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国古代,官价有“九命九品”之分,其中分为九命者,以九命最高,一命最低,而分为九品者,以一品最高,九品最低。公元221~263年的蜀汉时期,平昌令张翊著《花经》,沿用古代官衔等级将花卉也以“九品九命”等级品评,将“山茶花”列为“七品三命”。这是我国第一部花卉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最早记载山茶花的文献,当时人们就非常看重茶花的地位。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喜爱山茶花,被评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名花之一,誉为花中珍品。</h3><h3> 史料记载,在三国时代,山茶花已有人工栽培。但直到南北朝及隋代,帝王宫廷、贵族庭院里栽种的,仍是野生原始品种茶花,‘花单瓣红色。唐代丞相李德裕(787—850年)著的《平泉山居草木记》记载:“是岁又得稽山之——贞桐山茗。”南宋《会稽续志》述及贞桐山茗时说:“在唐,唯会稽有之。其种今遍于四方矣。”(会稽,即浙江绍兴古称。稽山,为会稽境内的山脉。)又说:“其花鲜红可爱,而且耐久。”宋代记载了茶花品种15个,此后品种不断增加,至今我国的山茶花品种已达到833个。</h3> <h3> 传统医学认为山茶花具有凉血止血、散瘀、消瘀肿的功效,内服可治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痔血、赤血痢、血淋、血崩、带下;外用则治烧烫伤、创伤出血、跌扑损伤、乳头皲裂疼痛等症,这主要与山茶花含有花白甙及花色甙等收敛止血剂有关,对山茶花的药用价值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该书对此有详细记载:“山茶,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产南方。树生,高者丈许,枝干交加。叶颇似茶叶,而浓硬有棱,中阔头尖,面绿背淡。深冬开花,红瓣黄蕊。主治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并用红者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朱震亨)。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涂。”清乾隆名医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中已有详述:“山茶花微辛、甘寒、凉血。治吐衄、肠风下血,汤、火伤灼(麻油调涂)用红者。子、妇人发直,研未掺之。”</h3> <h3> 在西南地区,民间常取山茶花花蕾供药用,视红色宝珠茶花为药用茶花。其他山茶花也有类似的作用。山茶花含有花白甙及花色甙等敛止血剂,有止血、散瘀消肿之功效,主治咳血、鼻出血、肠胃出血、子宫出血以及烧伤、烫伤、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等症。泡酒成茶花酒,或煮糯粥时加入茶花成茶花糯米粥,以治痢。</h3><h3> 山茶还是重要的油料植物,它们的种子,几乎都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俗称茶子油,茶油为半透明,茶褐色,半干性,富含亚油酸,主要供食用,特别适合心血管病患者食用,上等的茶油冬季会凝成乳白色的结晶,不影响食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