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小说)

若萦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楔子</b></p><p><br></p><p> 下午三点多,我抽空回家看看爸妈。这会儿正是老爸每天习惯书法午练的时间。屋内飘着香浓的咖啡味,窗台的翠竹盆栽怡人悦目。书案上的毛边纸,墨迹未干,分别用我自幼熟悉的草书和楷体写着“若要人似我,除非两个我”。我知道,任性的老妈又让老爸生闷气了,他正在用他孩时外公常重复的那句箴言作自我调适了。而我从小每逢不开心的时候,老爸总是语重深长开导跟我说这句话。我从没见过这位太公——我奶奶的父亲,但他这句“若要人似我,除非两个我”的箴言,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我成长。</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阿贵不见了</b></p><p><br></p><p> 天色已黑,德兴和米铺已没有了客人,全鑫和永仁还在整理刚到的新米。柜台上,清脆而流畅的算盘声很有韵律地回响着,这是每天收铺前常能听到的声音。裘锡元,德兴和米铺资深掌柜,年约花甲,个子不高,身形清瘦,身穿深灰色的斜襟长衫,感觉年岁清减,看不出老态。他的老花眼镜托在鼻梁骨上,目光如炬,正在专心致志地作当天结算。他运行在算盘每颗珠子上的指尖,如同行云流水,动作和声音都具艺术的美感。</p><p> 锡元,祖籍浙江绍兴,裘氏后代,父亲原是位供职府衙的师爷。后来,举家南下迁至广东肇庆落户,生有一子两女,锡元排行老二。锡元自小擅长算术,算盘能手,担任米铺掌柜工作。德兴和米铺是肇庆老字号。那时的掌柜,要么是老板自己当,更多的是聘请信任的人。而雇佣的掌柜掌握店铺的财务权、业务权、人事权,同时负责采购、销售和财务工作,俗称“行江佬”。锡元,多年深被老板信任的老雇员,除了负责本土区域采购、销售,还长期要跑郁南、梧州等地区。随着年岁增长,业务运作成熟,锡元现已不需经常“跑行江”了,大部分时间待在米铺负责账务和店铺管理为主。</p><p> 柜台上、靠墙的通花陈列木架上,分别雅致地摆放着翠竹、文竹、佛肚竹的小盆栽。俗话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向来爱竹,以至于在生活的每一处皆可发现竹之美。同时,这也体现一个人的审美与风骨。</p><p> “阿贵回来了吗?”锡元停下拨打算盘的手,眉间的“川”字清晰可见。他语调平和,用温匀的语速问道。</p><p> 全鑫回话:“三天不见他了!”</p><p> 永仁也说:“那天下乡,到现在还没回来。平常当晚就回来,或是第二天就回了。”</p><p> 锡元不急不躁地说:“夜了,你们收拾好就回去吧。”他利落地把柜台上的账簿等东西整理好,习惯地把米铺再查看一圈。</p><p> “掌柜,那我们走了!”全鑫和永仁望着锡元说道,准备回家。</p><p> 锡元点点头,也准备熄灯离开。</p><p> 他关门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往水街码头方向走去。他走到一条狭窄的小巷里,一股柴火味扑鼻而来。他听见吵杂的人声,还有铁铲与铁锅碰撞的炒菜声。小巷两边几间又小又矮的瓦房里,透出微弱的煤油灯光和柴火的亮光。他来到一个紧闭的矮木门前,敲了几下,喊道:“阿贵!阿贵!”</p><p> 对面和旁边的两家有人闻声探头出来。</p><p> 对面的女人说:“阿贵几天没回了。”</p><p> 旁边那个男孩也说:“他不在,一直关门。”</p><p> 锡元点头道谢,退出小巷,慢慢走回家。月色朦胧,锡元单薄的身影在柔和昏黄的街灯下渐渐拉长,远去。</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奔丧</b></p><p><br></p><p> 第二天天刚亮,个子瘦削的锡元已来到码头,坐上了去梧州的船。在船上,他没有跟别人搭讪,一直闭目养神。到了禄步,他下了船,从事了几十年的跑堂,熟悉地循路而行。走过崎岖的山路,穿过稻田,踏着泥土,他沿途问过几次路。终于,他来到一个小村口。大榕树下有几位老人坐在树头聊天,有抽着水烟的,有正在帮狗找跳蚤的,也有妇女在晒着菜头。</p><p> 锡元上前打探:“大叔,知道黎贵住在哪里吗?”</p><p> 树下几人听了,都静了下来,互相对望,打量着锡元,看得出神色有点怪异。大叔放下嘴里的水烟枪,用烟枪指向村里,说:“你来奔丧的吧!