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

一杯淡茶

<p>  在藏地行走时,你会经常听到一个叫格萨尔王的名字。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莲花生大士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中国的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而中国藏区的《格萨尔》被称为世界最长的史诗。&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从卡松渡出来准备返回内地时的第一站是德格县,而德格正是格萨尔王的故乡,卡松渡也是德格下辖的一个乡村。&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德格县,“德格” 意为“上善之地”,坐落在雀儿山下的谷地中,曾经为德格土司的封地和其家庙所在地。 现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全县相对高度3188米,平均海拔4235米,常年平均气温6.7℃,最高气温极值30℃,最低气温极值-20.7℃。&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扎西师父说,别看德格县小,不到9万人,但德格藏传佛教文化浓郁,德格县境有康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祖寺;有康区著名的五所五明佛学院;是甘孜州18县里寺庙最多的地方,达到57座;最关键的是在这里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德格印经院。&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的回归故事就从德格印经院开始吧。</p> <p>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始建于1729年,距今有260年的历史。</p> <p>  德格印经院,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p><p>  所有到德格的旅客,都会到此一游。</p> <p>  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根据索引排号,可以方便地找到所需的印版。</p> <p>  印版以红叶桦木为材料。每年秋后,藏民们上山伐木,选择顺直无结的树干,截成长10*100厘米长,厚4厘米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放进粪池沤制一个冬天。</p><p> &nbsp;&nbsp;&nbsp;&nbsp;次年,将木块取出,用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作胚板。雕刻人员根据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p> <h3>我在藏版室,看着密密麻麻但又储存的十分规整的木质印版,内心十分感概和钦佩。</h3> <p>德格印经院从传统的藏式建筑到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画、雕塑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在当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二十七万余块印版,是绝无仅有的。应当说,德格印经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p> <p>三人一组在辛勤地手工印刷。印刷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署于两人之间,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p> <p>正在凉干的书页。印书用的纸,是专门采用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的。这种纸韧性强,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p> <p>两位藏族艺人在制作版画。藏传绘画及藏族雕版印刷是藏族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枝奇葩。