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牟世明:500件“退休”农具里的陇中乡村记忆</font></b></h1> “省道穿村过,高铁头顶架。张家湾确实发达了,但是根丢了!”<br> 面对每一位来访者,牟世明都要宣讲自己的寻根理念。<br>张家湾是一个小村子,确切地说是中川村下属的一个社。中川村隶属于凤翔镇,凤翔镇隶属于安定区。张家湾距离定西市区只有不到五公里。过去十数年,城市化迅速地吞噬了这个村庄的乡土气,村民都为农民身份变成市民而雀跃,但牟世明却整日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br> 他四处搜寻能够证明农耕、民俗的老物件。在众人眼里,他成了和老物件一样古董的人。<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给孙子留点农具</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张湾社的城市化是与拆迁一道来临的。近20年来不断征地,全体社员的土地基本上全部被征光了。<br>地没了,村里人和农具一道解放了。犁、锄、车、铡……能扔的扔了、能砸的砸了、能烧的烧了。<br> 2013年,牟世明的小孙子出生了。看着儿子带儿子的过程,牟世明突然想到了20年前,自己带儿子的点滴往事。那时候,家里有十几亩土地,劳力少,每年种田都很犯难。有一年秋天拉田,架子车翻车了,把儿子摔出去好远,当场休克。送到医院才抢救了过来。<br> “种的时候种不上,拉的时候拉不来。难心得很。生活真的艰难。但那么艰难我们都过来了,我们延续着祖辈的规律一路走过来了,我就在想,我死了以后,孙子一代根本无法想象种田的过程,这其实是一个遗憾?”<br> 牟世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种田的家当留一点,让孙子长大了看,让未来的孩子长大了看。<br> “这是养活了我们祖祖辈辈的东西,毁光了就是亏祖先,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做亏祖先的事。忘了本是对历史的背叛。”<br>但牟世明动手搞收藏的时候,村里各家各户的农具已经毁得差不多了。在逐渐收藏农具的过程中,牟世明想到了做一个民俗博物馆。<br> “农具不是高贵的东西,但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发自内心的话,很多用具烧了,后代问起来没法交代述说,也说不清楚。不能在我这一代人手里断档了。”<br>牟世明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但他却是一个心怀理想的农民。持续反思,他觉得与农具一道消失的,还有人情味。这比农耕文明的丢失更令他揪心。<br> “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得无法想象。以前村里是烂泥路,现在生活都好得很。但是精神面貌不行,人变得太自私,利欲熏心。传统道德丢了,文化丢了。”<br>牟世明说自己1980年代,经常给村里人帮工盖房,那时候的庄风就是这样,大家都是义务帮工。但是到了2000年,自己盖房子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前来义务帮忙,村里的互助合作精神没了。牟世明觉得建立民俗博物馆,既能留住记忆,又能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望。<br> “保护传统农耕、民俗就是想用文化让人变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村记忆博物馆还原的陇中乡村生活场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收藏老物件差点闹离婚</b></h3><br> 办一个博物馆,不是说办就能办起来的。<br> 2013年,甘肃启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定西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牟世明的机会来了。<br> 牟世明只有初中学历,但他在干农活的空当,用抓铁掀的手自学学会了国画创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下,他和一位商人朋友联合建起了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定西市农民美术馆。美术馆着力培训农民书画人才,展示农民美术作品。当年,甘肃省首届十佳农民书画展在自己的美术馆成功举办。在各方的赞赏和支持下,美术馆办得如火如荼。但牟世明建民俗博物馆的梦想还在继续,他私底下一直在悄悄谋划这盘棋。<br> 起初,牟世明把村里的老物件“连哄带骗”都抬到了自己家里,在村里“搜肠刮肚”都难以找出老东西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外地。<br> 从2013年开始,牟世明走遍了定西市一区六县的山山水水。看到珍贵的物件,他会痛下血本。一开始,他背着老婆偷偷收藏,后来,他把家里征地拆迁获得的20万元补偿款全部贴了进去。这可是一家人的生命线,老婆知道后,彻底愤怒了。<div>“偷婆娘娃娃搞收藏,越来越多,把卖地的钱,也是全家人的口粮钱投进去了。老婆发现了,提出离婚。”<br> 关键的时候,儿子起了好作用,保住了婚姻,保住了家。<br> “我妈当时要和我爸离婚,闹得厉害。我调和才把矛盾化解了。其实以前我也不理解他的做法,但后面我跟着他跑了一些地方,感觉他的做法很有意义。我变得支持了他。”<br> 钱已经变成了老物件,就算离婚了也变不回来。老婆的一切反对都失去了意义。牟世明对收藏变得更加痴迷。<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500件藏品留住陇中乡村记忆</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15年,在定西农民美术馆,定西市首届农耕文化专题展开展。500件藏品一一亮相。</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政府官员来了,高校师生来了,社会群众也来了。