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行日记【3】客居鹿特丹(下)

慕山溪

<p><br></p><p>&nbsp;&nbsp;【2020年2月15日】</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结束自驾游回到鹿特丹已经十一天了,由于国内疫情没有得到完全的控制,国际航班一直没有恢复正常,我们仍然无法按期回国。很担心在人员密集又封闭的机舱以及机场感染新冠,我们也不敢冒然在疫情高峰期回去。客居鹿特丹的日子,我们也没有再往别的国家做短期旅行,就这样安静的呆在这里,每天关注着国内疫情,隔空关心着国内家人们的身体状况,互致问候;每天网上办公,完成公司布置的一些工作比如视频会议、文件学习、疫情防控之类的科普和考试,也一边继续享受这里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空气,继续感受这里天人合一的美好环境。</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之前住在HN hotel宾馆,对宾馆周围的环境都非常熟悉了。印象最深的是宾馆附近水池灌木丛里住着的一家六口(野鸭子),鸭爸爸和鸭子妈妈每天带着四个鸭宝宝,等着我们路过时给它们面包吃。马路上看到这一家六口慢慢悠悠一摇一摆走在一起的画面,太有爱太温暖了。当然,我没有忘记给它们拍下照片和视频。</p><p>&nbsp;&nbsp;&nbsp;&nbsp;在想,如果是在中国某个城市的角落,或者农村的田埂上看到这么有爱的一群野鸭子,会有人忍心吃掉它们,或者捉来卖钱吗?</p><p>(扫描二维码可观看视频)</p> <h3><font color="#010101"><p>  (2月16日)由于住宾馆的费用太高了(每天两千多人民币),每天出去吃也腻味了,所以在宾馆住了十二天后,我们租了一套当地的房子住下。租房就在亚历山大商业中心附近的一栋公寓楼,距离当地连锁超市A H很近,附近还有中国超市,吃穿住行都方便。房子暖气和热水以及房屋的通风设置都和侄女家一样,非常舒服。厨房的灶台也很好用(国内没有见过这种灶台),火力大小很好控制,也很便于搞卫生,厨具餐具冰箱洗衣机洗碗机都配置齐全。租金还比住宾馆便宜一半,最关键的是可以自己买菜做饭,我们一般选择在中国超市买调料,牛肉海鲜面包牛奶奶酪黄油之类均在A H购买,想做一顿家乡菜也不难。</p></font></h3> <h3>自己做的饭菜特别香😁</h3> <h3>喜欢上了自制西式早餐😊</h3> <h3>  我们租住在顶楼,夜晚十点在露台上看天空,依然可见蓝天白云。</h3> <h3>  每周三和周六在社区超市广场还会有自由集市,市郊农民和渔民将新鲜食材(包括海鲜、奶酪、水果鲜花等)运到这里,价格比超市要便宜。我们也会像当地人一样去赶集,卖海鲜的老板眼力好又幽默,每次看见我们一家都会用滑稽腔调的中国话和我们打招呼:呢好~爸爸、妈妈…买鱼吃吧…<br></h3><h3> 风车王国的名号真不是虚的,最近几天风都有六七级以上,有时达到十级以上,走在路上有时吹得站不稳,但这都不妨碍荷兰人若无其事的继续摆摊做生意。自由集市依然人来人往。一会儿风停了,阳光又斜斜的照射在广场上,蓝天像水洗过一样干净,白云夹杂着乌云或者彩云,在蓝天游走的很快。阳光下各种水果愈发的鲜嫩多彩了。</h3> <h3><font color="#010101"><p>  在荷兰的日子我们大部分时间在鹿特丹安静的居住区和环境优美的市郊呆着,跑步,散步,喂野鸭子水鸟,看这里风云变幻的天空,倒也安心自在。我们几乎没去市中心逛。</p></font></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天,是侄女预约去医院体检的日子,正好kola今天也不上幼儿园,我们帮着侄女照看kola,带他在鹿特丹郊外森林小河边喂鸭子看火车。</p><p><br></p> <h3>  我们也发现了这里的植物如此茂盛的原因,这里的土壤竟然是黒壤,就像我们在花卉市场、淘宝买来种花种菜的土壤一样肥沃松软,加上生活在整个城市河流水塘草地的野鸭子水鸟鸽子海鸥等动物产生的粪便做自然肥料,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一会儿雨露滋润一会儿阳光照耀的得天独厚的气候特点,使得这里不仅树木参天碧草遍野百花争艳,水果青菜土豆红薯萝卜麦子等食品也是丰富多彩鲜美无比。</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个时候侄女发过来一则视频,要我们猜猜这是什么场所?说实话,当我把这个视频转发到朋友圈提出同样问题的时候,我的亲朋好友们给出的回答和我的猜测是一样的。没有见过鹿特丹这所医院的人,肯定都不会想到这么一个富有艺术氛围的地方会是一所医院。</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宽敞明亮的公共区域,玻璃屋顶和大幅落地玻璃墙,让阳光充分进入室内。没有憋闷压抑感。</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诺大的医院本来就没几个人,但医院还是设置了等待区(阅览、手游、健身房、休息厅等),为等候者提供动手游戏项目以消除不良情绪。</p></font></h3> <h3>休息交流场所</h3> <h3>拳击馆和过道一瞥</h3> <h3>还有精致的咖啡厅、果吧、餐吧等。</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护士小姐是这样走路的😄,踩着滑板飘来飘去,这就是传说中的风一样的女子吗😄?