以收集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原材料制作最考察,精湛的刻工技艺和高质量的印刷印经院,亦当数德格印经院。</p> <h3>制作的莲花生大师的版画。</h3> <h3>  相传该院过去是不允许妇女进入的。有一天该院的大管家在院外转经时听到院内有女人说话,他十分诧异的到院里面去找,当找到三楼的一处地方时,听到一尊绿度母开口说话,提醒他经堂着火,大管家赶到经堂,果然发现一处酥油灯点燃了柱上的哈达,为此印经堂避免了一场火灾。大管家十分意外,为了印证,再到绿度母跟前时,发现绿度母秀目自现。从此,该院便每日给绿度母上香,并允许妇女入院。<br>  多么美丽而殊胜的传说啊。<br>  <br></h3> <p>印经院规定:《大藏经》一律用朱墨(朱砂研细、搀胶,成红墨)印刷,以示尊敬。我那天看到印经院的藏民洗刷的是红色的印版,所以应该是印制经文的吧。</p> <p>我在去卡松渡之前来过印经院,师父说每天这里人流如织,虔诚的藏民们围着印经院转圈,他们认为印经院里面有那么多的经文和宝藏,每转一圈都能被加持地生出智慧。</p> <h3>转经人流中以妇女见多。</h3> <h3>藏族姑娘的背影。</h3> <h3>转寺(印经院也叫更庆寺)的藏民。</h3> <p>在从卡松渡返回德格时,根据师父的指引我第二次又去了一趟印经院,师父说你去转21圈。我也加入到转经的人流中。有位80多岁的藏族老奶奶走在我前面,她口念经文,手摇转经筒,迈着缓慢、艰难且坚定的步子,一圈一圈地转着,阳光温柔和煦地照在老人苍苍白发和弓腰的身子上,升起圣洁的光芒。我的内心十分感动感慨,老人给了我满满地加持。信仰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力量?具备信仰的人会有一个怎样的内心?为什么汉地人今天大多富而不安?在这里给出了答案。</p> <h3>你不觉得藏民的饰品里充满了能量吗?</h3> <h3>把自己的心愿说给菩萨听。</h3> <h3>三步一叩的朝拜者。</h3> <p>离开德格时是早晨7:30,天空飘着小雨。我拼了车,一辆五菱七座商务车,除了我这个汉人外,其余6个人都是藏族的。</p> <p>当时气温大概在零上3度左右,感觉有些冷。车子刚启动,除了司机其他的藏族人陆续地开始念经。大约半小时后,似乎发生了共振效应,他们念的经都异口同声,这让我十分惊讶。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情景:在清晨的雨雾里,山野的公路上只行使着一辆车,整个世界除了那辆车里传出的诵经声音外都清清静静地,那份感受无以言状,我在其中,内心如同雨润旱田,被梵音加持升起温暖和安详。</p> <p>车子开到马尼干戈镇,其他5个藏民都下车了,这儿是个中转站。藏族司机对我说,我今天临时有事,不能送你去康定了,我帮你拦一辆去甘孜县的车。时间还早,先去喝酥油茶吧。我挺喜欢喝酥油茶的就没反对就跟他走了,看他轻车熟路的拐进一个院子,把我让进屋,并喊出了一位藏族妇女,介绍说这是我老婆,这是我的家。因为他会点汉语,我们很快融洽起来,我们彼此加了微信,到现在还常常彼此问候。他叫达多。</p> <h3>在达多的努力下,终于把我送上了开往甘孜县的过路车。上车后才明白这边除了你包车外,只能一截一截地往成都挪。</h3> <p>我行走过藏地四回,藏地的景色会让我脑海中跳出一个成语:肆无忌惮。云朵是肆无忌惮的大,天空是肆无忌惮的蓝,山峦是肆无忌惮的绿,湖泊是肆无忌惮的清,牦牛是肆无忌惮的多……。</p> <p>再次路经新都桥。这儿的秋天总是风景如画。</p><p><br></p> <p>路上总会看到非凡的景色,再次遇见雅拉山脉。塔公的雅拉神山,从草原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终年银装披挂,群云缭绕,与广袤的绿色草原和金碧辉煌的塔公寺相衬托,展示了一幅秀丽的高原风光。</p> <p>雅拉雪山脚下有个寺庙,叫塔公寺,从新都桥出来拐个弯就到了。塔公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著名寺庙之一,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圣地之一,有“小大昭寺“之称。“塔公”在藏语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 塔公寺的由来源于一个传说:</p><p>文成公主经过此地时,准备带到西藏的那尊释迦牟尼(藏语称卧觉佛)十二岁等身佛像竟然像在地上生了根一样,再也无法移动半步。后来根据原貌复制了一尊新像后,原像才得以顺利起程。我与塔公寺结缘始于2015年,后来又有三次来过这里。</p> <h3>对城里人来说,奋斗大半生或许就是要在这样环境的地方有套这样的房子。