井头后面那巷进去,办事那间。” </p><p> 锡元听了,瞬间愕然,点头道谢后,他向井头方向走过去。井头平台,几位身穿深浅不一蓝土布妇人蹲着洗衣服,叨唠着家常。她们看着走近的锡元,都收了声,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位身穿鲜净长衫城里来的人。</p><p> 锡元走进小巷,一股香火气味迎了上来。他踏着已被岁月磨得圆滑的石头路,在第二个横巷停住了脚步,横巷里传出呜咽的声音。锡元站在弄口,他看见一老一少两个妇人哭泣着跪在黄土房的门口烧纸钱。锡元内心忐忑,不知如何开口。年轻妇人抬头,看见眼前这位穿深蓝布长衫的男人,知道不是村里人,茫然地看着锡元。</p><p> “嫂子,节哀!”锡元对她点头,谨慎地开声。</p><p> 年长妇人还在俯身痛哭着,年轻妇人向屋里喊:“阿贵!阿贵!”</p><p> 锡元听到年轻妇人的喊声,忐忑的心顿时平缓下来。屋里传出脚步声,一个人探出头来,随着年轻女人的视线往巷弄口看。锡元一看,正是阿贵。</p><p> 阿贵看见是锡元,神色紧张,语音颤抖地喊:“掌……柜!你怎么来了?”</p><p> 锡元平和地说:“我是来行个礼。”</p><p> 年轻女人惊悚地连拉带扯地把年长妇人拖进屋里。</p><p> 阿贵走出门口,打了个扑通,一下子用手撑着门框。</p><p> 锡元连忙往前急走一步,扶住阿贵。“别急!慢慢说。”</p><p> 阿贵脸色苍白,拉着锡元往巷弄深处走了几步,那里已是死胡同,没有人。阿贵嘴唇打颤地说:“掌柜!你要放过我!你要放过我!”</p><p> 锡元皱着眉,冷静地问:“发生什么事?”阿贵蹲在地上,捂着脸,突然像崩堤般哭了起来。一会后,阿贵抬起头,哭着告诉了锡元。</p><p> 原来三天前,阿贵如常下乡收账,通常近途当晚回米铺交账,远途次日回来把收到的货款交给锡元。那天收账回来,他在码头意外碰见了自己的老婆刚下船。才知道,父亲病重,债主又来催还债,她不得不来城里找他回家。于是,阿贵携着货款与老婆急忙乘船回禄步乡下了。他们回家次日,阿贵老父过身了。债主又来,阿贵不得不用收到的货款还债……</p><p> “掌柜!我错了!求求你!救救我们!”阿贵泪流满面,双手扯着锡元的长衫,重复地喊道。</p><p> 锡元紧皱着眉头,拉起阿贵。然后,两人一起走回屋里。一进门,一边是黑乎乎的炉灶,另一边是两个旧水桶、木盘和农具等杂物。黑暗潮湿的黄土房,两张床,“七”字摆着。小床与其说床,不如说是两三块破板拼凑的。小床上蜷缩着一个神情呆滞的中年男人。锡元曾听说阿贵有个自小患小儿麻痹症的大哥,想必就是这个人了。正面是阿贵娘的床。另一边,拉了块破旧褪色的布,看得出后面也是一张床。两个女人,分别坐在各自的床边哭着。拉布的床上还露出两个小孩好奇惊恐的小脑袋,一看就知道这是阿贵两个孩子。困窘的屋内,一眼可以看尽一家所有的家当。</p><p> 锡元走到老人面前,从衣襟里拿出一张钱票塞到她手上,低声说:“阿贵娘,节哀顺变!保重身体!”</p><p> 阿贵紧张地冲过来拉锡元的衣袖,急着说:“掌柜!不用破费!不用破费!”</p><p> 锡元低着头走出门口,阿贵跟着出来:“掌柜!掌柜……”</p><p> 锡元回过身,看着阿贵,咬了一下唇,说:“收到的账算了。以后好好照顾家吧!找份离家近的工做。”</p><p> 阿贵呆站着,不知所措。锡元走到井头,阿贵才追出来,双膝跪下,哭着喊:“谢谢掌柜!谢谢掌柜!”</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德兴和掌柜酒后派钱</b></p><p><br></p><p> 今天,锡元感到累了。他长年饮酒,走路多了,风湿旧患又起了,双膝关节很痛。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城里,如常处理米铺的事务。傍晚,他理顺当天的账后,从襟内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放到当天的收入里,再把阿贵未缴货款的账单取出,划入“已收款”的账本上。</p><p> 这晚,锡元没回家吃饭,约上两个老友,一位是闻名的均兴隆海鲜百货店的黄掌柜和另一位就是久负盛名的调源酱油杂货铺的梁掌柜,一起聚酒。东门斜坡顶的倚岩楼,当时肇庆城里最负盛名的茶楼,正是掌柜们的聚集地。这里是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常进出的地方。大厅悬挂的对联“倚栏低掌谈风味,岩石点头赞异香”曾经迎来送往了多少宾客。在民国年间,倚岩茶楼曾是肇庆城中足以登高望远的 “制高点”之一,背面的北岭山,正面的西江河,均尽收眼底,这成了倚岩茶楼当时的一大卖点,也正是“倚岩”的得名所在。