等我和弟提着爸妈扎的灯笼走一圈后,大人小孩都夸我们的灯笼最好看!火红的蜡烛上下跃动,桔黄的灯光透出上面的图案,格外的亮丽,看着自己手里的灯笼,听着邻居们的赞美,心里自然加倍地自豪。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撒欢似地东家走,西家窜,每到一家都要多听听人家夸赞几句,然后再心满意足地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家时,蜡烛燃烧得只剩下一摊蜡油了,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父亲的灯笼母亲的画儿,让我们儿时生活增添了更多的快乐、自信和骄傲。父亲的灯笼母亲的画儿,那灯笼芬芳的光芒是幸福的光,让我终生难忘!我也成功地传承了父亲的巧手和母亲的艺术基因,并为之努力做得更好,将世代传承。<br></h3>

灯笼

画儿

蜡烛

母亲

父亲

有光纸

妈妈

骨架

几下

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