</h3> <h3>在这样的村子里颐养天年是不是也很惬意呢?</h3> <h3>秋收过的田园。</h3> <h3>过路车把我卸到了甘孜县的长途汽车站就走了。在藏区每个县城、市级、省级长途车站旁边都有一支藏民们组织的私家车队。公家的过了下午3点不发车去康定了,私家车除了包车,没有拼车的了。我融入这些私家车司机队伍,看看能否捡到机会。</h3> <h3>在等机会的时候,我和藏族司机打成一片,这个司机很能喝酒了,他的同伴说,一顿都要2斤白酒,我听了特别崇拜。他肚子大的像个孕妇,我打趣地敲敲他的肚皮问几个月了?他说里面有两个,再过两个月就生了。大家一片欢声笑语。不跟团的旅行就这点好,随心随意,融入其中,只要“不要脸”,你很容易找到快乐。</h3> <h3>大肚子司机告诉我,这个时间在这里拼车不容易了,建议我去甘孜县另一个拼车点试试。谢过这些新认识的朋友,我搭上一辆出租车,让他载我去。有句话说:有缘千里相会,无缘对面不偶。我不会无缘无故地上了这辆出租车,这个车的主人竟然帮我完成了一次意料之外的旅程和心灵的开示。</h3> <h3>出租车司机是个30岁的小伙子,被汉化后的藏族人,曾经在北京武警服役,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基本看不出是藏族人了。在去往那个拼车点路途中,我随口问了一句:甘孜有什么好去的地方?他说没啥好玩的地方,内地游客来基本上都是去亚青寺和县城的甘孜寺。我问这两个寺有什么可去的?他说那个亚青寺其实就是一个尼姑岛,甘孜寺有几百年的历史。我到百度一搜,哇,这个亚青寺就是扎西师父曾经想带我去的那个在白玉县的觉姆岛啊。快去!我立马决定改变原来想当夜能到康定的想法,拍拍司机的肩说,走,亚青寺!他说来回路程就要三个小时,要拉夜了。谈好了350元,我们在下午3:40分驶往亚青寺。图为路边的小坛城。</h3> <h3>路边在蹭磨的大牦牛。</h3> <h3>从甘孜县到亚青寺105公里,期间还需翻越两处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这座是卓达拉山(海拔4600米)。</h3> <h3>这座是海子山,海拔4410米。司机说你看山上面的金黄颜色,那是金矿。我使劲地将相机焦距拉近,看看一座金山是什么样子。</h3> <h3>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到了亚青寺,首先看见的是一群藏狗,其中一只目光炯炯地盯着我。我友好地打了招呼:哥们,你好。它听了后摇摇尾巴走了。</h3> <h3>司机指着那座建筑说那是亚青寺的天葬台。这是我看见的第三处天葬台,一处在色达,一处在新都桥的居里寺。</h3> <h3>亚青寺佛塔。</h3> <h3>佛塔塔群远眺。</h3> <h3>一群喇嘛坐在山坡上听学佛法。</h3> <h3>在藏区你的请求总会被满足。</h3> <h3>那座红色的大殿是念经的地方。</h3> <p>在亚青寺的最高处立有一尊莲花生大师的金像。那儿海拔4200多米,从那里可以俯瞰整个亚青寺全景,我登上去时略有小喘,赶时间有点急了。</p> <h3>登顶望去,呵,一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在四周山峦中间的盆地上密密麻麻无以计数的小红盒子(房子)星罗棋布地拱偎在几所藏式宫殿,一条清澈的河流围绕着似呈椭圆形的小岛,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亚青寺觉姆岛,一个佛教的女儿国。</h3> <h3>亚青寺始建于公元1985年,由大圆满龙钦、龙萨两大清净传承祖师喇嘛阿秋仁波切修建主持。亚青寺现常住有两万余僧尼,觉姆(藏语称女修行者即尼姑)为主,是藏区很有影响的大寺庙。实修所住的小盒子房,从数千间增加到二万多间,是来自全世界的修行者们自己建立的。<br></h3> <h3>亚青寺以曲阿河为界分为扎巴(出家男众)、觉姆两区,共八个洲。扎巴(出家男众)有五个洲,觉姆(出家女众)区分为三个洲。平时扎巴与觉姆不能往来,各在各的经殿和居住区修行和生活。图为觉姆岛的两处经殿。<br></h3> <h3>在山顶时遇到了一个藏族女孩,抱着一只猫儿,脸上的高原红使她更显的纯朴可爱。她会说一些汉语,她说她是跟着妈妈来这里的,妈妈在山下修行,她经常跑上山玩。</h3> <h3>我问她上学吗?她说:我念经。回答的很笃定。</h3> <p>突然女孩指着远处山峰喊道:快看,菩萨的光。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远处的一个山顶上有一道彩虹,身旁的两位扎巴朝着那里顶礼。在乌云密布的那里,在这样殊胜的地方,看到一道彩虹,很有不同平常的感受,或许,那就是佛光,孩子的话通常是真的。</p> <p>我看到一位觉姆端身正坐,手摇转经轮,闭目静修,纹丝不动,入定出尽,外面的世界与她无关。