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阿克苏继续向东526公里到库尔勒。</h3> <h3>库尔勒市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地处欧亚大陆和新疆腹心地带,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倚天山支脉,南距"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直线距离仅70公里。</h3><h3>“库尔勒"维吾尔语意为"眺望"。因盛产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又称"梨城"。</h3> <h3>库尔勒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古西域三十六国时为渠犁国。</h3> <h3>这里旅游资源也很丰富:铁门关,孔雀河,天鹅河景区,大峡谷,胡杨林度假村,加麦清真寺,罗布泊,罗布人村寨,巴音布鲁克草原,博斯腾湖,楼兰古城遗址等等。</h3><h3>我们只是去了铁门关、罗布人村寨和博斯腾湖。</h3> <h3>土尔扈特东归纪念碑</h3><h3>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落十七万族人从伏尔加河流域向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他们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约四万三千人终于返回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h3><h3>清政府将土尔扈特人安置在新疆水草丰美的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h3><h3>目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也生活有土尔扈特部族人。</h3><h3><br></h3> <h3>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h3><h3>为纪念这一伟大壮举建于库尔勒的纪念碑。</h3><h3>~ ~ ~ ~ ~</h3> <h3>铁门关位于库尔勒市北郊8公里处,扼孔雀河上游陡峭峡谷的出口,是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坡交汇的交通要道,也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冲和分界地,古代丝绸之路中道之咽喉。</h3> <h3>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沿孔雀河进入一条30公里长的峡谷。峡谷曲折幽深,岸壁如刀劈斧凿。从晋代起这里就设立了关口,因其地处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故名铁门关,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h3> <h3>这是古代连接南疆与北疆、沟通焉耆国与龟兹国的必经之地,也是迄今为止古丝绸之路上唯一可以明确指定当时商旅行人通行古道的原始路段,在丝绸之路交通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h3> <h3>丝路雄关铁门关号称“西域第一雄关”,是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关隘之一,扼守天山南北交通之咽喉。</h3><h3>古往今来,张骞、班超、玄奘、岑参、林则徐、王震等都在此留下足迹。</h3><h3>1989年在原铁门关遗址上重建了一座仿古建筑风格的铁门关关楼。</h3> <h3>这里是北疆焉耆盆地进入南疆塔里木盆地的一道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关旁绝壁上还留有"襟山带河"4个隶书大字。如今关旁山坡上还留有古代屯兵的遗址。</h3> <h3>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曾路经铁门关。</h3><h3>东汉班超也曾饮马于铁门关前的孔雀河,故而人们又称孔雀河为饮马河。</h3><h3>唐代高僧玄奘公元630年去印度取经也曾途经铁门。</h3><h3>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登铁门关曾赋诗一首:"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旁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描绘出铁门关的险峻。</h3> <h3>将军楼</h3><h3>东汉时期,班超领军途经铁门关,曾在关前的孔雀河畔饮马。班超降服了争霸西域的匈奴势力,稳定了东汉王朝的西北边疆,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h3> <h3>后人为纪念班超,在铁门关前修建了楼宇以示缅怀。</h3><h3> ~ ~ ~ ~ ~</h3> <h3>罗布人村寨,位于尉犁县城西南,距库尔勒市南85公里。村寨方圆72平方公里,只有二十余户人家,是中国西部地域面积最大的村庄之一。</h3> <h3>村寨内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移湖泊、塔里木河、原始胡杨林、草原和罗布人 ,是一个集沙漠、胡杨、河流、湖泊于一体,自然景色各异,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h3> <h3>在罗布人村寨里可同时看到四样有趣的人和物,那就是罗布人、海子、胡杨和沙漠。景区内有千姿百态的原始胡杨林,塔里木河与渭干河在这里交相辉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景区南面,连绵起伏,茫茫无边。</h3> <h3>罗布人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一个分支,生活在沙漠中的河流、湖泊、林木中,过着“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不识风经礼拜”的生活。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其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h3> <h3>他们讲罗布方言,罗布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千百年来他们与世隔绝,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最后的罗布人"。</h3> <h3>他们是古代罗布泊地区居民的活化石。他们的口述文学、民间歌舞和民间音乐共同构成了罗布人民间文化的形态。最具代表的民间歌舞是罗布人狮子舞和做饭舞。</h3> <h3>罗布人同匈奴人、蒙古族等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居。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以游牧为生,而是以捕鱼和狩猎为生。<br></h3> <h3>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差,但是他们的适应能力极强,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罗布泊水域和周围的湿地及其原始胡杨林繁衍生息。</h3> <h3>罗布老人在制作木工工具</h3> <h3>随处可见的原始胡杨林</h3> <h3>我国距离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与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h3> <h3>塔里木盆地里的海子</h3> <h3>海子与胡杨</h3> <h3>塔里木河畔的胡杨</h3> <h3>沙漠与胡杨</h3> <h3>这是一棵一亿五千万年前的胡杨树化石,罗布人后裔阿不都说它是塔里木河胡杨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h3> <h3>还是想说说塔里木盆地,盆地边缘地区的四周有库尔勒,尉犁,若羌,且末,民丰,于田,和田,墨玉,叶城,莎车,喀什,巴楚,阿克苏,库车,轮台等。