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一期</span></p><p><br></p> <p>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狂虐中华大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党中央领导下,华夏儿女万众一心,迅速投入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阻击战中。</p><p> 社会各界书画家们秉承艺术为人民的初心,誓将文化的力量化作疫情防控的强大助力,鼓舞士气,坚定信念,为夺取战胜疫情的最终胜利而竭诚奉献。为此,东苑书画屋的志愿者们用一颗滚烫的挚爱之心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文化活动—“大爱无疆 抗击疫情”,积极泼墨挥毫,与全国人民共战疫情、共克时艰;以感人至深的书法作品,化作振奋人心的战鼓,擂响抗击疫情、夺取胜利的震聋发聩之声。</p><p> 我们向战斗在最前线的白衣天使献上崇高的敬意!我们向正与病魔缠斗的患者道一声“挺住”!我们向抗击疫情的策划、布署,组织者说一句“请放心”!我们要以文化艺术之力为一线抗击疫情的勇士们讴歌!我们和全体中华儿女一道正在战斗!我们坚信,勇于担当、勇于牺牲、顽强必胜的大无畏民族精神就是这场战役必将取胜的法宝!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作品一:《临江仙》王长喜</span></p> <p>释文:《临江仙》/杨慎</p><p>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br></p><p>作品评论</p><p> 这首《临江仙》传唱度非常高,是明代才子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的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是一首典型的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整首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读者在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一扫阴霾,引人深省。作品用隶书写就。章法布局有条不紊,厚重隽朗,在如今艰巨的疫情战役中,万众一心、攻坚克险、打赢疫情,也许当几个月后病毒被控制,战役结束时,我们再回头望,也是“都付笑谈中”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二:“一盘棋” 、“曙光” 、“壮美逆行 父老望穿” 蒋宜芳</p> <p><br></p><p>作品评论</p><p> 书者随意提笔,激情奔放,在防控疫情恣肆发生的特殊时刻,让这位老书法家用手中笔,心中爱,疾书写下了“一盘棋”,“曙光”,“壮美逆行 父老望穿”。作品写的潇洒凌励,豪放大气,遒劲有力,剑气直逼。告知天下,只有在习总书记带领下的中国,万众一心,有信心,有办法,定能攻艰克险,斩断毒魔,终会迎来曙光,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灿烂晴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三:晴耕雨读,凌云 胡汉章</p> <p><br></p><p>作品评论</p><p> 凌云是耋耄之年的胡老曾经的书作。胡老是一位资深的书法家,因为身体缘故多年不再动笔,此次,在万众一心、抗击战疫中,胡老毅然握笔在练习簿上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晴耕雨读”四个字,令我们感动不已。晴耕雨读的字面的意思即晴天耕耘雨天读书。晴雨是天气的变化,是客观条件,耕耘和读书是人的行为,是主观能动。人不能决定天气的变化,但可以决定行事方式。寥寥四字,语言简单,却概括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2020年,社会面临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严峻问题,为了防止疫情继续扩散,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专家们提倡春节少出门,少走亲戚,是为抗击疫情作出的重要决策。如今,可以说,是“下雨”的时候了,“读”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而自然界的法则是晴雨交替,大雨过后总会迎来晴天,我们也终将战胜病毒,迎来新生活。虽然只有四个字,却风格特征突出,别开生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四:《天佑中华》(龙门对)达德仁</p><p><br></p> <p> 释文: 右联: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 三山镇冠妖 左联:国家强民心强李克强 三强挽狂澜 横批:天佑中华</p><p><br></p><p>作品评论</p><p> 书法为楷书,楷书端庄俊美,大方磊落,用书法艺术来讴歌新时代篇章,传递正能量,是书家的使命。在疫情面前,逆行者钟院士就是百姓心中的一座山。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用十天时间神速建成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构成天上之雷,地上之火,天,地,人,三才合一,誓将阻断疫情,还人间朗朗乾坤,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五:同心救难,共克疫魔 杨万民</p> <p><br></p><p>作品评论</p><p> 这幅向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致敬的作品,简单明了,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强烈震撼之感。上联“同心救难”,短短四个字,却是一线医护人员拼尽全力工作的写照,他们面临最直接的危险,在本该阖家团聚的新春佳节,却主动请缨,为人民服务,尽职尽责地投入“救难救国”的医务使命当中,足见医者之仁心!下联“共克疫魔”,是一线医护人员工作的目标,也是本次病毒灾难所有人类的目标。这是一幅隶书作品,仅仅八字,却变化丰富,用笔不拘一格,可见作者书写时情感凝聚在笔尖,表现在纸面,如见雷火之威,有一种能够消灭病毒的气势和信心。作品用墨凝重,饱含水分,孕育着生的迹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六:岁寒见松柏精神,抗疫谱时代壮歌 韩向东</p> <p><br></p><p>作品评论</p><p> “岁寒”真是2020年开年的写照,不仅是严冬寒冷的自然气候,也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下,万籁俱寂,寒云锁雾般的“岁寒”,还是病毒蔓延,人人自危的“岁寒”。但是,也只有在这样的严冬下,方可见松柏精神之珍贵。松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有坚韧挺拔,斗寒傲雪的特质,又有庄重肃穆,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的品格。正所谓“多难兴邦”,这次抗击疫情,中华民族定能如松柏之长青,可傲视霜雪,谱写时代的壮歌!书者以大字行楷写就,章法布局有条不紊,书法形式与作品内容“松柏精神”、“时代壮歌”遥相呼应。</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七:《人生真义》 郝军</p> <p> 释文:人生真义,以自然之象为贵。如梅凌寒霜,浮动暗香;如兰抱幽贞,空谷清芳;如竹生高节,劲挺新篁;如菊采东篱,悠然夕阳。此四者,皆自然之象。人在清风来往处,平生最重是自强。</p><p><br></p><p>作品评论</p><p> 这是一幅行草作品,写得朴实自然。自然之象多见于中医的理论,传统的医学运用取象思维的方法,以五行特性为纲,将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相联系,推演出脏腑与自然界五方、五季、气候、五味、五化、五音、五谷等的通应之“象”。逆象而行谓之“乱象”,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就是人类自造的“乱象”之一,部分人丧失了对自然生物的敬畏之心,为满足口腹之欲与虚荣心,挑战底线,违背生物链规律,由小见大,自然之象受到损害,与自然紧密相关的人类,也受到惩戒,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才是人生的真义所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八: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张玉润</p> <p><br></p><p>作品评论</p><p> “生命重于泰山”—习总书记的话郑地有声:“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疫情当前,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此幅作品用行书写就,写的潇洒舒朗,布局美观,字里行间充满了“万众攻疫情、斩魔必定胜”的信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九:惊雷洗尘心 梁宗泽</p> <p><br></p><p>作品评论</p><p>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这幅作品是行草书写就,豪放恣肆,自由散舒,力透纸背。令人从字里行间看到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警觉,科学防疫,争分夺秒。万众一心,渡过难关。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荆楚大地上正体现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血肉深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十: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王传耕</p> <p><br></p><p>作品评论</p><p> 这是一幅行书作品,书写灵动、飘逸,一气呵成,章法布局合理。相信国家,相信科学,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能永保安宁,任何突发事件,只要众志成城,必获全胜,我们都深信疫情必将过去,正如“病树前头万木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