山风较大,她戴着口罩,披着酡红色的围巾,身后是佛教净土,像一朵红莲开在那儿。这幅宛如圣女在天国的雕像在我的脑海中久久难以忘却。</p> <p>按照规定,游客可以进入觉姆岛,但必须在晚上7:00之前离开。我在山上停留了大约40分钟后即下山过桥进入到觉姆区。首先来到一个修圣殿,这是觉姆们听法的地方。</p> <h3>经堂外觉姆的鞋子,它们在静候主人。</h3> <h3>亚青寺的&quot;圆满光明殿&quot;(亚青寺大经堂的名称),是仿照著名的桑耶寺主殿&quot;邬孜大殿&quot;而建,外形气势磅礴,内有160根柱子组成,这一切都有着深远的喻意。</h3> <h3>大经堂法座供着亚青寺的创建者阿秋法王,他的根本上师如希阿荣博堪布一样也是晋美彭措如意宝法王。1980年晋美彭措法王创建了色达五明佛学院,他的弟子阿秋法王则是在1985年创建了亚青寺,都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两个最大的寺院。</h3> <h3>经堂内一个师父正在开示弟子。</h3> <h3>四个觉姆面壁诵经。</h3> <h3>十来个小觉姆在制作酥油灯。</h3> <h3>亚青寺觉姆岛有数以万计的小盒子房,都是来到这里修行的觉姆们自己建造的,几平米的大小,屋徒四壁,仅有床和必须的生活日用品。</h3> <h3>觉姆生活区男众和游客是不允许进入的。</h3> <p>觉姆们的房子不能再小了,不能再简陋了,不能再单薄了。这里的冬季零下20多度,难以想象这些觉姆是怎样熬过那些极其寒冷的日子。我看到这些内心十分悸动,联想到在汉地有些禅修安排在豪华的会所里,真是天差地别,温室里怎会修出菩提心呢?恶劣的环境更能甄别诚意,更能磨砺心境,更能修成果。想起有句老话说:修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p> <h3>尽管生活环境十分低差,我看见觉姆们笑意吟吟,真正的修行者是快乐的。</h3> <p>在大经堂门口看见一个老阿妈,我向她比划着征求是不是同意给她拍照,她能领会我的意思,停下来朝着我呵呵直笑,那纯朴纯真的面容让我感动不已,在内地有多久了没看见这样的面容了,这样的面容对我来说具有疗愈作用。我把相机里她的照片给她看,她指着照片里她的牙一会笑一会捂嘴,我们好融洽也好开心。这会语言都是多余的,所以彼此能否听懂并不重要。</p> <h3>从觉姆区出来时走了另外一座桥,觉姆岛总共才有两座桥,一条通往修行山,一条通往曲阿河外面的经堂。在桥上遇到几个老阿妈,目光连接时她们都真诚地回以微笑。与她们比我自觉渺小,故曲弯着腿,不显着高。当然,她们乐意接受我的请求,一起合了影,然后彼此用“扎西德勒”互別。</h3> <p>晚上快8:00了,要返回甘孜县了。暮色苍茫,乌云堆积,眼看要下雨了。我站在曲阿河旁远眺修行山和亚青寺,依依不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女儿国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信仰的能量,在这个能量加持下,修行者生活艰苦,精神愉悦。今天回忆起亚青寺,仍然深感遗憾,应该住下了,呆几天的。当时十分自信,次年还会再来,可是半年后,亚青寺封闭,不再对外开放了。有的事情一旦错过,或许就是一生。</p> <h3>我和司机在返回甘孜县的途中遇到了瓢泼大雨,大的都担心把车子砸坏了。外面一片原野,没处躲,只能前行,一个多小时的路走了2小时。到县城的时候,雨停了,夜朗星耀。寻了个酒店住下,一夜120元。第二天一早,司机来接我,去了著名的甘孜寺。</h3> <p>  甘孜,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因县城北边山坡上著名的甘孜寺而得名。甘孜寺坐落在甘孜县城边的山坡上,建筑风格属藏、汉结合。寺庙系格鲁派,已经有三百三十九年历史,历史上的住寺僧人曾达3000余人,现在也有四百多人。</p> <p>殿内有几百个菩萨和罗汉的雕塑群,围绕着佛陀。</p> <h3>殿内只有一个喇嘛,自顾自地在那里边比划边念经,全神贯注,我在一旁都看痴了,好自律的真修行。</h3> <p>从甘孜寺出来欲到拼车点寻车前往康定,很幸运地偶遇藏族婚礼。他们没有豪华车,也没有放鞭炮,组成男女两队走在大街上,引无数路人观看和祝福。</p> <h3>在藏族,男女老少都喜爱装饰自己。在这个佛教盛行的地域,无论是在嫁娶、节日中还是去朝拜,人们都会“浑身披挂”各种装饰品 ,这些男生都佩着腰刀,威风凛凛。<br></h3> <h3>女生个个披银挂珠,秀美艳丽。</h3> <h3>男子伟岸,女子温婉,叫人羡慕。</h3> <h3>谁能帮我查查,这是藏族康巴汉子的装扮吗?</h3> <h3>谁说藏女不白皙美丽?