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也想不到,我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竟在新年的前一天打响了。家家户户的春联,大街小巷里的大红灯笼,还有喜庆的中国红那热闹的气氛,却被电视屏幕上“武汉封城”的消息压得喘不过气来。<div><br> 武汉封城,简单四个字,却重于泰山。就是这四个字,一夜间打破了举国上下无数家庭的宁静和喜庆。然而,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杭州以及在解放军三大医学院里,一张张请战书,一只只面对党旗高举的右手,伴随着的豪迈誓言,迅速冲破浓浓阴霾,请战出征,奔赴武汉战疫魔。</div><div><br><h3> 就在这时,很多人淡“武”色变。但就是这些人民生命的护卫者,他们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展翅逆行,不顾自身安危奔赴武汉前线。是他们,用大爱托起一个个脆弱的生命! 是他们,把党和政府的爱无声地传递给武汉市民。他们中的突出代表,就是钟南山、李兰娟、陈薇、张文宏等一大批优秀人物。</h3></div> 1.<b><br> 钟南山。</b>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间质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疑难杂症方面的研究。其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时期,主持了广东省的非典防治工作,是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br><br><h3> 在危情之下,人们从没有像现在那样崇拜科学家。最近以来,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马不停蹄地从广州、武汉、北京各疫情一线实地调查、研究防控方案,为民出征,令人钦佩。</h3> 钟南山院士,早在十七年前的那场战“非典”斗争中,他力排众议、勇敢果断地否定了关于“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他领导的课题组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广东地区“非典”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div><br> 世界卫生组织派出的专家组认为:以钟南山为首的广东专家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大批医护人员被病人感染的特殊时刻,钟院士主动请缨,要求将最严重的病人送到他领导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抗“非典”战场上,66岁的钟南山院士曾一次连续38小时救治患者。</div> 此次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又是他得出了与CDC第一次发布结论的不同观点。在这个非常时刻,共和国的土地上,再没有一个医生比他更受关注、更被寄予厚望,人们更期望从他口里听到最权威的信息和判断。这是人们对一位疾病防控专家的充分信任和期待!<div><br> 今年1月28日,钟院士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道:“ 我有一个学生,他提供了一个信息,他说他听到武汉街上老百姓唱起了国歌,很感动……”84岁的他哽咽了,双唇紧闭,鼻子抽搐了一下,透过眼镜,能看到他眼角的泪花,他流泪了,这一细节瞬间在朋友圈刷屏。这泪水,不是为了他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而流,而是为数以千计的遭受病魔侵害的同胞而流,是他为封城之后老百姓同仇敌忾的精神而流。</div><div><br> 最后,他坚定地说:“所以,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事情都能解决…… 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听钟院士这么一说,让我也不由自主,鼻子发酸、眼眶盈泪!一位耄耋老人,依旧在为老百姓奔走,着实不容易。从他身上闪光的品质,特别那种“大医精诚”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履职尽责非常有借鉴意义。</div> 钟院士被记者问到“你有没有压力,要是你失败的话,会不会晚节不保”时说:“我不在乎声誉是否受到影响,最大的压力是能不能治好病患。”<div><br> “我好像很少想这个,我的最大压力就来自病人活不活,这个就是我的责任。你搞呼吸(系统)的,搞呼吸传染病不能救病人,才是最主要的!”</div><div><br> “至于说的晚节不保,我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都这么大年龄了,还有什么可怕的。”<br><br></div><div> 多么朴实无华的话语,这才是人性最光辉的一面,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简简单单。</div> 2.<br><b> 李兰娟。</b>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感染病(传染病)学家,出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现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div><br> 李兰娟院士,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是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div> 目前,李兰娟院士正和她领导的团队忙碌在武汉抗疫最前线。总台央视记者走近李兰娟院士的“一线日记”,详细记录了她的工作,记录一线医护人员与病毒赛跑的速度。<div><br> 据央视记者报导:2月4日是李兰娟院士抵达武汉第3天。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在这里收治了16位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重患者。李院士的团队正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援鄂医疗队的同志一起,商讨诊疗方案。<br></div> 李兰娟院士:核酸检测一定要每天检,它最重要的是观察人身上的病毒, 我在SARS的时候每天早晨做,到第十三天的时候, 一个患者的核酸检测阴性了。我就告诉ICU病房里的医生护士,说这个病人没有传染性了。而且不仅要检测血液,还要检测大便,大便里面有没有病毒也是很重要。<div><br></div><div> 经过3小时的讨论,治疗方案终于确定。 第二天一早,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对部分危重病人实施救治。她仔细交代需要注意事项的细节,并嘱咐大家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护。<br></div> 记者: 好好保重啊。<div><br> 李院士: 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div><div><br>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 李院士你太逞强了,你比我们大几十岁呢。</div><div><br> 李院士: 没有问题。</div><div><br> 记者: 您就睡3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div><div><br>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 :“ 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不愧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div><div><br> 正是因为有了李兰娟院士这样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全国人民对这场战疫情充满信心。</div> <b>3.<br> 陈薇。</b>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兰溪人,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 她长期致力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新型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究。