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仙子水仙花

天边的云

<h3>  这一年的疫情几乎已经忘记了窗台上的那盆水仙花。每年在冬未春初时节,总要从水仙之乡——福建漳州邮购球茎,让它在室内慢慢地生长、开花,使寒冷的冬天生机盎然。</h3><h3> 其实,漳州并不是最早的水仙之乡,漳州水仙是从康熙中后期开始成为一枝独秀,产生影响。至康熙末年,漳州水仙开始外销,与苏州水仙相媲美,并以“鳞茎肥大”著称,形成特色品种。到乾隆年间,漳州水仙已超过苏州,并与苏州一起,成当时最著名的水仙产地。乾隆以后,漳州成了全国水仙种植、贸易和出口的主要地区,与漳州府相邻的泉州府各县以及台湾、广东等地每年都从漳州贩购水仙花头。从光绪年间开始,漳州水仙不仅经销国内,还自厦门出口远销至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地区,由此漳州成了国内最著名的水仙产地。</h3><h3> 中国水仙花独具天然丽质,芬芳清新,素洁幽雅,超凡脱俗。因此,人们自古以来就将其与兰花、菊花、菖蒲并列为花中“四雅”;又将其与梅花、茶花、迎春花并列为雪中“四友”。它只需一碟清水、几粒鹅卵石,置于窗台,就能在万物萧萧的寒冬展翠吐芳,祥瑞温馨。</h3><h3> 除了观赏之外,水仙的药用价值早已被我国古人所熟知,明朝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记载:水仙释名:金盏银台。时珍曰:此物宜卑湿处,不可缺水,故名水仙。金盏银台,花之状也。他进一步解释:水仙花叶似蒜,其花香甚清。九月初栽于肥壤,则花茂盛,瘦地则无花。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晒干,悬火暖处。若不移宿根更旺。时珍曰:水仙丛生下湿处。其根似蒜及薤而长,外有赤皮裹之。冬月生叶,似薤及蒜。春初抽茎,如葱头。茎头开花数朵,大如簪头,状如酒杯,五尖上承,黄心,宛如盏样,其花莹韵,其香清幽。一种千叶者,花皱,下轻黄而上淡白,不作杯状,人重之,指为真水无香,盖不然,乃一物二种尔,亦有红花者。取花压油,涂身去风气。</h3><h3> 传统医学认为:水仙鳞茎入药,性苦,微辛,滑,寒,无毒。春秋采集,洗去泥沙,开水烫后,切片晒干或鲜用,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等疗效。用于腮腺炎、痈疖疔毒初起红肿热痛等症。土宿真君曰:取汁伏汞,煮雄黄,拒火。水仙花主治作香泽,涂身理发,去风气。又疗妇人五心发热,同干荷叶、赤芍药等分,为末,白汤角服二钱,热自退也。</h3><h3>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水仙含伪石蒜碱、石蒜碱、多花水仙碱、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癌和抗病毒活性作用。</h3><h3> 但是水仙是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鳞茎毒性较大。误食后有呕吐、腹痛、脉搏频微、出冷汗、下痢、呼吸不规律、体温上升、昏睡、虚脱等,严重者发生痉挛、麻痹而死。鳞茎的浸剂对豚鼠、兔和猫的子宫都有很强的兴奋作用,能使鸽呕吐,药用时应当谨慎。</h3>