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无情的病毒尾随传统的年节,向我们汹汹扑来,破坏了春节的祥和,影响了我们的快乐,拆散了千家万户的团圆。<br> 孩子们,平时,你们一直觉得人间静好,常常抱怨春节太短,心中的寒假梦是:每天,睡到几点都可以,想吃什么做什么,大把的时间自由支配:比如慢慢悠悠写作业,通宵达旦看电视,面对太阳发发呆,随心所欲玩手机。<br> 可这一切竟因为疫情突然而至,所有人都索然无味惊惧不安!看着疾病感染的人数日渐增多,看着病毒传播的版图不断扩大,谁不忧心忡忡,五内俱焚?所以,亲爱的孩子们!我的祝福寻常又简单——真诚地祝你们阖家身体健康!<br>除了祝福,作为资深的老师和非常爱你们的大朋友,我还想对你们说一些心里话。</h1><h1><br><font color="#ed2308"><b>01<br>每临大事,要有静气</b></font><br> 古往今来,天灾人祸从来就没有断过,既然无法避免,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时刻保持理性,小心谨慎,冷静躲开瘟疫,尽量减少损失,最后战胜它们。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各种各样灾害艰难奋斗且最终战胜它们的历史。<br> 当下,在与病毒进行决战时刻,同学们一定要十分重视,非常周密,严肃对待。学习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了解防控病毒的相关政策,做好父母家人的宣传工作,居家或外出都遵守规章,严加防范,杜绝感染。病毒很微小很善变很危险,我们需小心翼翼严防死守但绝不慌张。<br>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胆略、智慧与贵气,不仅是要求成人,也同样要求我们青年学生。生活的海洋波澜起伏,风急浪高,静气是一根定海神针。</h1><h1><br><font color="#ed2308"><b>02<br>心怀悲悯,永不绝望</b></font><br> 为杜绝疫情传播,我们不出门,不聚会,不走亲访友,这难免有一种猝不及防的焦虑。而现在手机普及,沟通迅速,来自武汉疫区的各种情况,很多不幸遭遇悲惨故事,你们大概也很容易看到。亲爱的同学们,在同情伤心的时候,我们也还要这样想:既然是灾难,总会有罹难者;既然病毒爆发迅猛,山呼海啸,而病人救治的制约因素太多,无奈,只能循序渐进,步步为营。<br> 孩子们,灾难面前,我们心怀悲悯但永不绝望。有一位网友说得好:现有机制早已经在超负荷运转,千疮百痍之下,我们更应该看见希望。<br> 我曾在网络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自己到民政局办理孤儿证,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被瘟神带走,办证现场一片抽泣;我也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可我又想:命运最终还是仁慈的,毕竟,还留下一个最年轻的生命,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我默默祈祷并坚定相信:这个孩子一定很快就会有新的父爱母爱,一定会有甜蜜的爱情抚慰那颗创痕累累的心灵。</h1><h1><br></h1><h1><br><font color="#ed2308"><b>03<br>学会独处,与时俱进</b></font><br> 目前,疫情向好的拐点在哪,我们仍无法预判,但无论瘟疫多么严重,我们心情多么沉重,灾难总会过去。那么,这不知道多久的居家留守时间,作为一个学生,应该给自己订几条原则:<br> 好好享受与家人温馨相处的好时光,这是上天的赐予;同时,同学们也要养成好的作息习惯。最好按自己母校的作息时间读书学习,锻炼身体,调好生物钟,以便适应回校的学习休息节奏。<br> 合理分配学科时间,每天遵师嘱预习、复习、应考、作业,要更加重视语文素质的培养,这些天是弥补不足、强化阅读、拓展视野的黄金读书天。读一读中外名著,看一看经典名片,给自己的一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br> 用好网络平台这种新模式,认识网络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具备的优点,如海量资信、瞬间传播、点对点互动、永久保存等,与时俱进,融入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br> 居家留守最难的一点,是要求学会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家长、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孩子们,你们必须严格自律。你们的身心尚未成熟,你们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为平安度过这些特殊的日子,建议你们多多与自己信任的、关系亲密的老师交流。<br>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网络时代,信息纷繁,泥沙聚下,对任何信息,我们都要永远保持质疑的能力与怀疑的勇气,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当务之急,是齐心协力防疫抗疫。请相信党和政府,能妥善处理一切。一个全心全意为民谋福利负责任的政府,一定会彻查事故原因,追责相关人员,检讨成败得失,建立完善制度。而这,需要从容的时间。须知,自然界阳光越强烈的地方,阴影也越深重。亲爱的孩子,我愿你们不要总是凝视阴影,深黑的眼眸子,应该永远有明亮的阳光。<br> 著名作家方方说:“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社会很复杂,人生很艰难,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愿你们,永远不要迷失,永远不要把自己完全交出去,永远不要用集体的声音淹没个体的声音。而这次疫情,就是一次实战考验,不能让这粒小小的病毒之灰,成为压垮我们的一座大山。</h1><h3></h3> <h3>作者:衢州二中特级教师 汪啸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