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广西大学附属中学初1905班 郑朝文</h3> <h3> 我的家乡是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它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1991年11月1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会议上,被命名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2003年11月,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证书。据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巴马百岁以上寿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个长寿区之首。</h3> <h3> 我的家乡除了绝好的空气、阳光、水和地磁,还有着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父老乡亲们以谦卑而诚恳的心,向造化祈福延寿,这个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们巴马长寿文化里最精妙的构成,这或许与巴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样有传扬的意义,这个习俗就叫做“补粮添寿”。</h3><h3> </h3> <h3> 所谓“补粮”,就是“补充食粮”的意思。</h3><h3> </h3> <h3> 为了对“补粮添寿”这一文化的深入了解,我通过电话采访了我们县文化馆的馆长——覃斌伯伯!(本计划当面采访的,但受疫情影响,只能电话采访了。)</h3> <h3> 通过馆长伯伯的介绍,我了解到,原来人上了年纪,生理功能衰减,免疫力差,头痛脑热是经常的事。</h3><h3> 但老人却有老人们的看法,认为上天安排给他一生的“粮食”就要吃完了,人生之路快走到尽头了。</h3><h3> 为了安抚老人,子女们就张罗为老人“补粮”,用这种方式消除老人的后顾之忧,祈望老人延年益寿。</h3><h3> 给老人“补粮”,不仅是晚辈从物质上关心长辈,更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上的安慰,实质上起到了精神疗法的作用。</h3><h3> 心理上的健康可战胜生理上的不足,有句俗语说“有命不怕病”,这些受“补粮”过的老人,认为生命已得到延续,无忧无虑,愉快地生活,过好每一天。</h3> <h3> 覃伯伯说,在我们巴马民间自古历来就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家中有上了60岁年纪的人,都要经常请师公(算命先生)为他(她)察看生辰八字,看其是否有“缺粮”(缺粮就意味着生命即将终结)的迹象,若有,儿孙们就要在其“粮绝”之前举行一次“补粮”(俗称“送生粮”)活动,以其获得延续寿命的效果。用"补粮"这种方式消除老人心里的后顾之忧。</h3><h3> “补粮”要选择吉日举行,请道公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按五行生克的原理来确定“补粮”的日期。</h3><h3> “补粮”之时,孝主在房屋的中堂设置一张祭桌,摆上三碗大米当做香炉,分别插上奉请诸神牌位及受“补粮”老人的奏文,祭桌的四个脚上绑四根去枝留顶的青竹竿,每根竹竿分别挂上谷穗和布匹。</h3><h3> 祭桌旁边备有一箩筐大米,孝主所杀的牲头煮熟后全部端上祭桌供奉,道公宣布仪式开始后,孝主面对祭桌下跪,道公一边敲击小锣,一边念诵祷词。在道公念诵祷词过程中,孝主分三次给祖先神位献酒献茶,当第三次献酒献茶结束后,受“补粮”的老人进入卧室坐在床沿上,双手拿一个红布袋。</h3><h3> </h3> <h3> 孝主手执黑色布匹,把一头放在祭桌旁的装有大米的箩筐内,再把另一头放在老人的怀里。</h3><h3> 当道公宣布给老人“补粮”时,到场参加仪式的孝男孝女,排好队按次序一次一人到祭桌旁下跪,双手接过道公从箩筐里盛上的一碗米后,再拿出各自准备好的钱币(多少不限),放在米碗里,顺着这块黑布走到老人面前,恭恭敬敬地把米和钱装进老人手拿的红布袋,并说一些祝老人健康长寿的彩话,然后退出卧室。</h3><h3> 所有到场的人一一给老人补完粮后,道公切上几块已煮熟了的肉和一碗饭送到老人床前,做上一段法事后,由孝主给老人喂食,然后道公将一条事先准备好的红布带系在老人的腰上,再把祭桌的四根青竹竿放到老人的床头或蚊帐上,封灯,燃放鞭炮,仪式结束。</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