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记✂️

易孟祥

<h1><b>  年前,为了简便,花了不到三十元,从网上买了两副春联。计划送一副给父母;自己留一副,以换下猴年贴的那一副。<br></b><b> 一晃四年过去了,门外的“春”联还跟新的一样。只因家里平时就两只“猴子”,便一直不舍得换下来,既省钱,又省事。<br></b><b> 没办法,拗不过老婆大人,我最后还是妥协了。谁知道网上的店家,顺带送了一大把“福”字,纸质的大“福”字不说,单说下面这种透明的塑料“福”字,一下送了十来张,颜色鲜艳,图案吉祥,经久耐用。尤其是张贴简便,用花花喷水壶喷点水到玻璃上,立马搞定。</b></h1> <h1><b>  看着这漂亮便宜的“福”字,思绪一下闪回到儿时。<br></b><b> 那时我大约五六岁,邻居姐姐“湘哥”不仅人漂亮,还心灵手巧。她教过我玩花绳,也教过我剪“五星”。七十年代,也许剪个五角星夹书里,压玻璃下,或是贴窗户上,应该是最最时髦的事了。</b></h1> <h1><b>  其实,剪五星最难在折纸。一张对折后的纸,要连续正反折四次刚好对齐可真不容易!我经常要试折三四次才能折出来。剪倒是不难,只要不剪到自己的手就行。当然,后来学了平面几何,拿量角器一量,第一次折个36°就行了。</b></h1> <h1><b>  十岁那年,四叔要结婚了。张罗娶媳妇的娭毑把我喊去,要我跟谢家年姑娭毑学剪蝴蝶,我立马就学会了。</b></h1> <h1><b>  十五岁时,我在岳阳读师范。美术老师李伟,是个不错的老师。他不仅表扬了我画美女同学模特黄红萍的素描画得像,还给我的手工剪纸“蝴蝶”打了满分。后来奖励给我的《画语拾零》,现在我还一直保存着。四年级时,美女同学刘艳送我半个坐标本;五年级时,数学老师黎曼丽送我一本《优秀作文选》;初三时,数学老师朱炳才送我一个数学练习本;师范毕业时,陈五洋送我一个日记本,谢海云送我一个袖珍相册,刘淑媛送我一丛珊瑚,王振兴送我一支喷气式飞机形的圆珠笔,袁卓英送我一本象棋书,李娟送我一本歇后语词典……我就是个穷鬼,别人送东西给我,我却从不礼尚往来。记忆力那么好的年龄,可惜没全部用在一个喜欢的方向,假如出生在天子脚下,说不定我也在故宫修文物哩。</b></h1> <h1><b>  十八岁那年,好友光祖的哥哥光德要结婚了。我和政权两个人,提前一天去东坪,先帮忙布置新房再喝喜酒。那一次,不仅剪了蝴蝶,还剪了“囍”字。虽然是第一次剪“囍”字,剪出来还不错。并且,我还将团花图案与“囍”字结合,创造性地剪出了中间有洞、可以套在煤油灯罩上的圆形“囍”字。</b></h1> <h1><b>  十九岁时,我在长湖工作。当地的群众,有听说我会剪“囍”字的,上门来请后,我至少可以靠手艺,赚个把熟土鸡蛋吃。</b></h1> <h1><b>  后来,大哥、二哥先后结婚,协助妈妈布置新房,自然成了我的专属。<br></b><b> 二十二岁那年正月初六,我也结婚了。床上的、桌上的、墙上的、窗上的,以及接亲的大中巴车上的“囍”字,都是自己用心剪的。老婆大人,你还记得么?</b></h1> <h1><b>  后来到了石狮中学,同事吴锦章(已过世)老师收大媳妇,请我去剪“囍”字,我还把“囍”字中间的口,剪成了开口笑的胖娃娃口的样子,上面再剪两只喜鹊,应该也算一种创意吧!</b></h1> <h1><b>  九十年代中后期,市面上慢慢有机制的现成的“囍”字卖了,价格便宜,式样规范,我的“手艺”从此闲置了。我知道,很多手工,已经无法跟机器叫板了。正如爷爷写对联一样,就算你会写,哪有人家八块十块钱就搞定来得那么快,那么花哨。</b></h1> <h1><b>  于是,不是书法家,还有几个人手写对联?不是艺术家,还有几个人手工剪纸?</b></h1> <h1><b>  二三十年来,再也没有人请我剪纸。甚至,知道我喜欢剪纸的人,也没有几个了。<br></b><b>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拿一把剪刀,坐在桌前,按照自己的心意,随手剪点什么,都成了奢望。<br></b><b> 是这场可恶的新冠疫情,把我们紧紧地关在家里,才有了更多回忆过去、思考人生的闲暇。<br></b><b> 我想,人的一生,就是来体验,来经历的。不管生活是酸,是甜,是苦,是辣,还是咸,我们都应该尝一尝。体验过后就是经历,就是我们的生命轨迹!人的一生,就是经历的总和!<br></b><b>&nbsp;<br></b><b> &nbsp;剪纸里,同样有亲情、爱情、友情。</b></h1><h1><b> 一把小小的剪刀,也可以串起一段段人生的记忆。</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