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河边春节民俗记
各地过年民俗大同小异。
河边地区过年,从腊月初八吃粥开始就进入年了。围绕闹年、置办年货有三次赶集,分别为:腊月17、21、27三天。这三天集市,是传统的商贸交易年会。有钱的、有空闲的前二次就置办齐了年货;忙禄的、钱紧的人家,到了腊月27方置办年货,俗称讨吃的集(集字乡音读qie)。到了年三十,就是贴春联、垒旺火、守岁。至此年前的工作就结束了。
到了初一的天亮前,老乡们开始接神(迎接天地爷、土地爷、灶王爷、大仙爷及各路神仙)。这时候要点烛、敬香、敬纸、嗑头拜神,之后燃放烟花爆竹。现场有响器在旺火旁吹奏,助兴接神<一般吹:大得胜的得胜还朝;更有甚者要请鼓手吹戏助兴直至早筵散席。>那就更好了。初一早饭之后便是家族晚辈给长辈拜年的环节了。去祠堂祭拜老祖宗,去坟地祭拜祖辈,去长辈家嗑头拜年。
到了初二早上要接财神爷!这日要选择最早的吉时,以便一年有个赚钱的好运。特别是买卖人家就更讲究了!提早预定高水平的吹鼓手助兴,全程接神仪式(最高规格的是模仿皇家接神的仪式)点灯→(摆放贡品)→敬香→(开始奏乐)→敬纸→嗑头、作揖、许愿同时燃放烟花爆竹,全程由家族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仪式结束后按五簋四盘一火锅开酒席筵。其隆重、庄重程度不亚于一场婚筵。
到了初二白天至初四,就开始了走亲访友的环节!一般是初二娘家走亲,女儿带上编食、糕点、好酒好烟,引上女婿和孩子回娘家走亲戚;接待至亲从初三开始……
过年还有几个环节,初五(破五,民俗为过了此日才可以使用剪刀)、初十(老鼠<乡音为孤的>娶老婆>,十五、二十<小添仓>、二十五<老添仓>直至二月二,这年也就过完了。
特别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热闹三天<14/15/16>,那就叫闹红火了。小村子三天,像我们村从正月十一就开始了,高桥、社火<武术>、地扭扭等一应俱全。很多小村子为了邀请河边的'红火'到他们村表演,从正月十一就跑河边的几个堡子(大队/村<河边四个自然村>)来表演;河边的'红火'也就依礼而来往于周边的村子表演。大约方圆(定襄的蒋村乡、神山乡、宏道镇、河边镇的其它村;五台县的建安乡、东冶镇等。)二十公里的数十个村庄轮番表演。社火(武术)是参加省、市、县级的元宵节文艺调演的骨干队伍。小堡子(河边三村)的十五<绕九曲>也很有特色;还有早几年的河边镇青石村的十六会更是热闹,这是从民国年间闫锡山统治时期一直流行到今天的一个民间盛会。各村的文艺队伍划地为圈对台表演,最牛的更是当地的吹鼓手展示才华的机会。能在青石村十六会上叫响的吹鼓手,绝对是山西业界的民间顶级高手;到了晚上要打礼花炮放烟火。很遗憾,近二年与时俱进的消失了。
这过年的味道煞是个神牛。
刘根良(河边老乡)<br></h3> <p>这是2019年元宵节期间,河边三村在小堡子里边举办烟火晚会,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到堡子里观看烟火,转九曲黄河阵,观看秧歌社火表演,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国泰民安庆丰年。</p> <p>九曲黄河灯阵它源于殷商时期,是依据《封神演义》中黄河阵不断演绎而成。《封神演义》中,赵公明被七箭书射死,申公豹唆使赵公明的妹妹云霄,碧霄,琼霄为其兄报仇。云霄,碧霄,琼霄各带法宝下山,摆下九曲黄河阵,用混元金斗困住了十二大仙,阐教教主(元始天尊)与老子协助周武王作战,合力破开九曲黄河阵,收伏了云霄,碧霄,琼霄。此阵阵排天地、势摆黄河、装进乾坤,环抱九州,九九曲中藏造化,三三湾内隐风雷,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灯阵在民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阵内有365盏宫灯,各代表365尊神位,也象征一年365天都有神灵为百姓降福增祥。灯阵也代表吉祥,进入灯阵内顺利走完此阵,表明你一年将会一帆风顺。 </p> <p>九曲黄河灯阵它源于殷商时期,是依据《封神演义》中黄河阵不断演绎而成。《封神演义》中,赵公明被七箭书射死,申公豹唆使赵公明的妹妹云霄,碧霄,琼霄为其兄报仇。