</h3> <h3>佛陀曾说过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br>  这次偶遇,我感受到这样的形式比起汉族的豪华车队更丰盛,既隆重热闹又纯朴节俭,更接地气,想想看,一队这样打扮的队伍神采飞扬地走过半个城,是多么的养眼养心,是多么地轰动呀。<br>  因为惜缘,我忙前忙后地照了很多相,后来竟被荣幸地邀请为其摄影,也因此获得了一些特写及合影的镜头。<br>  祝福新人扎西得勒。<br>  祈愿藏族人民喜乐安康。</h3> <h3>我在甘孜县的拼车点拼到了去往康定的车,全程385公里,在317国道上要走7个多小时,拼车费90元。这是辆国产五星7座商务车,满员且东西塞得满满的。</h3> <h3>未曾料想,车子在过了炉霍20公里处被公路检查站拦截了,原来藏族司机没有营运证。我们全部被搁置在检查站,可怜的司机被处罚1.5万元。检查站协调让我们坐车的回炉霍县找长途车去往自己的目的地,协调了很久,我一看不能再等了,便果断地给了司机车费后,拖着行李到路边拦车。拦了22辆车,都没有成功。看见有着川A车牌的好多车呼啸而过,绝无停的意识,有几辆车藏民开的车停下来问上哪里,因为目的地不同,他们很遗憾地说对不起。在拦第23辆车时停下了,一个藏民模样的男司机用不流畅的汉语问:怎么回事?我说完我的困境和目的地后,他干脆地说:上车吧。我惊喜交加,上车后深表谢意。<br></h3> <p>小伙子三十多岁,藏族人,常年在外替别人跑车、送货等,为人直爽。他姓龚,藏族有姓这个的吗?没好意思问。我们好像很投缘,聊的很欢。他告诉我他要回老家种蘑菇,就种羊菌肚那种,晒干了一斤能卖400元左右。我们还探讨了如何创造销路。</p> <p>  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吓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折多山中的“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折多”二字。折多山的盘山公路确实是九曲十八弯,来回盘绕就像"多"字一样,拐了一个弯,又是一个弯。折多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海拔4298米。</p><p> </p> <p>我们路经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垭口时用水冲洗了车。垭口有个小屋,屋里一个筐里装着一个小孩子,睁大眼睛看着我,不哭不闹,屋里没人。这样放养的孩子皮实,从小独立性就强。我越是在藏地走多了,就越是深切感到真正的进化不在汉地。现在的汉地孩子体能都不咋样,一个中学近千人,全校没几个孩子能翻上单杆,一个个跟鱼干一样地挂在那里。</p> <p>车子经过康定机场,机场虽小,但风景独好。那天山雾云涌,大团大团地生起飘逸,煞是壮观。康定机场是世界上第三个海拔最高的机场,海拔2560米,气候允许的话,每天都有飞往成都和重庆的中型客机,飞机经常直接在云端上起飞。</p> <h3>169公里的路程我们跑了4个多小时,抵达康定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了。小龚开着车帮我寻到了称心的酒店,我要留他一起吃饭喝点酒,他说今天赶了400多公里就是要赶回来给老婆过生日的。我心生内疚和感动,拉着他去买礼物,他说这不可以,并拒收车费,绝尘而去。我们因偶遇成了朋友,除了微信,彼此还通通电话。有的感情是熬出来的,有的则是通过一件事。</h3> <p>吃了川西的龙抄手后,上街溜溜,康定就是一个溜溜城。这里的夜晚景色出乎意料,灯火璀璨,琳琅满目,建筑现代化,商业气氛浓郁,藏汉特色交融。</p> <h3>建筑风格有点康巴的味道,餐饮也集四面八方。</h3> <h3>康定市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朱镕基总理到康定时赞叹:“海外仙山,蓬莱圣地”。<br>  康定海拔2560米,相当于丽江,在这里呼吸就舒畅多了。 </h3><h3> 次日,我乘上了康定开往雅安的长途车,135公里,车费67元。 </h3><h3> 车子经过康定城的门楼时,车里放着那首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 </h3><h3> 跑马溜溜的山上<br> 一朵溜溜的云哟<br> 端端溜溜的照在<br> 康定溜溜的城哟<br> 月亮弯弯<br> 康定溜溜的城哟<br> ………… </h3><h3> 在那里设身处地地再听这首歌儿时,感觉就完全不一样。</h3> <p>我的下一站是峨眉山,从康定城出来,经过泸定,我在雅安的上里古镇呆了四天,很好的安歇了从高原下来略有疲累的身体,然后又是乘坐着长途汽车来到了柳江古镇。