老手艺、老物件、老传统,唤醒了大家儿时的记忆。有的人驻足观看,有的人合影留念。每一件藏品,都浸润着陇中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汗水。一场展览,完成了一次历史回访,每一位参观者都很难拒斥农耕生活和民俗场景对内心带来的触动。当很多人说这个展览很好的时候,牟世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安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政府认可并且支持,大家都说记住了乡愁。很多东西是小时候见过的用过的,大家看了都有感情。很多年轻的大学生看了也受到了教育,知道了五谷从哪里来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有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妻子的不理解慢慢变成了接受。以美术馆打“掩护”,民俗博物馆算是顺利做成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先以美术馆的名义建设,这样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如果一开始就说建立什么民俗博物馆,可能接受的人并不多。”</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15年,牟世明向政府正式申报成立定西市乡村记忆博物馆。2016年6月,他又成功举办了首届定西市民俗文化专题展。一月后,甘肃省博物馆协会传来好消息,定西乡村记忆博物馆入列甘肃省第三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名录。</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陇中苦瘠甲天下”。由于干旱,这片地域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但是,历史上,这里长期胡汉杂居,汉民族农耕文明与其他游牧文明在这里水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这里也出现了和全国各地一样的乡土文明衰落问题,很多承载着乡土文明的老手艺、老物件、老传统逐渐消失凋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城市化在张家湾以最直观最激荡的进化方式完成了变革。张家湾人牟世明以一己之力,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大半辈子的积蓄,收集大量反映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的老物件,表达了一位陇中人对于故乡的热爱,也给社会留住了渐行渐远的历史记忆。</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保护农耕文明一直在路上</b></h3><div><b><br></b></div> 是农民,没了土地。是画家,但不能生财。除此之外,牟世明还有一个职务:社长。<br> 牟世明的社长官位经历过三起两落,第一次当社长是1996年,干了10个月;第二次是2003年,只干了两个月就下去了;第三次是2011年开始的,至今还在干。<br> 社长是中国行政级别里面最低层的官。牟世明一年的报酬只有3000元。<br>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生财门路的农民而言,收藏老物件,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br> 一次,通渭县常河乡有位朋友说自己有一把老铜锁,愿意送给牟世明。同时,村里有很多毡匠,现在不做毡了,想办法收藏一面弹棉花的弓,很有意义。<div> 牟世明一听,乐开了花。<br> 他叫上儿子,开上自己的吉利牌汽车,近两百公里路程,一路狂奔赶了过去。由于走得匆忙,车子违章了。他命令儿子先把自己送到位再去处理违章。他赶到村里,铜锁只是一把工业时代的产物,价值并不大。弹棉花的弓对方要价太高,谈不拢。回家的时候,儿子说违章被罚款1000元。<br> 罚款、加油、过路费,牟世明的通渭之行花去了近两千元,但收获的只是一把小铜锁。<br> “收藏的过程,没法用经济利益来衡量,如果按照经济利益计算,我就是天下最傻的傻瓜。”<br> 有人说牟世明是死脑筋,干嘛不叫上工匠仿做老物件?<br>但牟世明说:这些东西是不能再生的东西,复制出来的和原来的是两回事。宇宙飞船都能上天,现在没有什么东西做不出来,但仿制的能仿出那份感情吗?<br> 有一年,牟世明委托一个朋友在乡下找了一件农具,当他和朋友开着厢式货车行至山下时,下起了暴雨、冰雹,他俩只能弃车前行。泥泞的山路上红胶泥粘在鞋板上,双脚变得像鸭掌。他们艰难行走三公里才到达目的地。农具主人见到他们时,深受感动、热情招待。临走时,牟世明给主人给钱,主人 不但不要钱,还说以后一定帮他打听有关古老农具的信息。<br>牟世明四处收藏,也有农民把他当成了文物贩子,特意坐地涨价。<br> “有不太愿意的人,给几张我自己创作的画也就换回来了,但是到后来,被点醒了,很多农民以为我在靠这个发家,要价越来越高。要价高了,我没钱弄。”<br>但有一个结果是令牟世明欣慰的,收藏农具作品时,有的人也受了启发,不再破坏农具,自己保护了起来。<br> “有时候产生了拉倒算了的想法,但是睡一觉起来还是想干。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支撑着自己。”<br>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这是张家湾曾经的景象。如今,张家湾头顶着高铁,四周机器轰鸣,氤氲烦闷。<br>炊烟不见了,耕田不见了,牟世明年幼时的故乡不见了。他精神的故乡停留在农具里,与现实故乡有些割裂。记住乡愁,对于牟世明而言,就是不断做好乡村记忆博物馆。<br> “继续不断完善,继续往里面充实作品,这个行当浩大,用一辈子去做。开展专题展览,让更多人知道,要守住乡土文化,这是一种提示和激励。保护农耕文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