云霄,碧霄,琼霄各带法宝下山,摆下九曲黄河阵,用混元金斗困住了十二大仙,阐教教主(元始天尊)与老子协助周武王作战,合力破开九曲黄河阵,收伏了云霄,碧霄,琼霄。此阵阵排天地、势摆黄河、装进乾坤,环抱九州,九九曲中藏造化,三三湾内隐风雷,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灯阵在民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阵内有365盏宫灯,各代表365尊神位,也象征一年365天都有神灵为百姓降福增祥。灯阵也代表吉祥,进入灯阵内顺利走完此阵,表明你一年将会一帆风顺。 </p><p><br></p><p>九曲黄河灯阵,一般坐北朝南,灯阵形外廓为正方形,内里分三行,每行三个小正方形,共九个,故称“九宫八卦阵”。阵形每边埋十九根边柱,成为高出地面1.6米的木桩。柱与柱之间是1.5米的巷道。沿走向顺序用怵秸扎成篱笆墙,这样既坚固又避免观众横串巷道,边柱的每一顶端安放一个油碗,内盛豆油或其他植物油,用棉絮搓成灯芯子,到放灯时点燃照亮。灯阵周围均用苇席扎缚成1.6米高的围墙。灯阵前面设两门,右边为正门(即入口),左边为反门(即出口),进出口处,扎一宽13米,高7~8米的大型牌坊松门,悬灯结彩,松门两边、张贴喜庆对联,如“百灯千盏万民同乐,九宫八卦大地回春”。松门上面悬一横匾,大书“中军帐”或“庆元宵”等金色大字。彩门两侧张贴“观众须知”和“灯阵平面图”。并派值班人员卫护讲解维持秩序。 九曲黄河灯阵共有365盏灯,对应一年之天数。这里成为了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的大烩串,进入灯阵,呈现在眼前的是灯的世界,花的海洋,一幅幅画卷让你</p><p><br></p><p>目不暇接,仿佛身在河汉;渺渺茫茫,萦萦绕绕,不知不觉迷失方向,行走数小时也难出迷宫。观众自正门人,循序行进、中途不得停顿也不得折回。参观的人群扶老携幼,鱼贯而行,行进必经九曲十八阵,共九十六处长短不等的拐弯抹角,在阵中步步身边灯火摇曳,五光十色,婉延曲折,连绵不断,似游天宫,如履银河,令人心旷神怕。</p> <p>这是石狮子巷,因巷子口有一对石狮子而得名。</p> <p>河边镇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小堡子不小,大堡子不大。”人们一说到小堡子里,就是去河边三村,全村包括小堡、南沟、石狮子巷、西边坡、闫家巷、永宁堡(东边坡)、窑沟、北首里、新堡组成。其中,小堡建在高高的土崖上,人们要去堡子上必须沿着长长的斜坡,走建高大的砖券堡门,上面镌刻着“小堡”,堡子里面有一口水井,多年来一直住着曲家族人,我记得曲生全、曲二银、曲养恭、曲任亮等人家,河边中学学友曲映雪、曲计林就生活在小堡里面,直到十几年前搬到村里新建的住宅小区。现在小堡上面已经荒废无人居住,令人扼腕叹息!</p> <p><br></p><p> 阎锡山的生母曲月清,天性聪慧,是河边村小堡曲成义的女儿。曲家世代经商,家庭相当富裕。曲月清17岁与阎书堂结婚后,小家庭自然过得也很好。喜得贵子后,整天更是欢天喜地。但到1888年3月7日,即阎锡山仅5岁时,薄命的曲月清即得病去世。以后阎锡山一直寄养在外祖母家。所以曲家对少年阎锡山的成长影响很大。</p><p><br></p><p> 阎锡山的舅父叫曲昌清,生二子:长子吉贤,青年病逝;次子客静,字清斋,乳名吉惠。</p><p><br></p><p> 据说,曲月清临死时,拉着她二侄子曲清斋的手,泣不成声地再三嘱咐说:“吉惠子,姑姑就万喜子一个儿子,今后就靠你拉扯他长大成人了。”说完就闭上了眼睛。在曲家,由于舅父忙于商务,除外祖母疼爱阎锡山外,对他照顾最好的就数曲清斋了。曲清斋比阎锡山大几岁,与阎一同生活,一同上学,既对他关心爱护,又对他严加管束,两人情同手足。阎锡山对曲清斋也十分尊敬,亲昵地“二哥”、“二哥”的叫个不停。后来,阎锡山当了一省之长,仍然“二哥”不离口,每次回家,都要亲自到曲家探望,共叙国事家常。</p><p><br></p><p> 曲清斋为人正直,对人是非分明,办事通情达理。轻学而不问政治,所以他的子女们从事实业者居多,治学、从政者甚少。日本侵占山西后,河边村也沦入敌手,曲清斋为顾偌大家业,没有逃避,仍留河边家中。后日军几次派人请他到晋西劝说阎锡山投降,均予拒绝。