</p> <h3>柳江古镇,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城西南35公里花溪河支流柳江两岸,历史上称为“明月镇”,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距今800多年历史,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距成都150公里。<br></h3> <h3>柳江古镇建于南宋,与现代建筑一水之隔的是明清时代的建筑。一座座古朴的木板房吊脚楼依着根枝盘错的黄葛古树,木板房半边街的尽头,连接着一条石板长街,不着一字,尽现街道的沧桑古朴。一些美术系的学生在写生。<br></h3> <h3>在柳江古镇住了一夜,次日早晨询问店家:柳江就这么大点吗?在网上搜看时觉得柳江蛮有内容的,可是昨天走了一下午一晚上就完了?店家说:柳江就这么大。不过你要是有时间可以到南山看看光明寺。那个寺挺大的,还没开光对外呢。我按照他的指引,穿过古镇,沿着乡间小路,跨过一座吊桥,再上山半小时就来到了一座寺庙。</h3> <h3>在未进光明寺的时候,就被它的风水所深深的吸引,它坐北朝南,面对柳江,山川钟秀,溪水潺潺,慈云缥缈。 <br><br><br></h3> <h3>看了这个寺就感觉此寺和很多的寺庙不一样的地方。别的地方的寺庙建筑都是黄色或者红色的颜色,而这个寺庙的颜色是以黑白,再无它色。而且这样建筑风格我感觉到似曾相识。<br></h3> <h3>庙前遇到了一位师父,就问了这个疑问:为什么寺庙和别的庙有明显的不同,怎么有点像日本那边的寺庙啊?师父说,你看出来了,这是一座以唐代风格为主的寺庙,不是我们像日本,而是日本像我们。鉴真法师东渡到日本以后,把唐朝寺庙的风格带给了他们,后来日本寺庙基本上是以盛唐时期的寺庙风格建设的。原来如此,这个时候我想起那个似曾相识,我到日本奈良看到东大寺,就是一模一样的风格。</h3> <h3>  寺内有些地方种植了水稻,还有两处养鸭子的水塘,我感到不解,我就问师父,师父说,峨眉山佛教协会定位这座寺庙的佛法是禅宗的农禅,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br>  农禅是由禅宗里的百丈怀海法师在《百丈清规》提出来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提倡亦农亦禅,农禅结合。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要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的农林活动,还要从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劳作。禅宗认为,穿衣吃饭,砍柴挑水,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并举,一静一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能够使佛法世法相融合。</h3> <h3>师父说了一句话,对我特别有启发。师父说,当我们在扫地的时候,不仅仅是在扫地,而我们有一个念想,要扫掉我们的心尘,扫掉贪嗔痴,这样扫地,便是禅,便是修行。</h3> <h3>光明寺是由峨眉山佛教协会投资的,2010年12月22日动工,目前已完成基础建设,具备了宗教活动的条件,光明寺新建项目,包括山门、大殿,藏经楼、光明苑等。其建筑风格主要体现为翘角舒展特色,表征人心自在舒展、自信,光明寺力求再现盛唐风范,复兴民族文化。</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光明寺还没有开光,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因此人员稀少。几乎是我一个人在寺里安静地倘佯。寺庙内一些槛联及墙上贴的一些书法语录,字字珠玑,开示醒人。摘要几句,分享如下:</p><p><br></p><p>👉入此门万缘放下人人获大福利</p><p><br></p><p>  登佛地随意瞻仰个个性静清逸</p><p><br></p><p>👉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p><p><br></p><p>👉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p><p><br></p><p>👉你若平和无人可恨,你若不究无人可扰</p><p><br></p><p>👉智慧就是学会忽略什么</p><p><br></p><p>👉最好的争辩就是不争辩。