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普通的农民,一辈子都与土地打交道,他们将所有的爱都给予了我们兄弟三家及我们的子女。</h3><h3>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在大家庭长大,奶奶、姥姥都去世的早,父亲是爷爷5个子女中的老幺,母亲是外公8个子女中的老七,他们从小都是缺衣少食生活困顿,想起来父母亲在五十年代初,那个物质匮乏医疗卫生水平低下的环境能活命实属不易。父亲十七岁时成了没娘的孩子,奶奶去世后大爸大姑给予了父亲特别的关爱,父亲曾随大姑到安边老城生活过一段时间,可惜大姑离世也早。母亲十四岁也成了没娘的孩子,姥姥去世后舅舅姨姨给予了母亲和小姨更多的关爱,特别是大姨,给予母亲和小姨母爱一般的亲情,给母亲和小姨穿针引线缝新补旧,母亲经常想起大姨对她及我们这个家的关心帮助。大姑大姨是父亲母亲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位女性,直至今天父亲和我们都会聊起和大姑家的姐姐们一起在安边老城担水磨豆腐(大姑年轻的时候在安边老城做豆腐)的经历,2017年春天带父母参加定边晓峰外甥女儿婚礼返回时,还特意下高速到安边老城转了一圈,父亲还给我指大姑家居住的大体位置,时过境迁老屋已不复存在,但那段母爱般的亲情温暖父亲一辈子;母亲经常给我会说起和大姨家姐姐们一起在莲花池附近捡猪菜割羊草的那段经历,大姨是一个聪明贤惠的家庭妇女,一生病魔缠身但勤劳坚强,经历坎坷但精神不倒,是老城少有的能干女人。</h3> <h3> 2020年春节前后湖北武汉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新型冠状病毒,而后蔓延全国,我所在的城市乡村都采取了非常措施封城封路,全民闭门在家进行隔离防护。在家封闭隔离期间乡下的父母非常担心我们一家的生活,我在电话中给父母说了,我这里好好的每天主要是陪儿子完成作业。母亲还是不放心,想着我们已断粮断菜,听人家说一棵白菜六十多元, 更是心疼的不得了,催我回家拿些食材应对这次疫情。可怜了我的老父老母,儿子我都四十多的人了,两个人带一个孩子还不放心,还惦记着我们一家的生活,本应该我们多陪伴你们,多为你们做点事。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七),吃过午饭开车回到家,父母亲正在将凉晒好的玉米装袋入仓,看到我回来格外的惊喜,二老停下手中的活和我拉家常,埋怨我不早点回来拿点东西,父亲在一旁附和说,你妈一天在念叨着我们,怕你们没吃的了。一股暖意热上我心头,有爹妈的孩子真好,不管我们多大,在他们心中永远是孩子。母亲为我准备了土豆、豆角、酸菜、白菜、鸡蛋、猪羊肉,给我儿子蒸了手工馒头,临走还不忘给媳妇带了一盆滤好的浑酒。父亲早早的给说着,早点把你妈准备的东西装车上,免得走的时候落下了。临走时看到父母见儿的那份喜悦,又和父母呆了半个多钟头,坐在热烘烘的土地坑上和父母一起看电视拉家长,随着父亲的回忆母亲的唠叨,羊肥了羔大了庄稼长好了母鸡下蛋了,浓浓的亲情油然而生,真希望这份温暖永恒。</h3> <h3> 今年父母亲的身体远不如前几年,但仍坚持喂猪喂羊喂鸡种菜,为的就是我们可以吃着不喂饲料的肉蛋,不施农药的蔬菜,让我们在家里感受到父母的亲情,父母在家就在。去年父亲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母亲的老腿这几年也一直疼痛还伴随血压偏高,每天都要按时吃药缓解病痛,但他们仍坚持劳作,不希望连累我们兄弟三人。</h3><h3> 我们兄弟三人都当了父亲,大哥有了外孙女,在我们疼爱自己孩子的时候常常想起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养大我们三个是多么的不容易。父亲是个木匠,为了贴补家用经常外出务工,一走几个月,母亲一个人既要下地干活,还是喂养畜禽,填饱我们兄弟三个的肚子。冬天,母亲白天推磨碾米喂猪喂羊,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我们缝新补旧。那个时候我们都特别的调皮,衣服面料也不如现在的这么好,玩耍上一天不是这一个洞就是那撕破一道口子,母亲连夜给我们缝补好,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奔跑在乡村土路是最美的记忆。父亲在外给乡邻们锯木改板制作家具,砌墙架梁修房盖屋,在家编筐拧绳砍材整地,帮母亲喂养牲口从不闲着。</h3> <h3> 今年的疫情让人们一度产生恐慌,害怕市场供应不上断米断面,我还和儿子调侃,咱们再没吃的回老家吃玉米面,我们小时候也吃过玉米面粉,奶奶家种的玉米够我们吃几年,社会进步了但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这也许就是家里有粮心中不慌,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厚实的靠背。 </h3><h3> 今天单位值班,记录一下父母对三个儿子这些年的养育之恩,已为人父的我深感父母这些年的不容易。希望我的父母在晚年更加幸福,身体更加健康。</h3> <h3> 志 斌 2020年2月14日 榆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