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母校

子州

<p class="ql-block">散文:回到母校</p><p class="ql-block">文稿: 无可替代/安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咋天,因为有事,回到我的母校一一内江卫校。 </p><p class="ql-block"> 我是87级医士1班的学员,学号87012,即第12个录取的,87级是指1987年进校学习。我班是第一个四年制医士班,是统招(统分)班。全班几乎都是男同学,因为男同学录取到医士班,女同学则录在护士班。</p><p class="ql-block"> 一起读书的,还有87级医士2班(职工班)、87级护士1班(统招)、87级护士2班(定向/委培)、87级内江县卫校护士班。当然,还有上年级的86级医士、护士班的师兄师姐;还有88级、89级的师弟师妹。除西医士、西护士专业以外,还有西药剂士、妇幼医士、助产士班。除了一部分统招统分和定向委培班以外,更多的是自费班和职工班。</p><p class="ql-block"> 隔壁中医校的专业是与我校相对应的,他们是中医士、中药剂士、中医护士等等。专业差不多,只是在我们学校专业前面加个“中”字,中国的"中",中医的“中”。</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对中专嗤之以鼻,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毕业,中专中师学校首先录取,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即大家心心念念所谓的“铁饭碗”。然后第二批由安中校录取读高中,第三批是各区中学录取,第四批是职业中学。别看每年录取四批人,很多学校,总共能考上一个都难。当时甚至能考上职业高中都不容易,不,考上初中都不容易。每个大队小学一个班四五十人,运气好的,有两三个学生考上初中。通过四批录取,其余绝大部分初中同学,就不再读书,走向社会了,实际上是回家务农。所以,能考上中专或安师校,是非常艰难的。我们中心小学校(现九义校)也是打了多年光脚板,直到八七年我和同学考上中专学校为止。</p><p class="ql-block"> 网上有很多顶中专中师生的文章,说八十年代的中等专业学生相当于现在的985、211大学毕业。当然,只要是观点,必然有反对的声音。对于这批学生来说,读中等专业,意味着放弃读安中火箭(导读、清北)班、考大学的机会,工作在最底层,多数在区乡甚至村小,调进县城都很困难。和读高中考上大学,在全国大中城市上班的同学相比,个中的辛酸和无奈,只有自己知道。说他们相当于现在什么大学毕业,好像说老虎和狮子,哪个更漂亮;或者用黄金和钻石砸脑袋,哪个更疼一样,本身没有可比性,也毫无意义。现在这批人已经处在即将退休阶段,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少给人生留遗憾,这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我进校时,内江卫生学校和原在安岳的内江中医学校合并后刚刚分家。当时饭菜票还没改过来,上面赫然印着“内江卫生中医学校”。现在,两个学校第二次合并在一起,叫内江医科学校。所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马上要升级为专科,成为老师们梦寐以求的“沱江医学院”,学校也要搬迁新址。 </p><p class="ql-block"> 当我进校时,刚满十七岁。那时,雄心壮志,“书生义气,挥斥方酋,粪土当年万户侯”。现在,我儿子都不止十七岁了,正好是我从卫校毕业分配工作的年龄。看着一个个比我儿子还小的师弟师妹在学校读书,让人感到恍若隔世。离开时是少年,归来已是白发苍苍耄耋老人。想起十几岁进校后在校门口的合影,好像就发生在咋天!唉!时间都去哪儿了?</p><p class="ql-block"> 教室拆除了,修了新的高大上的教学大楼,操场变宽变长变大,因为教室拆除后向后退了些。食堂设在多功能厅下面,多功能厅在进操场左边。</p><p class="ql-block"> 那幢具有几十年光荣历史的老学生宿舍还在(现第三学生宿舍)。在三十年前,我们进校时住了一年,那时已经很破旧了。男生住二、三楼,女生住一、四楼。另外相邻的还有一幢新的护士宿舍楼(现第四学生宿舍),一共五层,住的全是女同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算一算我校男女同学的比例。</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我们搬过去住护士楼底楼,即著名的水帘洞。直到在校理论学习结束,到资阳县人民医院实习,共住了两年。实习结束,还回来住了一个多月,参加全省统一毕业考试,等待分配工作。楼上四层全是女同学,只有我们班四十个男生住底楼。</p><p class="ql-block"> 所谓底楼,就是现在称呼的负二楼。在操场下面,楼上四层的射水管直排下来,门口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幸好窗子外面是斜坡,采光尚可。就是住在这样一个水帘洞,诞生了数个县人民医院和中心卫生院院长,以及很多中层干部。全班同学都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几乎都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分布在原内江市八县一区各级医院。</p><p class="ql-block"> 两幢宿舍虽旧,却是我住过三年的地方。在那里,洒下了青春和汗水,度过了一生中最年轻最快乐的时光。破旧的宿舍,让我能够穿过时空隧道,回到年少的时候。如果这两幢宿舍都拆除了,修了新楼,或者搬迁了,还有什么意思呢?国外名校比如哈佛耶鲁剑桥,为什么会吸引广大校友回去瞻仰?因为她里面的著名建筑一直都在,比如徐志摩写的《再别康桥》中的剑桥大学校内的那座著名的小桥。你进校在,毕业时在,当你白头苍苍时她仍在。你儿子读书在,你孙子读书在,一百年两百年都在。这些古老的建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留得住莘莘学子的回忆。让校友留连忘返,永世难忘。古老的建筑装满年轻时的回忆,驻足此地,打开记忆的阀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让人重回那个憧憬未来、怀揣梦想的青春年少时代。</p><p class="ql-block"> 看着墙上张贴校领导和班主任的照片,一个都不认识。我读书时期的领导和老师,基本上退休了,有些已经作古。我们一起读书的同学和校友,你们在哪里?记得老师经常说,在卫校,你们是同学是校友。今后工作了,是同事甚至上下级关系。大家要记住都是内江卫校的,要互相帮助。也许有的人走出卫校就忘了,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p><p class="ql-block"> 回到母校,感到十分愧疚。如果在校不那么贪玩,读书认真一些;如果毕业后工作努力一些,刻苦一点,我现在应该著作等身、功成名遂了吧?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勤奋工作,力争上游,衣锦还乡,以优异的成绩傲娇的向母校汇报啊!</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经常回母校看看,总结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做得好的要发扬,做得不好的要纠正。要对得起母校,对得起同学校友。母校是什么?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人才的摇篮,是青春的回忆,是灵魂的净化器。</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过,什么是母校?就是自己骂一百次而不准别人骂一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母校呆了一个小时,随拍了些照片,然后悄悄的离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带走的,是无穷无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别了,我的母校!再见,我的母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