抗战胜利阎锡山抢收太原后,曲清斋搬住太原,不久,病死坝陵桥寓所。</p> <p>阎锡山的母亲叫曲清月是河边村小堡人,17岁时嫁给了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本来是一个殷实幸福的小康之家,可在阎锡山5岁那年,曲月清因病去世了。后阎书堂娶了陈秀卿。阎锡山的外婆一是怕陈秀卿年轻不会教养;二是怕陈秀卿虐待自己的外孙,就将阎锡山接回养育直到8岁才重回阎家。在外婆家家的日子,阎锡山过得轻松快乐,外婆对他是百般疼爱,还有个二表哥曲清斋(其舅舅家儿子)对他也是呵护有加。可以说在外婆家生活的这段日子,对幼年的阎锡山度过丧母之痛,走出丧母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阎锡山当了都督后回村专门登门谢恩,对外公的牌位和外婆行跪拜大礼,对舅舅、舅母、二表哥一一行礼拜谢。“这一天,曲家大摆宴席,曲姓本家都前来吃请,人人欢喜,个个满意。一些穷人听说阎锡山给外祖母谢恩,纷纷前来,跪在院里要钱。阎锡山命令赏给每人十块钱,赢得众人一片谢声。真是说不尽的排场,数不完的风光,引得多少人羡慕,多少人赞叹。”(摘自《阎锡山与家乡》)阎锡山对曲清斋的儿子们也是十分照顾,曲清斋5个儿子除小儿子没有赶上阎锡山的保护伞外,其余四个皆受到阎锡山的关照。</p> <p>小堡子的南沟里有阎锡山舅舅和表兄曲清斋的三处宅院,一色青砖瓦房,非常气派清净。土改的时候分给了河边四村的贫下中农居住,后来陆续被小堡子里的人买回来。曾经一段时间作为河边小学校的分校所在地,河边镇1~3年级的学生全部在这个老宅院里读书学习。直到镇里修起新的小学校才搬出去。</p> <p>曲清斋老宅的正房。</p> <p>曲润海先生在小堡子窑沟里的老宅新修的书院。</p> <p>【走近文艺家曲润海】</p><p><br></p><p>84岁的曲润海一生沉浸于戏曲艺术,既看戏、谈戏,又写戏、评戏。正因为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这份执念以及对山西梆子的巨大贡献,任职山西省文化厅时,他被人称为“梆子厅长”。</p><p><br></p><p>“中华民族又遇上疫情凶险,党中央令传下战胜妖孽,全中国,亿万人,心心相连……”每年春节,剧作家曲润海都回山西老家过年,不料今年被疫情阻隔,一个“大家”被分割成几个“小家”。与家乡亲人团聚不得,84岁的他就在北京为抗疫写起了“助阵歌”。他作词的抗疫主题北路梆子《中华崛起》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受到网友的点赞。</p><p><br></p><p>前几年,曲润海基本保持着半年在北京写作,半年在山西指导排戏的生活节奏。在他的指导下,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宁武关》、吕梁版晋剧《刘胡兰》、蒲剧《甜姑曲》等一批新戏陆续呈现在山西的戏曲舞台之上。近两年,他创作少了,但在戏曲演出现场和各种戏曲研讨会上,我却经常与之相遇。在我的印象中,他满头银发,瘦脸剑眉,目光幽深,精神矍铄,讲起话来语速沉稳,思维敏捷。那天,我采访的电话刚一接通,电话里立刻传来他那熟悉的山西口音——只要是关于戏曲的问题,他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p><p><br></p><p>1936年,曲润海出生在山西省定襄县河边镇三村一个手工艺人家庭。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文艺评论工作,对“山药蛋派”文学和文学“晋军”现象颇有研究。</p><p><br></p><p>1983年6月,曲润海担任山西省文化厅厅长,一干就是8年。众所周知,山西是全国闻名的戏曲大省,戏曲是三晋名片。彼时,戏曲还未从“文革”的摧残中恢复元气,又受到流行艺术的冲击,很多剧团面临着无戏可演、观众流失的艰难局面。“什么样的戏才是好戏?怎么样才能搞出好戏来?”回忆起当年的工作,曲润海说:“我们当时在‘思想性、艺术性’的标准之外,加了个‘观赏性’。为此,我们提出‘综合治理’的口号。就是说,不仅要有好的剧本,还要在二度创作中的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诸方面都要做好。”