穿行在大厅和过道,头发随风飘起,潇洒又有趣。</p></font></h3> <p>  环境好是其次的,关键是诺大的医院没几个人。而在国内,哪个大医院不是熙熙攘攘宛若集市。</p><p> 医院非常关注病人的隐私和尊严,所以环境的设置都不一样。医院不是冷冰冰的面孔。</p><p> 诺大的医院就医者少的缘由,预约制是一个方面,但归根结底是国家医疗体制和老百姓的观念问题。其实国内大城市早就开始网上预约看病,但预约的人太多了。现在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可以免除挂号缴费的排队,但看病拿药取标本做检查等环节依然会因为排队消耗很长时间和精力,因为预约到同一天看病的人都是饱和的,医师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医患双方都很辛苦,哪里能保证医师和患者都能心平气和。</p><p><br></p><p> 而在荷兰,除了预约制,有的病医院是拒绝接诊的。比如侄女小孩轮状病毒感染,上吐下泻,水痘感染,感冒之类,这是自限性疾病,可以自愈的,靠自己休息调理,诸如此类……荷兰社会注重培养国民运动强身的观念,民众普遍从小就开始践行以强大的免疫系统对抗疾病的理念,也懂得“是药三分毒”,不随便使用抗生素,小毛病和自限性疾病都不会去医院。有问题会首先选择私人医生帮助解决。(荷兰社会普遍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凡是有保险的都会配备私人医师。)</p><p><br></p><p> 所以这边的医院看起来好悠闲,高大透明宽敞的内部环境,大厅内竟然还配置了钢琴,谁都可以去露两手,还有咖啡厅、果吧餐吧阅读室,健身房拳击馆、儿童兴趣室成人游戏室等等,医院看起来就像艺术休闲中心。你看病的时候是安静从容的,你和医师的交流也是放松的,你也不会看到后面那些面带愁容排队的人。医师和患者都是有尊严的。</p><p><br></p><p> 然而,很多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由于欧美人身体素质好,很多自限性疾病都靠自身免疫力居家休息调理痊愈,轻症即使上医院也不会被收治,所以医院就医者少,医师的工作也相对轻松,医疗资源也不会像中国的医院为了应对菜市场赶集一样云集的患者而充足齐全完备。在我们看来像艺术休闲中心、尊重人性的医院,在出现新冠疫情大面积急剧扩散的突发事件时,会体现出它严重的缺陷,不说患者,就是医师也无法保证能拥有充足的防护服(据后来的新闻报道,意大利医护工作者到三月下旬已有超过五千人感染,殉职的超过一百。)平时轻松惯了的医护人员在过度劳累和压力中倒下,有的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多么的惨烈!然而令人感动的是,即便疫情如此凶险,意大利仍然有很多医师请愿前往一线,去为他们的信仰献身。</p> <h3>  荷兰人特别注重生命的“尊严”,荷兰是法律上允许安乐死的国家之一。当地人对生死看得过于通透,就是死,也是有计划的,讲礼仪的。他们不希望死得那么被动,那么痛苦,那么无奈,那么悲伤,而应该是一场深情的、优美的告别。<br></h3><h3> 据侄女讲述,她公司老板最近两天不在公司,去参加一位年长的亲人的告别仪式。那位长者计划在2月份的某一天与这个世界告别,与所有亲友告别。这一天,亲友们都穿着打扮起来,开着车聚集在那位亲人身边,他们不会悲伤哭泣,而是面带笑容的,为那位准逝者作最后的祝福。</h3><h3> 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如此自然轻松的面对的。毕竟在国人心目中,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观念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中西方人在亲人之间的感情和个人独立方面的认知、传统文化、体验等方面真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h3> <h3>  (2月17日)这一天,我们也去市中心转了转。</h3><h3> 到了市中心,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活力,感受到时代的脉搏。鹿特丹虽然没有上海那样的高楼大厦,没有阿姆斯特丹那样的热闹繁华,但低调的表象之下,是有实力的内核。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有不少落户于鹿特丹。这里曾经是世界第一大港口,现在也是欧洲第一大港口。</h3><h3> 还开车去鹿特丹南区走马观花了一番。南区主要是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人以及部分黑人居住生活的地方。这边的环境、民居和卫生状况相比北区,逊色不少。</h3> <h3>  特别提一下城市公交。这边的公交车都是两节车厢,形似列车。停靠站台就算没有乘客也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间才能驶离。</h3> <h3>夜景一瞥。因图片拍摄于行驶中的车上,不甚清晰。</h3> <h3>(2月18日)今天是住进租房的第三天。早餐后我们商定出去徒步,探索周边环境,发现更多的趣味。</h3><h3> 本来是想找到去原先去过的运河边的小森林的新路线,结果大方向的判断错了,没有找到小森林,却发现了另一片风景。