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b>【原文】</b><br>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论语.里仁》)<br> <b> 【注释】</b><br> ①恶(wǖ)乎:怎样。②造次:急促、仓猝。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font><br> <h3> <font color="#167efb"><b style="">【大意】</b><br>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都向往的,但是如果不以正当的手段获得,君子宁可不要。贫贱是人人都所厌恶的,但是如果不以正当的的途径去摆脱,君子宁可不消除贫贱。君子如果背离了仁的准则,那怎么配被人称为君子呢?君子时时刻刻、哪怕是一顿饭的时间,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会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与仁同在。</font></h3> <b><font color="#b06fbb">【感悟】坚守信念,不违于仁</font></b><div><h3> 这则《论语》较长,理解起来也有点难。如果化繁为简,只要记住其中的一句话即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什么意思?就是说君子时时刻刻都不能“违仁”。</h3><h3> 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想过上富裕的生活,摆脱贫困的局面,这本是好事。但是,对于君子而言,富与贵应当取之有道。即便贫困的生活再怎么不堪,想要改变现状也应有道,这才是君子所为。而这个道,就是仁义之道,就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h3></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不“违仁”,这个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但能做到却很难。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回想自己一天的念头和行为,会发现在一天之中可能会发生多次“违仁”的情况。譬如,早晨起来急着上学、上班,会不会想着过斑马线可以闯闯红灯?看着别人都在闯红灯,你能不能坚守原则不去闯?在超市排队付款或者上公交车,会不会有想插队的想法?到了学校开始学习、工作或者批改作业,会不会一忙,就降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标准,给自己说:差不多就可以了。君子要求每时每刻都不能“违仁”,但好像我们是时时刻刻都在“违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像君子一样不“违仁”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阳明先生的心学方法,叫做“观照”。“观照”的意思是说,自己观察自己内心的想法。王阳明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态度、思想,都取决于心,想做君子,只要在心上下功夫即可。按照王阳明的心法,结合上面举的例子,我们应当这么做:当看到别人闯红灯,自己察觉到了自己心中也冒出了闯红灯的念头时(注意,此时只是有这个念头,但没行动),就要消灭这个念头于萌芽当中;当超市排队付款或者上公交车想插队时也是这样,学习和工作中想降低标准时也是如此。这种时时刻刻“观照”自己,消灭自己不好念头的行为,叫做“净心”。“净心”就是在自己起心动念处净化心灵,“观照”自己的念头是净化心灵的基础,反省不好的念头是净化心灵的关键,引导自己产生更好的念头是净化心灵的根本。“观照”、反省、引导,循环往复,主动持续,净化心灵。如此,通过持久地深入“净心”,才能不断地从深层次去除心中的贪念,才能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做到不“违仁”。</font></h3> <h5></h5><h3> 不少人认为,人生充满苦难,人总是在痛苦中挣扎。这个观点有些道理,但是我们再想一下,人们为何会这样?造成痛苦的根源是什么?有没有一种人能摆脱这种痛苦,让生命充实而又快乐?从某个角度看,造成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思想的矛盾。比如,有人看重财富,可等他拥有了财富,面对子孙对自己的财富觊觎和争夺的现实,他心里充满苦恼。这是因为他脑子里有强烈的伦理思想,财富观念与伦理的冲突,导致了他的痛苦。倘若坚守一个信念:不“违仁”,他就不会痛苦了。有人不看重财富,只关注家庭和美,子孝妻贤,也许他们很贫穷,也许他们的生活备受磨难,但只要亲情还在,他们就能生活得很充实、很美好。 </h3><h3> <b></b>“仁”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指人所具有的善良、正直、诚实、质朴的道德品质。只要坚守不“违仁”的信念,不去在乎富贵还是贫贱,更不去谋求不义之财,也不为改变处境而出卖良知,富贵有何喜,贫贱有何悲。但是,如果丢掉不“违仁”的这个信念,人就会成为处境的奴隶,为他人的褒贬所左右,生活得痛苦不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