在山西文化厅厅长任上,曲润海在全省主持成立了十多个文化艺术学校、几个艺术研究所,组建了十个戏曲青年剧团,解决了山西表演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使山西成为梅花奖获奖演员最多的省。</p><p><br></p><p>曲润海不仅是一名善于管理的文化官员,还是一位积极参与创作实践的剧作家。担任文化官员那些年,曲润海白天忙于各种行政事务,夜晚便在家里对传统戏曲剧目进行改编创作。他的代表作晋剧《富贵图》便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p><p><br></p><p>曲润海的女儿回忆道:“单位事情多,父亲每天晚上回家都在11点以后。夜深了,别人休息了,他却不知疲倦开始写戏。他写作一般不用钢笔、圆珠笔、铅笔而用毛笔,写的都是小楷,初稿一般都写在废旧文件纸的背面。”曲润海兴趣爱好不多,不抽烟,不喝酒,唯爱喝茶,而且爱喝浓茶。因为喝浓茶提神,脑子清醒就能写作,这是他多年在凌晨四点之前保持创作状态的“法宝”。</p><p><br></p><p>岁月荏苒,距离《富贵图》创作上演已过去了30余年。这部作品,在时间的打磨中历久弥新,已成为晋剧经典,仅山西省晋剧院就演出了2000多场。此外,该剧还获得了我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政府奖“文华新剧目奖”,被成功移植到黄梅戏、京剧、豫剧、蒲剧、昆剧、祁剧、桂剧等剧种,曲润海等主创人员获得了文华单项奖。</p><p><br></p><p>从《富贵图》的编创中,曲润海总结出传统戏曲剧目的改编经验。他说:“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要像维修古建筑那样修旧如旧。原来精彩的唱腔、表演技艺要保留下来,内容不适宜的部分要删掉或加以改造。如果删掉以后,留下了空隙,就要新写一块补进去,但要跟原有的部分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这就成了一个新戏。”</p><p><br></p><p>曲润海在戏曲领域的成果丰硕,从1985年改编《富贵图》,到2016年改编《宁武关》,他先后改编、创作了近30部戏,不少剧本已由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京剧、昆曲、评剧、豫剧、吕剧、祁剧、黄梅戏等剧种上演。在戏曲研究方面,他著有戏曲论文集《论综合治理振兴山西戏曲》《论表演艺术的改革与建设》《沙滩戏语》《王府学步》《前海会心学步浅痕》。</p><p><br></p><p>后来,曲润海调任“京官”,任职于文化部艺术局。对于表演艺术的改革,他始终认为,改革不是简单地减机构减编制减人员减经费,而是要出人才出作品出效益。在文化部任职期间,他推动举办了一系列创作演出活动,如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交流演出、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演出、昆剧青年演员评比演出等。这些活动一概不称“调演”,而改称“交流”,调动了不同层次剧团的积极性。为了推动精品创作,奖掖人才,他还参与创办了我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政府奖“文华奖”。</p><p><br></p><p>曲润海一生沉浸于戏曲艺术,既看戏、谈戏,又写戏、评戏。退休后,他写文章、发博客、参加各种会议,基本上全都跟戏曲有关。有人说曲润海视戏如命。此言不虚。正因为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这份执念以及对山西梆子的巨大贡献,曲润海被人称为“梆子厅长”。采访结束时,电话那头传来润海夹杂着山西口音的普通话:“由于重视戏曲工作,我被大家戏称为‘梆子厅长’,我却将这看作是对我和我的同事们工作的肯定,我至今不悔。”</p><p><br></p><p>(作者:孔培培,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所长、副研究员)</p> <p>曲润海 (1936~)笔名沱浪、居平,男,汉族,1936年10月12日出生,山西省定襄县河边三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员。