</h3><h3> 这里有一所大学,没有高的楼房,大学教室就在路边,靠路边的一面墙全部是落地玻璃窗,年轻的大学生们坐在里边听课看书的场景,我们看得清清楚楚,当然,里面的人如果想看街景,也是清楚清楚😄。</h3><h3> 我们继续往前走,在一个不知什么名的社区,发现了大片的绿茵和水面,黄色的芦苇、树木,配合蓝天白云和大片绿野,让人神清气爽。绿野上栖息着一群群的野鸭子大灰鹅,它们在草地上漫步,觅食。天空盘旋着一群群海鸥,还有水陆两栖的黑色水鸟。</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云朵在蓝天快速的游走,阳光透过云层照耀在草甸上,由于云朵的移动,阳光也像探照灯一样在大地移动。画面变幻着亮度和色彩,鸭鹅漫步,海鸥盘旋,好一幅天人合一、浪漫唯美的画面。</p></font></h3> <h3>  我拿出随身携带的面包,步入草地,分享给可爱的小动物们。</h3> <p><br></p><p>  绿野上还有一些体育设施。我们在这里把玩了一阵。迎着暖暖的阳光,静静的冥想,深呼吸。</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补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国人的教训太深,全国人大通过两项重要决定,百度倡议#拒绝野味的100个理由#,在此写下自己的理由:拒绝野味是因为喜爱野生动物,它们是地球的风景,是我手机镜头里的灵魂。它们总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惊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或许坏事变好事,从此国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国人更懂得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就是保护自己。希望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天人合一不仅仅是欧洲人的风景,也属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p> <h3>两位男士比赛做引体向上。</h3> <h3>配合着这蓝天绿野,生命多美好。</h3> <h3>(2月19日)今天是周三,社区又赶集。我们特意徒步过去购买海鲜用做晚餐。路上,我们看到不少警察在维持交通秩序,很多摩托车在前面开路,以为是不是哪位当地的大领导来了。</h3><h3> 晚餐的时候听侄女夫妇讲述才知道,原来白天的鹿特丹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地农民反对政府诉农民碳排放问题,而采取了示威抗议的行动。当晚的新闻里边也正好进行了报道。她还发了自己拍摄的一段视频给我们看。</h3><h3> 这场景,真是酷派、高端、亮眼😄。骑摩托车的警察叔叔在这里显得好温柔好弱小的样子。</h3> <h3>刚开始我们以为这是警车,那警示灯闪着,那速度,那酷派劲,帅呆了。后来才知道,这是农民的拖拉机,好拉风啊。</h3><h3> </h3> <h3>农民抗议开着酷酷的大卡车上路,好有范。而且每一辆车都擦洗得干干净净,连轮胎都一尘不染,太有派头了😄。</h3> <p>(2月20日)今天早上终于得到了南航反馈的退票成功的消息了。我们终于可以少损失一点钱,另外购买别的航班了。</p><p> 跟公司领导汇报了我滞留国外的具体原因和身体状况,也了解了管理线的同事们都按照上级规定,继续居家网络办公的情况。 </p><p> 由于滞留国外的中国人太多了,机票很难买到合适的航班。而且票价极贵。孩子担心我们年纪大了耐受力差,为了降低被感染风险,避免人与人之间距离太近,孩子为我们订了头等舱,还为我们购买了用于旅途使用的消毒酒精、医用口罩和手套。</p> <h3><font color="#010101"><p>(2月21日)今天又到鹿特丹市内的另一个农场看小动物。侄女说,在鹿特丹或者别的地方,由企业和个人捐建的农场有很多个,方便各社区的孩子们认识小动物,和小动物做朋友。</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这天阴天,画面有些晦暗。实景很美。</p></font></h3> <h3>  每次看到可爱的小动物,总忍不住拍摄这些充满自然情趣的画面。与小动物的对话总是那么开心快乐😊</h3> <h3>  (2月23日)今天侄女夫妇提议带孩子们去科技博物馆参观和游玩。科技博物馆建立在阿姆斯特丹,我们上午十点出发,四十分钟后到达博物馆。</h3> <h3>博物馆一共有五层楼,一到四楼是关于自然、宇宙、地理、物理、生物、力学、电流、医学、光影、时间甚至物流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的模拟场景,孩子们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大厅里熙熙攘攘,全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兴致勃勃的参与各种试验,还有不少青年人和成年人。一楼有宽敞的衣物托管处和科技玩具商店,五楼是餐厅休息厅,还可观光博物馆外面的美丽风景。</h3> <h3>科技博物馆内一瞥(局部)。</h3> <h3>一块来自中国的陨石,小小的一块有47公斤重。它已有46亿年的历史。手摸上去很硬很沉的感觉。</h3> <p>这个视频是模拟国际物流分拣中心工作流程。