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小窍门(二)——耳补锡林浩特市第一中 学 马老师

马桂兰

<h3>嗨,同学们,大家好!<br>现在咱们就开讲,你们开看!<br> <br>咱们今天重点讲读诗的第二个小窍门——耳补。<br> 耳补?没听说过吧?这是马老师的发明创造。其实马老师的创造没什么了不起的,无非是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方法又造了一个词。网络上有“脑补”这个词,就不许我再仿照着造一个“耳补”?就像仿“白富美”,再造一个“高富帅”或“矮穷矬”一样,更何况咱的制造是大有用途哩!<br> <br>下面我们书归正传。<br> 那么,读诗时“耳补”有怎样的好处呢?我们以前面提到的《国风·秦风·无衣》为例说一说。<br><br> 无衣<br>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br>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br>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br><br> 大家知道,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如果我们读这首诗时,耳边同时响起战士们那撼天动地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誓言声,读着读着,你自己是不是也会热血沸腾。另外,从你耳里响起的声音中,你是不是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战士们那种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br>  这便是“耳补”的好处或者叫魅力。<br> <br>  我们还可以以杜甫的《绝句》为例再说一说“耳补”的妙处。<br><br> 绝句<br>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r> <br>这首诗我们如果脑补一下,就会像下面这两幅画。☟够美吧!</h3> <h3> 然而,你不觉得缺了点什么吗?对,缺了两个黄鹂的鸣叫声。如果我们把这两只报春鸟儿的“啾,啾,啾啾”的“鸣”声“耳补”出来,这两幅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有了生气,这画儿是不是就美上加美了?!我们耳补出来的“鸣”声就是这画的点睛之笔啊!<br> <br> 用我们的耳朵给诗的画面配上画外音,或者让我们的耳朵听到诗中本来就有的声音,这样读诗,我们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时候说不定还会过把穿越的瘾呢。<br> <br>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耳补”是需要“脑补”帮衬的。为什么这么讲呢?那我们就结合着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说一说。<br><br> 春夜洛城闻笛<br>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br> <br>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春夜”和“洛城”,一个表示时间——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表地点——洛阳城。“闻笛”则表示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和这样的一个大城市里,诗人李白听到了“笛声”,而且从诗的第三句我们还可得知笛子吹的是具有离愁别思意味的“折柳”曲。<br> <br> 下面我们先把“耳补”的具有离情别绪味道的笛声放到“脑补”的画面中去感受感受,此时需要你暂时变身李白。<br><br>  在一个春风骀荡的花好月圆之夜,周围的景致和气候都是十分宜人的,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这动听的笛声在这个时候响起,显得格外真切。一开始李白我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啊。等诗人听清楚的时候,那笛声已从不知从谁家悄悄地“飞”出,并随着春风“散”“满”这洛阳城的家家户户了。至此。笛声便在诗中消失,诗人顺势推出最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这个特定的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们“耳补”的这首思乡笛子曲全洛阳城的人都听得明明白白!那么在这一夜有多少人儿流下了思乡泪,又有多少游子因想故土而今夜无眠啊!<br> 大家看,我们把“耳补”的思乡曲放到根据诗“脑补”的特定时刻和特定城市,这首思乡曲就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它勾起乡愁的作用,让那么多游子都在此夜不得安寝。如果,我们把这首思乡的笛子放在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它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吗?<br>  <br> 所以,我们说“耳补”需要“脑补”来帮衬嘛。<br> </h3> <h3>【点拨时刻】<br>还是那句话:“耳补”需要“脑补”来帮衬!<br> <br>【露露才艺】<br>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尝试“耳补”王维的《鸟鸣涧》。<br>                  鸟鸣涧<br>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r>                      <br>温馨提示:你从这首诗里“听”到了那几种声音?可以模拟给老师听吗?<br>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脑补”的优秀成果分享在马老师美篇后的“评论”处,我很期待哦!<br> <br>【下节预告】<br>读诗小窍门(三)——心补<br> <br>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