</p><p><br></p><p> 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p><p><br></p><p> 1962年毕业。曾任山西省文化厅厅长。</p><p><br></p><p> 1990年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兼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p><p><br></p><p> 1996年至2001年3月曾先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p><p><br></p><p> 参加工作后主要研究“山药蛋派”和“晋军”作家作品。1983年以后主要研究表演艺术的创作和管理,并主持或参与组织了山西省和全国的多次大型艺术活动,参与创办了表演艺术的全国最高政府奖“文华奖”。</p><p><br></p><p> 作品介绍:已出版的著作有:文学评论集《山药蛋派作家作品论》、《思考、探索、前进》;戏剧论文集《论表演艺术的改革与建设》、《论综合治理振兴山西戏曲》;戏曲剧本集《晋风戏稿》、《旅燕戏稿》;诗集《剧坛杂咏》等;担任主编的著作有《中国文化艺术丛书》(10卷集)等。</p> <p>河边中学学友朱俊如和闫建新在他家的街门口亲切交谈。</p> <p>闫建新学友居住的院子是他爷爷闫泰平的老宅。</p> <p>闫愈丰(泰平),定襄河边镇河边三村人,生于1893年5月29日,1915年报考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为第五期学员。1918年军校毕业回到山西参加阎锡山的晋绥军,1936年任新编陆军第八团团长,1938年春任命为山西第一游击纵队司令。1938年中秋节,闫泰平率领部队在五台县凤栖岩村与日军反扫荡战斗中,被日军炮弹击中为国捐躯光荣牺牲,年仅45岁。</p> <p>河边中学老三届学友闫建新在家中。</p> <p>我近日到朱俊如学长家里拜访请教小堡子里的有关资料,进一步完善所拍摄的古堡系列美篇相册。</p> <p>前几年,河边三村原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朱俊如和王祯秀(两人均为河边中学老三届学友)根据定襄县编撰大百科全书要求,走访群众,实地考察,辛辛苦苦整理出河边三村的相关资料,我在美篇相册里面就采用了一些他们的劳动成果。</p> <p>在小堡子堡门外路边不远处用砖砌围墙圈起来的曲家祠堂旧址。</p><p><br></p><p>附录:【曲氏家族与曲氏祠堂】</p><p><br></p><p> 现定襄县河边村,虽然划分为四个行政村,但是,历史上其实就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五台县的一个自然村。在河边居住之多者,实乃我曲氏,尽管落燕堡刘氏居多,花芽嘴帅氏、李氏不少,双侯堡张、赵不少,还有阎、王、张等姓氏,但是所有姓氏相加总数也超不过大南堡和小堡子曲氏的人数!</p><p>曲氏人丁兴旺,耕读传家,勤劳著称,经商从业,多种经营,日趋兴旺。到嘉靖年间,我曲氏东股第十代人、曲成学,精读史书,满腹经纶,在京一个著名商铺,做起经商,是商铺的账房先生。有一年腊月二十九,曲成学把一张大红纸等同的贴在俩扇大门上,挥毫写下了一幅对联,然后推开两扇大门,一幅对联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仗工整,上下左右整齐,笔法一致。【可惜这幅对联失传了】到了正月里,嘉靖皇帝微服私访,路过此大门,停足凝视片刻,不由得大叫;好!美!绝!嘉靖皇帝回朝后,立即召见诸大臣,查访对联出自何人之手,当嘉靖皇帝得知是曲成学,便下令召见了曲成学,询问了曲成学的家世、学识,在交谈中,嘉靖皇帝被曲成学的学识和见解深深打动,暗暗有了主意,就说;先生可否进朝执教皇室诸子,曲成学思忖片刻,应允而谢。不日,曲成学来到皇室上任司博,只教一皇氏之小孩,此孩儿傲驾,但倒也聪颖,曲成学不畏皇贵族,执教甚严,琴棋书画样样皆教,小孩样样好学,毕恭毕敬。