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郭祖彬

<h3> 给女儿的第五十二封信 云锦吾儿:<br></h3><h3> 今天已经是2月16号了,老爸的日期思维由农历正月调到了阳历,说明鼠年春节已成为过去时。但是,我们一家仍然待在过春节的乡里,而且至少还要待两周。这段时间老爸已经给你写了三封信了,关于疫情的认知、焦虑是一条主线。这段经历必然成为我们全家人的特殊记忆,随着你年龄的增长,这种记忆会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意义。<br></h3> <h3>  “人是意义之网上的一只虫。”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这句话说明,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认识意义、理解意义、需要意义,同时人又具有动物属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所幸的是,我们全家没有困在都市,在乡里过年这不是老爸为避疫情的特别计划,因为我们的这个决定远早于疫情信息突发。 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全家人的心理状态经历了由过年团聚的兴奋到笼罩于疫情的惊恐,直至似乎习惯于这不算长的漫长的等待之中。<br></h3> <h3>  与其忍受,不如接受。老爸不是说你每天必须要投入到为冲刺中考而紧张于线上课程学习,而是希望你在学习之余不要继续痴迷你那喧嚣的“线上”,留意身边这宁静的乡村田园自然风光。 乡村,曾是我们先辈们的聚居形式,现代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古老乡村的DNA。乡村之间的连接是广阔的山水田园,阡陌交错,小桥流水,春耕秋收,四季轮替,其间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感悟体验,徜徉梦乡,流连忘返,杯酒诗文,浪漫人生。<br></h3> <h3>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描绘呈现了一幅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和谐画卷。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的名句道出了融入自然的奇妙体验。 而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更是流露出那种超然于世的旷达。<br></h3> <h3>   山水田园是自然的杰作,它成就了经典诗文,也沉淀为我们的文化符号。 儒释道三家共用自然这面镜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以“风”和“草”喻人性。“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花怒放、绿叶成阴,女子成婚,家庭和睦。《诗经》用自然风光比兴,俯拾即是。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散发着禅宗的觉悟,还有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见微知著,万物皆有佛性。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而不虚。”庄子的《秋水》赞美大海的博大,启迪人们不能自满。 儒释道都从自然中找到依存,古往今来,读书人积极进取功名,用儒家励志,以道家超然,借释家安顿。<br></h3> <h3>  姥姥家这里的乡村位于大别山边上,地形连绵起伏,凸凹有致,美丽的自然风光孕育着纯朴与智慧,这里钟灵毓秀,鸾翔凤集。姥姥说,村里几乎家家都出大学生,姥姥的三个孩子就有两位考上了大学。这个比例远高于全国乡村的平均数。从乡政府关于疫情的通报文件里,老爸发现这里的地名很有意思:杨公庙、金公庙、汪神庙、双庙、沙塘埂庙,还有九龙庵、百字庵、周庵,非庙即庵。以前老爸只知道姥姥家附近几年前建了一座庙,没想到这里的地名竟然有此特色,可见过去这里的寺庙林立,不禁联想到杜牧那首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宗教生产意义,寄托着人类最深的情感。宗教发达的乡村,往往自然环境幽美,人文底蕴深厚。<br></h3> <h3>  这里的山水,这里的寺庙,这里的人文,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此心安处是吾乡?<br></h3> <h3> 其实,乡村离我们并不遥远,老爸如你现在年龄时的乡村近于文学作品里描写的古典乡村,过去农耕时代经济发展异常缓慢,城市化并没有多长时间,所以,乡村山水田园成为现代城市人眼前的乡愁。如何平衡城乡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课题。<br></h3> <h3>  丫头,乡村田园也是一本书,放下桌上的书,翻开一出门的自然之书中去吧,去看,去听,去悟,去欢笑,去雀跃,去惊喜吧…… 爱你的老爸 2020年2月16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