</p><p> 锡元向来嗜酒,这晚他在倚岩楼喝得酩酊大醉,还把身上余下的钱都拿出来派给饭店的店员。坐在邻桌的人也乘虚过来抢,身边两位老友怎么也阻止不了。锡元平时性格沉稳,话语不算多。偶有悲欢郁恼事,他会与他的几位掌柜老友记喝酒,醒后又平复如常,让别人不易察觉他遇事的情绪波动。每次喝多了,他嘴里就反复念叨着:“我裘锡元从来不管别人怎样看我!也从不会跟谁过不去!若要人似我,除非两个我!” </p><p> 子夜时分,五经里的正街不见一个行人,各家各户都关门闭户,没有一家有亮灯。那座最气派的大宅也是乌灯黑火。急促的拍门声,吵醒了整家人,一个个都从楼上和里屋走出天井。锡元的内子穿上衣服,嘴里埋怨着:“终于滚回来啦!有本事不要回来!”门打开了,只见锡元醉得混沌,长衫前面都是呕吐脏物,狼狈不堪。扶他回来的两位老友憨厚地说:“嫂子,锡元喝醉了。”锡元的内子好不容易把扶着他进屋,嘴里骂声仍然不断:“有本事不要回来!喝死算了……”锡元如死了般沉睡不醒。</p><p> 第二天,大街小巷都在传:“德兴和米铺的裘掌柜昨晚在倚岩楼见人派钱啊!”……</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b></p><p><br></p><p> 时隔多年以后,偶尔也会听奶奶和五姨婆跟我们说起自己父亲当年家喻户晓酒后当众派钱的事。这故事约发生在上世纪全国实行统购统销前。1953~1954年,统购统销是建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具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像德兴和这样的粮油米铺等私人经营的店铺不得不关闭了。这位当时肇庆最大最老字号的德兴和米铺的掌柜裘锡元,就是我从未见面却久闻其名的太公,我父亲最敬爱的外公,我奶奶和两个姨婆最引以为豪的父亲。自古以来,中国的社交人脉都是圈子文化,掌柜也有掌柜的圈子。太公最老友的几位掌柜之中,其中一位就是我爷爷的父亲,均兴隆海鲜百货店的黄掌柜。另一位就是我三姨婆丈夫的父亲,调源酱油杂货铺的梁掌柜。就如我以前常听奶奶说:“我老爹一辈子最讲义气情谊,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老友记的儿子。”</p><p> 掌柜,称呼店主或经理的名词,古时店主的俗称。执掌柜台的,称“掌柜”,一般也就是负责钱柜的,拥有钱柜钥匙和银两收支大权,即古时的大堂经理。我太公这种掌柜属于后者,对店铺的经营只有管理和执行权,而没有经营决策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土改时期,有部分掌柜因被划为地主、资本家等成份被政府没收房产。当时,太公在五经里这套大宅曾受牵连,备受争议。由于诺大的房子,只有太公和太婆二人住,惹人非议,于是,太公把我奶奶和五姨婆两家子都接回来同住。后来确定掌柜不属于资本家,房子終于保存下来。时至今日,裘氏后人只留下我那位风趣可爱的五姨婆。</p><p> 那时的掌柜,大部分都是聘任型,非经营者,不是真正的资本家。据父亲讲述,就这三位掌柜为而言,他们对子女文化教育都十分重视。换句话说,我爷爷和奶奶那辈人,个个都是读书人,他们都有文化。他们的婚姻除了有上辈的指引,同时也算真正的“门当户对”。太公对三个女儿都宠爱有加。古人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奶奶三姐妹自小都读书,在那个年代,女子有书读,难能可贵。记得我奶奶九十多岁还每天戴着老花眼镜看报纸。我看的第一本小说,就是有一年暑假我在广州三姨婆家小住时她介绍给我阅读的。我五姨婆现在年近八十岁每天还在捧读《春秋》《五代十国》《中国简史》等史书。</p><p> 太公的三个女儿,个个都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奶奶曾是1958年大跃进创办肇庆市麻绳厂的创始人,最初的厂址在当时的新街关帝廟。后来,奶奶在原钢丝厂,现仪表阀门厂退休。三姨婆是一位上世纪七十年代曾被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的全国劳模,曾任广州南方大厦百货部党支部书记,在广州南方大厦集团退休。五姨婆曾是一位教师,后来在肇庆市粉面厂任仓库主管。从奶奶三姐妹的身上,充分体现古语所云:“忠孝仁爱显人品,勤俭耕读展家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