</h3><h3>古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部分都分布在这个地域。</h3><h3>塔里木盆地孕育了维吾尔民族。</h3> <h3>新疆的地貌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北部阿尔泰山脉与中部天山山脉北麓之间的北疆有准噶尔盆地,而塔里木盆地处于天山山脉南麓与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之间的南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h3><h3>盆地南北最宽处520公里,东西最长处1400公里,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 罗布泊湖是盆地最低点。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缘,水向东流。</h3> <h3>地理地貌介绍完了说正题</h3><h3>在八~十一世纪,大批讲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南下,以及回鹘族(在南疆行系列第二辑中有介绍)的西迁,继而与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原住居民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使新疆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h3> <h3>人们一般将这一民族融合的过程称之为回鹘化和伊斯兰化。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原住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h3> <h3>汉代以前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主要是讲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月氏人或吐火罗人,他们属高加索人种。</h3><h3>西汉开始,为了争夺西域地区,匈奴人、汉人等相继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而形成自东向西的民族迁徙的高潮。</h3> <h3>从汉代到唐代千余年间,先后有众多民族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却没有导致当地民族构成和分布发生根本变化,主要原因是上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多属于草原上的强国。虽然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但从事农业的人很少。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很难和当地的原住居民融合,进而改变当地的民族构成和分布。</h3> <h3>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逐渐被广泛使用,并代替了以前使用的古代突厥鲁尼文。随着城市生活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回鹘文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用它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然而直至11世纪下半叶,汉语文仍然是高昌回鹘使用的文字之一 ,但是,最终汉字还是被回鹘文所代替。尽管如此,当时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尚不具备形成统一民族的条件。</h3> <h3>直到14世纪中叶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并占有统治地位。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的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h3> <h3>由于他们普遍信仰了伊斯兰教,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便于通婚,而且凝聚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使他们得以互相认同。所以说,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起有重要作用。</h3> <h3>经过六、七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诸方面都逐渐统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才最终完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h3> <h3>由此,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处、古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库车地区,具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被誉为“西域佛教”中心的龟玆古国(在南疆行系列第五辑中有介绍),也在这回鹘化和伊斯兰化的民族融合中,千余年的佛国文化与佛国魂宝被全部摧毁,古国灭亡且掩埋于风沙荒漠之下。</h3><h3>这就是历史,维吾尔族融合,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h3> <h3> ~ ~ ~ ~ ~</h3><h3>博斯腾湖,古称“西海”,在博湖县境内,距县城14 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自然风光优美,是国家5A级风景区。</h3><h3>博湖又名巴喀刺赤海,维语称巴格拉什库勒,蒙语称博斯腾尔,意为“站立”。</h3> <h3>导游说去博斯腾湖大湖区的路在修,去不成了,只好到小湖区了。实际就是个湿地公园,叫莲海世界景区。</h3> <h3>我们一大早就从库尔勒出来了,这里与北京有二个小时的时差,8时40分许进景区正赶上日出。</h3> <h3>博斯腾湖属于山间构造湖,是孔雀河的源头,经孔雀河排出,穿铁门关峡谷,进入库尔勒地区,最后汇入罗布泊。</h3> <h3>博斯腾湖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048米,湖水平均深度9米,最深处17米。</h3> <h3>博斯腾湖的湖体分为大湖区和小湖区两部分,大湖的面积近千平方公里,小湖的面积仅百余平方公里。湖区周围生长着广茂的芦苇,是中国重要的芦苇生产基地。此外博斯腾湖盛产各种淡水鱼,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h3> <h3>小湖区内河道蜿蜒,芦苇丛生,荷花怒放,禽鸣鱼跃,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故有"西塞明珠、西域之眼"之美称。</h3> <h3>我们深秋十月到来,已见不到莲海与荷花了,禽鸟雁鹤也未见到。</h3> <h3>到是满眼的苇絮轻飚,芦苇金黄,秋水凝重。</h3> <h3>湖区里芦苇金黄,水静怡然,曲径邃深,似有世外桃源的感觉。</h3> <h3>遗憾之处,博斯腾湖大湖区没能成行,远街天山,水天一色,碧波万顷,雪山、湖光、绿州、沙漠间互相映衬组成的风景画面错失了。</h3><h3><br></h3><h3>谢谢欣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