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的春节假期与往年大不相同,听不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看不到热热闹闹的拜年场景,寥寥无几的行人也都戴着口罩形色匆匆,沿袭了几千年的“年传统”似乎不再那么浓。这一切都是因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疫情来势汹汹,牵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我每天关注网上疫情数据的实时更新,也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着。我告诉自己:虽不能亲临抗击疫情一线,但也要用坚定的信念、扎实的工作,肩负起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场战“疫”中的责任和使命!</p> <p> 疫情当前,作为一名班主任,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在为这场战“疫”助力。从大年初三接到学校通知的那天起,手机、电脑就与我形影不离。疫情就是命令,班级防疫工作容不得一丝马虎和懈怠。疫情发生后,在学校强有力的组织安排下,我通过班级微信群、电话沟通等多种方式摸排学生具体信息:是否发烧、是否去过武汉等疫区、学生个人及家庭成员是否和疫区人员有密切的接触等等。通过细致摸排,对班级43名学生及132名家庭成员信息了然于心,并倡导家长给孩子每天量一次体温,对体温出现异常的学生要及时上报。</p> <p> 疫情蔓延全国各地,班内四名至今未回潍坊的学生是我心头最大的牵挂。“现在返程不安全,我们回不了家怎么办?”“回潍后还要居家隔离14天,孩子落下的课怎么办?”面对着家长们的种种担忧和焦虑,我尽力当好大家的“主心骨”,每隔几天就与学生、家长微信联系,进行学习引导、交流沟通。除做好各项信息的统计,另一方面我积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鼓励大家居家不外出、不信谣不传谣……并组织开展了“亲子阅读”、“亲子运动”等多种班级活动。</p> <p> 疫情期间,我们能安稳的“宅”在家里,是多少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所渴望不及的。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他们在本该安享晚年的年龄却走向防疫的最前线,还有无数医务工作者、警务人员、公务人员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的“逆流而上”,这背后是许多家庭的别离和奉献。</p> <p> 班里的陈睿旸同学,妈妈是一名医生,因疫情防控需要,从正月初一上岗以来已连续工作二十多天;爸爸在街道工作,每天忙着辖区内人员排查、抗疫工作宣传……为了能够二十四小时应对突发疫情,也为了避免工作可能给家人带来的感染风险,夫妻二人只得把两个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已经半个多月未见到孩子一面。假期中,为了确保每个孩子的平安健康,我经常会和每个家庭做沟通,但睿旸的爸爸妈妈每次只能趁工作间隙才能读到我的信息。某天我收到了睿旸妈妈发来的微信消息,她有些愧疚的说:“郭老师,因为我们工作的特殊性,有时不能及时回复您的信息,真得非常抱歉。给您添麻烦了!这个假期也没能好好陪伴孩子,我们......”读完信息的我眼圈红了,我体会到了一位母亲想念孩子的心情,我更看到了一名医护人员的坚守。从那天开始,我加上了睿旸的微信,每天都与孩子聊一聊他的生活和学习。睿旸很独立,除了认真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还会帮着照看弟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减轻了爷爷奶奶的负担。睿旸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我的“远程指导”下下载钉钉软件,加入班级钉钉群,还学会了如何查找使用“学习资源包”。</p><p> 每次与睿旸聊天,孩子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与牵挂,但更多的还是对父母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睿旸告诉我,因为担心爸爸妈妈的安危,他会特意关注疫情动态,当看到电视新闻中许许多多像爸爸妈妈一样的战“疫”勇士时,他好像懂得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含义。听到孩子这么说,我流泪了,战斗在前方的英雄们,愿你们百病不侵,平安归来,和家人早日团聚!</p> <p> 一场疫情把孩子们隔离在了家里,但是隔离不了我们对彼此之间的关爱。每一个孩子不管对家庭还是学校来讲都是无比重要珍贵,孩子们能平安健康、积极阳光地渡过这个特殊的假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期待春花烂漫时孩子们奔跑、嬉笑的身影,期待我们大家的美好相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