</p><p><br></p><p>👉顺即不妄喜,安即不奢逸</p><p>👉一门入后门门入,初步迷时步步迷</p><p><br></p><p>👉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得甚果</p><p>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p><p><br></p><p>  游光明寺,让我接地气地了解了禅宗文化的农禅,更使我觉知到修行即在当下,即在平日的行、坐、卧、言中。</p><p>  我喜欢这样的旅行。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游学。</p> <h3>离开了柳江,再走不到40公里,就来到了峨眉山。这是我此次藏地、川西行的终点站。</h3> <h3>为了能看峨眉山金顶的云海和日出,我住进了山顶雷坪洞的酒店。山上很冷,晚间没有暖风空调,只有电热毯。第二天凌晨四点就被店家叫醒,穿戴厚一些的衣物,外面大约零上5度左右。一出门就觉得不好,下着雨,金顶云海日出恐怕要泡汤。我在雨中排队买了缆车票,再走了半小时的山路,乘了10分钟的缆车,在天色微亮时抵达金顶。</h3> <h3>看到了一丝云海,等换了电池后,2分钟的光景一片雾蒙蒙了,日出别提了,接受一切无常的发生。云海虽然稍纵即逝,但是几乎是刹那的呈现也是令人称赞的,没想到,在灰茫茫的虚空里会开出一片蔚蓝色的云带,很是叫我惊诧,这便是大自然,它总有很多变幻让你瞠目结舌,拍案叫绝。</h3> <h3>金佛金顶上高48米(代表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的十方普贤圣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峨眉金顶(海拔3099米)的中心。普贤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圣像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 金光耀眼的普贤像会毫无悬念的震慑每个游客,产生一种由心而生的敬畏。<br><br></h3> <h3>一些佛教信徒不计路遥不顾辛苦来到峨眉山,他们或是从山下、或是从下了缆车开始,三步一叩,叩上金顶,以示虔诚。</h3> <h3>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俗称金顶。你仔细瞅瞅那些香上印的字:招财进宝、福禄寿、生意兴隆等,只有在现在许多汉地寺庙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在藏地寺庙绝无这等心愿。许多人排除万难来烧香拜佛,只求发财和长寿,何等“殊胜”的心境啊。<br><br></h3> <h3>在金顶看见一群喇嘛,他们转完拜完后,便用手机拍照,看见我大概有眼缘便让我替他们拍了几张。</h3> <h3>问了一下,这些喇嘛是从青海来的。</h3> <h3>其中一个喇嘛加了我的微信,他叫桑杰,在青海鲁仓寺修行,他还热情地邀请我去他那里走走。</h3> <p>至此,我偈拜了中国境内的五大佛教圣地:1996年舟山南普陀观音菩萨道场、2017年贵州梵净山弥勒佛道场、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2018年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以及此次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峨眉山下来时在峨眉山市呆了一天一夜,游学了全国最大的大佛禅院,此不细述。</p> <p>此次藏行后许多朋友问总共花了多少钱,我回答说如果不算机票钱,总共不到5000元,不多吧。在卡松渡住在扎西师父家,其余的都是蹭车、拼车和坐长途汽车。蹭车提高自己的感召力,拼车和乘长途车能够接触最平凡最真实的老百姓,他们都是老师,教会我什么是知足常乐,什么是开心就好。一个四川老人在车上搓着脚板的泥,露着残缺不齐的茶色牙嘻嘻哈哈地对我说:没心没肺,长命百岁。</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nbsp;&nbsp;&nbsp;&nbsp;&nbsp;记&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终于,耗时20天、行程6000多公里的藏地行走于2018年9月16日落下帷幕。&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很多个闲暇时光以及夜里、梦里,游历的情景总会常常浮现,让我回味深长。&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自2005年开始到现在,我有过六次的川西、青海藏地行。