让孩子们了解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物流是怎么回事。</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在阿姆斯特丹,有很多不同分类的博物馆,人体的,动物的,植物的、历史的、艺术的……林林总总。欧洲人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享受环境、运动健身和有品位的居家生活上,摄取知识,也是寓教于玩、寓教于乐,尊重个体差异和个人兴趣,孩子的成长和玩耍都给予了极为丰富的资源配置。</p><p>&nbsp;&nbsp;&nbsp;&nbsp;荷兰的孩子们一般在七岁之前书包里是没有书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探索大自然,学习动手能力,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孩子七八岁就背着重重的书包,小小年纪就戴着近视眼镜,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过早被开发智力,身体过多过早接受各种药物毒性。开个家长会,家长得忍受学生之间互相比较带来的压力。而在荷兰的学校,与其说组织开家长会,不如说是和家长约访。都是几个老师一起,分别约每一位家长见面,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孩子的作品,视频,学习的知识点等。绝不会和别人去对比,都是发觉发现和鼓励孩子的长处,优点,潜力。</p><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样的成人成才,但相比之下,不说哪种体制和方法的优劣,至少,中国的老师、家长和孩子都不如这边的人活得轻松快乐。同样是孩子,人家在玩什么,咱们的孩子在玩什么。</p> <h3><font color="#010101"><p>阿姆斯特丹科技博物馆外景。拍照时正好刮大风,还下雨,如果是蓝天白云,画面会漂亮百倍。</p></font></h3> <h3>水陆两用的酷酷的水上巴士。</h3> <p>  从博物馆出来是下午四点。 我们决定晚餐去海牙附近吃新疆菜。离晚餐时间还早,我们又转道去大学云集的代尔伏特市------鹿特丹附近的一个小城市,有点像欧洲版的丽江古镇。</p> <h3>  这是一个优雅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安静的小城。</h3> <h3>代尔伏特市政广场。</h3> <h3>  精致的钟楼。晚上六点,小城飘荡起悠扬的钟声。</h3> <h3>  从中国传过来的青花瓷技术,荷兰人学得还不错😊。瓷器做得精美漂亮。</h3><h3> 当地的民族服装。</h3> <p><br></p><p>(2月25日)晚上,侄女发微信照片过来,告诉我们summer和弟弟cola正在家里画画,哥哥画了一只恐龙,弟弟画了一幅很有意义的图画:他用稚嫩的线条,画出了我们这一个月来开着一部车,老老小小一行七人挤挤密密在一起自驾游的开心快乐,简直是对这段幸福生活的总结。没想到一个三岁的孩子心里装着如此温暖的情感。两弟兄把这画作为临别赠送给我们的礼物,这份纯真无邪让我们好生感动。侄女夫妇严爱并举,教子有方,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强多了,值得借鉴分享。</p> <p>(2月26日)今天,我们离开鹿特丹,登上了回国的旅程。侄女婿带着两个孩子,开车送我们去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沿途,再一次被荷兰美丽的乡村景色吸引。</p> <p><br></p><p> 带着孩子送我们,是为了趁着这机会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临别,孩子们知道我们即将远行,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跟我们在一起玩了,他们缠着我们不松手,三岁的弟弟还不懂得克制,当场就大哭起来。五岁的哥哥一直克制着,返回家里后也哭了(侄女发视频过来)。孩子们开始体验到血浓于水的亲情,体验到相聚和别离都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鼻子也发酸了,好懂事好重感情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是一张纯净的白纸,而侄女夫妇用心地在这张白纸上涂满了爱的颜色。</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旅欧日记写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回忆不会停止,也不会结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喜欢用这种方式留下这些美好。那些触动心弦的点点滴滴,都会永远的在那里,像一朵淡蓝色的小花,绽放着微笑和馨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2月26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于荷兰</p><p> 修改于3月27日</p><p> 于长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