数年后的一天,曲成学责令其孩下跪听训,这时候,一个内侍急忙走上前,拦着说;咋能让当朝太子下跪,曲成学听了以后,微微一震,立即喝令内侍退下,继续训示太子。一会儿,嘉靖皇帝路过看到这一情景,暗暗叫好。过了几天,曲成学叩见皇帝,请求辞职,说皇太子已经学业成就,自己该经营自己的商铺了。皇帝应允。嘉靖皇帝驾崩,隆庆【皇太子】继位,本意是让他的老师曲成学回朝做一品宰相,可是当朝有规定;贤人志士不能直接为相,诸大臣就觐见隆庆皇帝,觐荐皇师先去宛平县做二品县令,于是隆庆下旨,曲成学接任宛平县令。次年,曲成学即将上任宰相时,隆庆皇帝御允曲成学回乡祭祖,隆庆皇帝亲赐曲成学半副銮驾,并且下旨五台县令在河边村选地址,赠盖一座曲氏祠堂,以宰相的规格、待遇、礼节建造。祠堂座东朝西,分俩大院,布局东西院,东高西低,院内文腾树挺拔高耸,家庙与夹道照壁遥遥相对,照壁前俩旁,分别有俩个高耸的旗杆,旗杆顶端为铸锌造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家庙的建成为河边增添了独有的荣光和风采!然而,不幸在家待命的曲成学身染重病,病逝故里。在家庙灵柩停放七日后,土葬河边岗里牛角峪,竖碑一座,雕刻为【大学士曲成学】以示纪念。河边曲氏从第十代分为【东股、中股、西股】,东股辈分就小,人丁较为兴旺,西股最大,人丁较少于东、中股。【曲成学为东股,】。每年正月,族长带领大家去河边小关里进行祭祖。河边曲氏生了自己的男孩,族里有规定,要【破盘】,生男孩的人家,要给家庙送去两个铜钱,家庙返还两个幼丁馍馍,这就是上户口,曲氏的家庙执事人,以家谱按辈分给孩子起名字。然后,族长择日,率领这家男性人去小关里祭奠列祖列宗,家庙里准备好饭菜,在坟地里,席地而坐,聚餐以示为添男丁而贺。家庙有几亩地,租出去,打下的粮食换成银钱,为家庙的一些开支使用。早年,曲氏有一位先人,去河南谋生,把家眷留在河边,一去杳无音信,后来,他的夫人去世后,在河边南面的界牌地,另外建了墓地,为娘娘墓,因为爷爷没有回来,祖坟只能为娘娘坟。现在七十岁以上的曲氏男丁很多人去祭奠过娘娘坟。曲氏家族有规定,在外出门的男人,在外去世或者病故等,回归故里入祖坟,灵柩不允许进村进宅,必须回到家庙,择日后,在家庙进行葬礼,方可入祖坟。曲氏还认为,自己是汉人,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就是脚的小趾,汉人趾甲是厚的。河边曲氏除文诗史词底蕴深厚,还有小堡子的社火【武术】在近代史上也是很有名气。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破四旧,曲氏这一祠堂也遭到了厄运,珍贵文物和豪华建筑被毁于一旦,只留下原有的部分残址 ,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鉴赏的地方。 </p><p> 【另付】 据说明洪武年前,因为常遇春幼时,在街上捡西瓜皮,被当地人用脚踩压,不让他吃。从此常遇春记恨在心,当常遇春得势带领队伍驻扎在现五台的时候,一天夜里,他假借梦游,命令队伍从五台一路灭绝人寰砍杀到忻州【现在的令鬼村】【当时定襄是羌人之住地,几乎被其杀光】。建明朝后,洪武年间,朝廷下令大迁移,据曲氏一些老人说,河边曲氏是受明朝廷之令,从晋南洪洞曲沃圪针沟迁移到五台县河边村。这一说法有待考证吧。</p><p> 【曲氏东股二十六世人曲有权口述】</p><p> 曲氏东股二十四世人曲效淳整理 2020年 4月26日再次整理</p> <p>曲氏家族于明朝洪武年间落户河边镇,清康熙年间在小堡子的大路边修建起非常气派壮观的曲氏祠堂,乾隆年间对家族祠堂进行重修。曲氏祠堂座东朝西、高低两进、三间大殿,南北厢房。祠堂里边栽有一颗柏树和一颗梧桐树。三间大殿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p><p>支脉分藁城,代远年湮,何必追陈许节度;</p><p>家世盛台州,子孝孙贤,犹留有邹鲁移风。</p><p>祠堂门口建有一座八字型夹道照壁,大路西边的砖雕影壁前面有一对青石基座柏木旗杆,旗杆高数丈,锡铁顶戴,十分壮观。据说这是明朝隆庆皇帝赐予恩师曲成学所建。</p><p>可惜曲氏祠堂毁与文革期间,人们现在只能看到荒芜杂乱的一处遗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