每一次从藏地返回汉地后,经常升起一个思考:怎样活才快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位老藏人给了我一个答案。&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说:我们藏族人十分敬重你们一个汉人,就是赵朴初先生(曾当过中国佛教协会的主席)。他用了四句话把我们好多门派的藏传佛教教义精确地概括起来,四句是:空,放下,勿执着,活在当下。四句话既非常有逻辑性,又简单深刻,诠释了佛法核心。而且顺着和倒着都意义衔接。顺着是:要做到空,就要放下。要做到放下,就要勿执着。要做到勿执着,就要活在当下。倒着是:要做到活在当下,就要勿执着。要做到勿执着,就要放下。要做到放下,就要空。老藏人感慨且崇敬地说:厉害啊,赵老先生功德无量!你想活得快乐,只要做到这四句话就可以了。&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藏人的话在我的心田种下了一颗种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藏地你很容易看见和体验到快乐。藏民那个快乐是真真切切的,由内而发的,而不是为了求认同装出来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快乐呢?&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感受到因为有融入骨子里的信仰,而且他们能够活在当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卡松渡的时候,我曾问过扎西师父怎么才能“活在当下”呢?师父说:不二之心。就是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没有二心时就是“当下”。为了体验一下“当下”,我坐到一颗树下,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这棵树,静心观息,去除杂念。开始时耳朵能听到外界的各种声音,可是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有一度进入到一个虚空的状态,没有了声音,万物静止,我仿佛成了那颗树。一会好像从梦里醒来,浑身无比轻盈舒畅。我体悟到,当下便是:此时此刻,一心一意,融入其中,无念无惧。</p><p> 是的,不念过往,不惧未来,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何念何惧?很多藏民和智慧的人正因为了知并体验了这个道理,才有了活在当下的信念与快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旅行途中,特别是在藏地,真的很容易快乐。为什么呢?因为心里放空了一些事情,也不执着于本没有多么大的烦恼,加上人文环境的和谐,就容易清清爽爽轻轻松松地与当下同在。而结束旅行回到烟台,纷繁人事扑面而来,有些不适应,又开始了起伏不定的不快乐。</p><p>  其实,我知道这是人回归了,心尚未回归,心留在藏地。我也知道,在车马喧嚣处也可修篱种菊。我的另外一位指引者静远老师对我说过:培养一颗出离心是一种让生命有品质的重要能力,在角色里在关系里在事里,要时刻觉知地做到不评判、不抗拒、不纠缠、不跟随、且流动而不成为。这个提醒真真的好,现在许多人仅仅靠分离来解决冲突和矛盾,果上努力,因上随缘,本末倒置,怎会有效呢?!我因留恋藏地而对当下生出烦恼,如果变分离心为出离心,那么,烦恼即菩提,烦恼生智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扎西师父提到 《金刚经》的精髓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概要起来就是“无住生心”四个字,意思是既不能住有,也不能住空,要空有两边都不住。是啊,即相离相,得若无得,失若无失,行若无行,不执着于一切,经过了就好。</p><p> 今天我从那里回到这里,明天我又将从这里去往那里,不管哪里都是回归,不管哪里都在当下,拥有这样一颗心,那么到何时何地都可以安住,到哪里都会有一块净土。只要活在当下,具有一颗慈悲心,哪里都容易生出快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回归即是开始,下一次藏行已在心上。最后谨以四川作家七堇一段詩收尾,代表我对旅行所经历的感恩并寄望:&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凡心所向,素履所往,逆旅人生,一苇以航。&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