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早上7:20乘车前往县医院。旭日初升,天空碧蓝,微风稍有暖意。</p> <p>我所分配到的是县医院内二科,这里原是神经内科病区,目前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2例,均为单间隔离。隔离病房内外交流只能依靠手机,有时电话里说不清楚,隔离区内的医护就把病人的情况写在纸上,拍照发到群里,外面的人再把医嘱的调整意见拍照发回。</p> <p>跟随当地的陈敬星主任,我第一次进入到隔离病房。按照穿脱流程,在督导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穿戴好防护设备,核查无误,老师对我轻轻说了一句“谢谢您,加油!”我深吸一口气,踏入那扇神秘又有些让人畏惧的大门。戴上护目镜,视线有限;穿上防护服,听力受阻;双层的口罩下呼吸有些急促;双层手套的操作也不那么灵活。</p> <p>陈主任告诉我,科里的医务人员自从疫情发生以来,便再也没有回过家。我问高个白衣的赵娟:“最初的时候怕吗?”她笑着回答“怕啊,但那么多病人潮水般涌来,根本来不及去想怕不怕了”。隔着防护服,我看不到她的样子,可走廊橱窗里的照片却让我记住了她年轻的笑脸。</p> <p>进一间病房,看一个病人,我们都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这位阿婆已经77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近日气促加重,但夜间还可平卧,查房时也未见双下肢水肿,考虑到病毒性肺炎的进展很快,今天准备再次复查肺部CT。陈主任十分耐心,除了解释病情,每查完一个患者,他总是轻声安抚“不要怕啊,这个病能医好,只是有传染性需要隔离,这是国家免费医治,你们的三餐也是免费的,只用好好休养配合就行。”患者们多是和气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医生啊!你们最辛苦!”可也有那么几个情绪焦躁的,说话间难免言辞过激。有一位老爷子说着说着就怒了,“现在我们村子被隔离了,有人打电话来骂我,我急啊,这让我回去怎么做人啊”,还有一个小伙子的妈妈电话打来,直接质疑“你们医生怎么搞的?为什么我儿子的信息上了网,现在周围的朋友亲戚都知道了,你们要给个说法!”还有埋怨隔离限制自由的,饭菜不合胃口的,陈主任就这么逐一解释,耐心抚慰,站在一旁的我静静看着这一幕,有些感动,这些奋战了20多天的一线医护们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分昼夜,在医疗救护的同时还得稳定患者焦躁情绪,照顾饮食起居,解读国家政策,这一刻,我读懂了“脊梁”二字,有些泪目,护目镜泛起一层薄雾,视线更差了。</p> <p>回到清洁区,回想这近两个小时的查房过程,不知从哪刻开始就一点儿都不紧张了。翻开微信,看到这样一条信息,这是医院骨科的杜主任,疫情发生后一直在坚持工作,连续作战,因劳累过度今天出现了右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不能再继续参加排班。</p> <p>窗外阳光明媚,期待疫情早日过去,大家可以摘下口罩,让我去好好记住他们的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