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大学》广义

烟雨红尘

<h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此生足矣。儒学经典,心之向往,但是一直未曾有过深入系统的学习,深感传统文化之匮乏,文化自信之缺失,正值国学文化复兴之日,加入新国学读书点,与各位同仁一起学习国学经典,开启人生智慧。</h3><h3><br></h3><h3> 读《大学广义》一书,有感于潘麟先生文化内涵之丰富,修养之深厚,身为炎黄子孙,在生命最初的成因里,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传统已经深深根植于心,人生阅历得以丰盈之后,方能在百味人生中体悟到国学思想之精髓所在,循序渐进以至于融会贯通。学习国学知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之美,以达净化灵魂,修养身心之境界,向古之圣贤学习,开启一场与先哲心灵的对话,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升华,也是人生高度的攀升。</h3> <h3> 当人类的四大古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随着朝代的更替兴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华夏文明一脉相传,源远流长,这源于我们有着文字的记载与传承。华夏民族是一个农耕的民族,每一次外族的入侵不仅使我们的国土面积增加,少数民族为了巩固集权统治大力推广和学习汉族文化,与汉人通婚,逐渐被汉化,融入华夏民族的血脉。北魏的鲜卑族和满清在领土扩张之后都由原来的游牧民族定居中原成为农业民族,各民族逐渐汉化的大融合,使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世代相传。</h3><h3><br></h3><h3>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三代以来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收摄于“仁"中,是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者。《大学》被二程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相传曾子所著,其文论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学术。《大学》是一部儒家《圣经》,是《小戴礼记》中的第42篇,被二程称为“入德之门”。</h3> <h3>  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定为立国之本。魏晋南北朝的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混乱,文人士大夫抱负难以施展,于是一些人逃避现实,崇尚玄学清谈,隐逸遁世的竹林七贤是当时的代表人物。南北朝时期战乱分起,儒家思想在风雨飘摇之中,已经处于支离破碎。</h3><h3> 大唐帝国建立后,在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古文复兴运动的倡导下,崇尚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至此《大学》才得以推广。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论注经典一开始就为人们所崇尚的,它会饱经岁月风霜的洗礼而最终登上历史的舞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h3><h3><br></h3><h3> 诗圣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忧国忧民抱负却难以实现,其诗多是反映安史之乱后民众的疾苦。直至南宋黄庭坚一再推崇杜甫的诗为诗史后才被世人所重视,广为流传。“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是被称为东方之梵高的明代画家徐渭的感慨,可见艺术家生前无比寂寞清苦。</h3> <h3>  北宋时期周敦颐、邵雍及张载创立了理学,程颢、程颐创立了洛学,其叔父张载创立了关学,洛学和关学都是理学的一个分支,北宋五子皆为理学的奠基者。张载凤翔人,后居陕西眉县,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思想的浩然正气彰显其中,也影响了后世的许多仁人志士。</h3><h3><br></h3><h3> 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宋衣冠南渡,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幼年时的朱熹也随父南迁,后学富五车的朱熹深受二程思想的影响,在其基础上融入了佛学和老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一种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即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学核心:一是格物致知,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二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在后世彼有争议。朱子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并著有《四书集注》,被元、明、清三朝作为官学教科书。</h3> <h3>  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强大的帝国铁骑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劫,历史写下了悲壮的崖山海战,无力回天的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年仅八岁的小皇帝投海自尽,十万军民也纷纷投海殉国,文天祥被俘三年誓死不降,慷慨就义,这正是文人风骨的表范。南宋军民以满腔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谱写了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h3><h3><br></h3><h3> 蒙古入主中原后,忽必烈看到了汉人在儒家思想的理念下忠肝义胆,以死殉国的高尚情操,故尊重儒学,并且推崇理学为官学。由于异族阶级的统治,汉人不愿入朝为官,所以赵孟頫受忽必烈的邀请入朝为官,由于是赵宋宗室,所以后世人怀疑他的民族气节,对他褒贬不一,赵孟頫这样的旷世奇才若不入世为官造福黎民,人生也就太遗憾了,更何况南宋灭亡之际赵孟頫年龄尚小,不谙世事,他本人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意识到自己处于新旧朝代更替的两难处境,虽然他的绘画造诣很高,但穷其一生终不画兰。南宋遗民郑思肖由于深念故国,所画兰花皆是无根之兰。</h3><h3><br></h3><h3> 程朱理学推崇格物求理,由外及内的工夫进路,王阳明年轻时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静坐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的理,结果一无所获,自己却病倒了,自此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王阳明以孟子的思想为根本,受程颢理学的影响,在此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心学的核心内容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提倡专一用于内以求本心之诚,由内及外的功夫进路。我们今天所学的《大学广义》一书取王阳明的见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