2003年,她带领团队研制出新型干扰素,成为首个“阻击”SARS的药物,在抗击非典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由其牵头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突破了世界性难题,让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走出国门。 <h3><font color="#010101"> 在17年前SARS肆虐期间,陈薇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首先证实IFN-ω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并完成了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000名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药物对防范一线医护人员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成果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font></h3> 这次,在新冠病毒出来危害人类危及人民健康和生命的时候,陈薇院士又一次率队出征武汉。<div><br> 陈薇这位女科学家,对于这场“武汉保卫战”,有人寄希望于疫苗能早日研制出来,有平台说1个月内拿到疫苗。对此,陈薇院士的看法是,疫苗研发有着固有的周期和规律,我们对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传播机制、易感人群等,了解还非常肤浅,一个月拿到疫苗是不现实的,抗疫必须立足当下。</div> 疫苗研发,陈薇院士是内行中的内行,是世界级的专家。2015年,就是她带领团队,研制出重组埃博拉疫苗,让我们自主研制的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这是很了不起的创举。<div><br> 对于疫苗,她当然是有发言权的。这次武汉疫情现在正处于最严峻的时期,我们在电视里看见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科学家领衔抗击,相信这批尖端的科学家一定会彻底击败新冠病毒。</div> <b>4.<br> 张文宏。</b>教授,上海赴武汉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他善于诊断不明原因发热,各种疑难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异常等病症,他曾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银蛇奖等荣誉。 张文宏教授最近火了。他有一段接受记者采访的视频,本来是关于医院管理的专业话题,却受到了成百上千万网友的关注,好评如潮般袭来。<div><br></div><div> 起因是1月29日,张文宏教授参与了一场有关疫情的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他一下说出了许多金句。比如“领导在关键时刻不能只在后面指挥,要到一线去”,又如,作为科室主任,他决定把当时从新年起就坚持在一线岗位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换成共产党员。一是因为当时坚守岗位的那一批医护人员已经战斗了很久非常疲惫,二是党员“要冲在前”,这句口号不能只是喊。</div><div><br> 张文宏教授不仅金句迭出,而且说到做到。在这次疫情中,他身体力行,每周坚持两次去隔离区查房,为的就是消除一线医护人员的恐惧。</div> 和广大网友一样,我对这位硬核医生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翻看了许多采访视频。他讲话犀利、不带官腔,印象深刻,看之后只有一个感受:他讲的非常好!<div><br> 除了敢于发声之外,张文宏教授在专业能力方面,也是业内大牛的级别。他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I医学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微生物与免疫系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这个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是什么水平呢?它是国内最顶尖的感染科医院之一。</div> 上观新闻对张文宏教授做的采访时提到,平时他的同事都会亲切地称呼这位科领导为 “张爸”。 在他们的眼里,“张爸”平时的讲话一直都是开口成金句:“按照这些标准来,出了事我来承担!”“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div><br> 有这样一位真正关心爱护医护人员的领导,想来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医务工作者们应该很安心。除了关心医务人员外,面对患者,张教授也是非常体贴细微。他曾经自掏腰包5000元为家庭困难的患者交纳治疗费,不仅负责,还很幽默。</div> 身为感染科主任,张教授在每次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都会冲到最前线。他也曾经参加过抗击2003年的非典,非典结束后,他积极参与了国内最早的一部关于SARS的专著编撰,和当时的上海SARS防治专家组组长翁心华教授一起编写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及时和外界共享非典疫情的经验和研究成果。<div><br> 除了参与国内的疫情救治,国际上的重大疫情,他也冲到了最前面。2014年非洲埃博拉病毒来袭,张文宏教授参加了援助西非的紧急救援队,到非洲参与疫情救治。巨大的工作强度使得张医生的黑眼圈十分瞩目,同事们都亲戚叫他“黑眼圈男神”。</div> 即便如此,张文宏教授也会还抽出时间,为大众做医学科普讲座。2018年6月,他在北京做的一场《人类如何抵抗传染病入侵》的科普演讲,被网友广泛传播。在18分钟讲演里,被网友们誉为是“难得的一节好课”。<div><div><br></div><h3> 最近,当张教授得知自己变成“网红”之后,思想也有压力。他反复表示:武汉的医生才最值得关注。全国人民都盼望所有的医护工作者,替国家负重前行后,能平安凯旋!</h3></div> <b>5.<br> 闪亮的名字。</b>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被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所感动着。 <h3><font color="#010101"> 2020年的春节,因为疫情,全国人民过得很沉默。当人们不断谈论“不要去武汉”时,我们共和国的英雄们却逆行而上,奔赴疫情最前线。他们共同有着一个闪亮的名字,叫“逆行者”。</font></h3> 截至2月14日,全国各地共派出217支医疗队,计2500多名(不含解放军1400名)医务人员。在调动的资源中,还包括3个移动P3实验室,这些都大大超过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的规模和速度。<div><br><h3>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武汉就是战场,医院就是阵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模糊的面孔,一双双坚毅的眼神,无声息地宣示:战瘟神,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他们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和英雄群体,他们的精神是中国屹立的脊梁。他们共同有着一个闪亮的名字:叫“白衣天使”。</h3></div> 在这场抗疫战斗中,我们身边的基层党员、干部们争先恐后,不怕困难,冲锋在前。一个个基层党组织是最强的战斗堡垒,他们以模范行动,筑牢抵制疫情的严密防线,他们共同有着一个闪亮的名字:叫“共产党员”。<div><br><h3> 等等,等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这些名字温暖神州大地,英勇无畏充满豪气,像星星布满天际,像雨露滋润心田,淬火的忠诚入诗句,中华好儿女勇向潮头立。</h3></div> 因为,你们都是共和国的脊梁!<br> 写于2020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